美國是世界上創新創業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從1947年哈佛商學院開設大學創業教育第一門課程——“新企業管理”開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美國已經形成了政府、學校、社會機構等多主體深度參與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呈現出支持保障有力、產學合作廣泛、重視精神培育和價值引領、注重國際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其經驗和做法對我國當前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美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政府、學校和社會機構作為三個重要主體,在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分別承擔著重要作用,從不同層面對創新創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美國政府注重創新創業體系的頂層設計,先后出臺了多項相關的政策與法律,支持創新創業,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美國創新戰略”、“創業美國”計劃以及扶持小企業發展的系列法律。
1.“美國創新戰略”。
奧巴馬政府先后三次發布、更新“美國創新戰略”,對創新創業提供了政策支持。2009 年首次發布“創新戰略”,提出了加大創新基礎投入、刺激市場競爭、加速國家優先項目重大突破的三級金字塔型創新發展藍圖。2011年“創新戰略”把教育、科研和基礎設施作為國家發展的三大戰略支撐,將重心轉移到促進經濟增長與繁榮,以創新贏得未來。2015年,美國再次更新“創新戰略”,聚焦制造業、精準醫療、智慧城市、清潔能源等九大優先領域,加大科技創新研發方面的投入。三次“美國創新戰略”的發布,將創新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從國家層面上加大了對創新創業的投入與支持。
2.“創業美國”計劃。
2012年,奧巴馬政府提出“創業美國”一攬子計劃,出臺若干創業刺激政策,幫助和鼓勵創新創業,這也是2011年“美國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業美國”的主要政策包括:
一是加大創業經費支持。由美國小企業局(SBA)在5年內投入20億美元,其中10 億美元作為影響投資基金(Impact Investment Funds),用于鼓勵私營部門投資國家清潔能源、教育等優先發展領域和新興產業領域;另外10 億美元作為早期創新基金(Early-Stage Innovation Funds),用于投資創新型初創企業。
二是加強創業指導。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投資1000萬美元為工程類院校建立專門教授創新創業的全國性中心;由小企業局和能源部(DOE)共同發起創業企業指導行動,資助了4個清潔能源企業加速器,對全國100多個初創企業進行創業指導。
三是加快創新技術成果轉化。采取措施加快技術創新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速度,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建立了一個創新團體(NSF Innovation Corps),連接高校、研究院所、企業,建立伙伴關系,技術人員、企業家和投資者共同幫助研究人員將科學成果轉化為商品并投入市場。
3.支持小企業發展的系列法律。
20世紀中葉起美國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如《小企業創新發展法案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ct)、《小企業技術轉化法案》(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 Act)等。其中,對高校創新創業影響較大的是《拜杜法案》(Bayh-DoleAct)。在《拜杜法案》頒布之前,美國的科技創新成果實行“誰投入,誰所有、管理、受益”的模式,使研發者的創新積極性受挫。1980年,《拜杜法案》的頒布對研發者的權益進行了充分保護,激勵了研發成果向產業界流動,帶動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目前美國300多所大學設有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研發成果獲得專利后,可轉讓給企業,或者由研發者自己創立企業。
美國創新創業教育涵蓋了從小學、初中、高中直至大學和研究生的所有正規教育,形成了完備的學校教育體系。
1.高等教育階段的創新創業教育。
美國高校主要從以下幾個層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一是設計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美國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一般由創業基礎理論課程、與專業結合的創業課程、創業實踐課程三個部分組成。以斯坦福大學為例,創業基礎理論課程主要由商學院及其下設的創業研究中心開設,主要包括創業基礎類課程(如“創業基礎”)、金融類選修課程(如“天使資本”、“創業融資”、“私募股權”)、市場與運營類選修課(如“產品發布”、“創業者的市場研究”、“電子商務”)等類型;與專業結合的創業課程主要由相關院系開設,其中工學院課程開設較為成熟,實施了技術創業計劃(STVP計劃),聚焦某一學科領域或在交叉學科領域開展高科技創業的教學與指導;在實踐課程方面,斯坦福大學設立了創業工作室,給學生提供創業實踐的平臺,并為學生提供到新創企業實習的機會,提供更直接生動的創業體驗。其他高校在創業實踐課程的設置方面各具特色,如馬里蘭大學史密斯商學院丁曼創業中心,每周五11:00~13:00組織活動,由學生向企業家、投資人、有創業經歷的專家等介紹自己的創新想法。丁曼中心還推出暑期實踐項目,學生到創業公司實習,以獲取靈感和創意。馬里蘭技術創業學院推出“邊做邊學項目”,讓學生與企業家在一起工作,幫助學生了解企業家精神,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提升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
二是策劃組織創新創業競賽。1983 年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舉辦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鼓勵大學生就某一項新產品或新服務做商業計劃書,向投資人介紹,爭取投資并創辦公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高校都相繼舉辦創業競賽,并形成長效機制。從1990年開始,麻省理工學院每年都有多家新創企業從創業計劃大賽中誕生,并有相當數量的項目發展為優秀的高新技術公司。高校創新創業競賽,搭建了學生項目與產業界、投資界溝通的橋梁,幫助學生提升創業實踐能力并使學生初創企業獲取更多支持。
三是為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孵化指導服務。很多大學已經建立了多樣化的孵化機構,包括大學內部的技術轉化辦公室、科技園、孵化器、創客中心等,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提供空間、實驗設備和專業指導。
2.基礎教育階段的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存在于高等教育階段,在基礎教育階段,美國已經開始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與能力。美國從1998年開始實施“金融掃盲2001年計劃”,向中學生普及金融、投資、理財、營銷、商務等專業教育,培養未來的企業家。很多中小學也設計實施了特色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活動,如W.R.Coile中學設計了“未來農民項目”,教師和企業家教授學生培育農作物的技能,通過培育、生產和銷售農作物獲得收益,培育學生的創業意識;Discovery高中設立創業實踐基金項目,建成了集討論室、會議室、操作室、實驗室等為一體的創客空間,高中生在導師指導下可以將自己的創意轉化為產品,創立企業并推向市場。
美國社會廣泛支持創新創業教育,企業界、投資界以及非政府組織都在經費、場地、指導等方面為創業者提供支持。
1.企業界。
美國諸多著名企業將視角投向創新創業,愿意投入資金扶持創業項目并提供技術指導,同時發掘新的產業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如英特爾、IBM等公司投資上億美元,支持相關領域的初創企業,并聯合學術界和投資界為新興技術領域的軟件開發者提供技術支持及商業輔導。惠普公司通過“惠普創業學習計劃”(HPLIFE)支持初創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業務增長,目前惠普已經支持了超過10萬名美國創業者。
2.投資界。
多家投資機構組成了全美投資公司協會(NAIC),對創業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給予經費支持。如協會成員馬拉松基金會(TMF),由企業家、投資界高管組成,為創業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和經費支持,每年投資10~20個創業項目,側重對女性、少數族裔創業者的支持。 又如天使聯盟(AoA)由140個天使投資人聯合組成,共同對創業項目進行遴選和支持,每年支持約20個項目。
3.非營利社會組織。
近年來,美國出現了一批以考夫曼基金會為代表的致力于支持創業教育發展的非政府組織,通過資助創業教育、推廣創業教育理念來推動美國創業教育的發展。考夫曼基金會成立于1966年,是美國最大的創業教育基金會,于2003年推出“考夫曼校園計劃”(KCI),推動計劃參與高校開展全校性的創業教育,通過開設創業課程、開發創業實習項目等方式培養青年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此外,如美國創業指導網(NFTE)推出很多為青年創業者的服務項目,至今已培養了6萬多名學員,開發了成熟的教材和培訓工具。分三個階段對學員進行培訓:一是在創意階段,指導學生個人或團隊討論、研究并提出創意,撰寫商業計劃書;二是在發展階段,通過各種體驗式活動,幫助學生發現商機、根據市場調研情況調整修改商業計劃書;三是在實踐階段,搭建學生項目與投資界的對接平臺,學生個人或團隊向投資人介紹自己的商業計劃,爭取投資、參加競賽,創立公司并開展商業實踐。再如,西雅圖市的四雅典(Four Athens)機構為創業者提供以下支持:一是組織聯誼活動,近四年組織300多次活動,搭建學生創業項目與投資人交流對接的平臺,幫助學生找機會和融資;二是提供場地租用服務,為初創企業提供廉價的辦公場地;三是開發相關課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訓。
美國創新創業教育呈現出支持保障體系完善、產學合作廣泛、重視企業家精神培育和價值引領、注重國際性和開放性等特點。
美國對創新創業提供的支持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政策支持。如前所述,政府在科技成果轉化、專利申請、小企業發展等方面為青年學生創業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二是經費支持。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大學、社會機構、投資機構提供贈款項目,對初創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和經費支持。如佐治亞州政府學生成就辦公室設立創新基金項目,給學生提供贈款。創意類或計劃性項目,每項贈款1萬美元,實踐類項目提供20~70萬美元的資助,在前兩種模式的基礎上提供規模化贈款,推動優質項目在學區內規模化。美國高校大多數的創業教育中心都有企業家或校友設立創業基金,用來捐助創業教育項目,或者作為高校創業大賽的“種子基金”等。如馬里蘭大學“丁曼企業家中心”就是在1987年由亨利集團主席邁克爾D.丁曼資助200萬美元資金建立的。三是指導服務。大學教師和企業導師對創業學生提供咨詢服務,包括融資、經營管理、市場調研、法律咨詢等服務。如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聘請一批企業家進駐校園,幫助學生解決創新創業問題。四是場地與設備服務。大學和社會機構建設了大量的眾創空間和孵化器,為初創企業提供低于市場價格的辦公場地租用服務,同時提供3D打印、激光制作等設備。完善的創新創業支持保障體系,幫助美國青年創業者降低了創業成本和風險,提升了創業成功率。
美國創新創業己經形成了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贏的產學合作機制。如華盛頓大學、清華大學、微軟公司合作創立了GIX(全球創新中心),微軟從經費、師資、技術三個方面對中心進行支持,對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提供支持和咨詢指導。又如,佐治亞理工學院技術創新中心與當地商業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學院以贈款項目的形式,基于研究創新幫助地方企業更新生產流程或推出新產品。一些社會組織也積極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與企業、投資機構交流平臺,如四雅典組織在過去四年,組織300多次活動,牽線搭橋,幫助學生尋找商業機會和融資。
一是注重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美國通過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學生成功地創辦公司、創造商業價值,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提高學生的開拓性、創新性和進取性,使創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二是強調創新創業的社會價值。美國重視“社會創業”的概念,鼓勵以創新創業解決環境、貧窮、饑餓等社會問題。社會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以商業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通過創業者和企業行為來解決社會問題,回報社會。如Ashoka中心就是專門支持社會創業的非營利性機構。該中心與大學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開展社會創業活動,其中與馬里蘭大學合作成立馬里蘭社會企業家志愿團,到厄瓜多爾等國家開展8個星期的志愿活動,解決當地的社會問題,支持當地的可持續性發展。又如,佐治亞理工學院城市研究中心以構建智能、創新型城市的研究與實踐為核心工作,支持學生開展相關研究和創業實踐,關注節能減排、健康環保等社會問題。
三是關注并支持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的創業實踐。美國關注少數民族及婦女、貧困社區青少年等弱勢群體的創業實踐并給予支持指導,體現了美國的多元文化特征。美國小企業局為婦女、少數民族創業企業設立了專門機構。另外高校和社會組織也關注弱勢群體的創業,如百森商學院專門設立創新創業支持項目,來提高黑人的創業質量、增加黑人創業的數量及延長其創業企業的壽命;馬拉松基金會,通過贈款項目積極促進少數族群、女性和小企業的發展等。
美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國際性和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國際范圍內吸引優秀創業人才。美國國土安全部(DHS)推出移民創業者鼓勵計劃,通過啟動簽證法案等一系列操作性政策,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優秀的人才,促進美國經濟增長、增加創業就業機會;二是將創新創業教育向世界推廣。2009年起,奧巴馬發起全球創業峰會,每年舉行一次,目前已經成為美國促進全球創新創業、擴大就業、推進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平臺。奧巴馬政府還推出 “星火全球創業倡議”(Spark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Initiative),旨在為全球有潛力的創業者提供培訓和融資指導,擬在2017年底前為全球創業者提供10億美元的投資。高校也積極將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向世界推廣,如馬里蘭大學的創業教育主要依托于史密斯商學院進行。史密斯商學院一貫注重傳播創業精神、全球化以及科技與商業整合的思想,商學院校址分布在北美洲、歐洲、非洲及亞洲,提供學位教育、證書教育,并為各國學員量身定制培訓項目。
2015年國辦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文件發布以來,高校在修訂培養方案、開發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組織創新創業實踐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不斷聚焦,借鑒國際經驗,推動改革縱深發展。
1.樹立育人為本的理念。
育人為本是以人為本在教育系統內的根本要求,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之魂。高校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著力培育學生不甘平庸、不怕失敗、追求卓越的人生態度,培育艱苦奮斗、鍥而不舍的進取精神,團結協作、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和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操守,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
2.注重創新創業活動的價值引領。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參加創業競賽、創辦企業、取得投資、獲得商業價值,更要幫助學生理解并具備創新意識和企業家精神,引導學生理解創業的社會價值,培育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提升社會責任感,真正實現“德能”兼備、全面發展。
課程是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應充分研究,明確創新創業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做到以下三個“有機結合”。
1.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
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需要開發開設專門的創業類課程,如“創業基礎”等入門課程和 “市場營銷”、“創業融資”等進階課程。同時,高校應充分挖掘專業課中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專業院系開發依托于某一學科專業或交叉學科的創業課程,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2.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有機結合。
近年來,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等新型在線開放課程迅速興起,拓展了教學時空,增強了教學吸引力,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高校應在開設線下課程的同時,開發一批資源共享的創新創業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
3.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有機結合。
顯性課程是學校教育中列入培養計劃,有計劃、有組織實施的正式課程,是課程的主體。此外還有一些未列入培養計劃的潛在的“課程”,如校園文化、同輩影響等“隱形課程”對學生的培育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就創新創業教育而言,高校要面向全體學生開發、開設納入學分管理的創新創業顯性課程。同時,也要注意隱形課程的開發,把創新創業文化特別是創客文化作為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努力營造敢為人先、敢冒風險、寬容失敗的氛圍環境;加大創新創業價值宣傳,發掘樹立創新創業先進典型,弘揚創新創業正能量,以榜樣力量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
1.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十二五”期間,教育部按照“興趣趨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的原則組織實施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共有117所中央部委所屬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屬高校參與,近11萬個國家級項目獲得了資助,內容覆蓋全部學科門類,國家投入經費近19億元,參與學生近34 萬人,投入大、覆蓋面廣,在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十三五”期間,應繼續深入實施國家、省級、學校三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創新性實踐,推進高校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等方面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計劃覆蓋面,完善項目管理方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2.組織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
舉辦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電子設計等各類賽事,擴寬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實踐的平臺,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高校應有重點、分層次舉辦創新創業講座、論壇,全方位、多方面支持學生創新創業類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還可以設置專門的創業實習環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是高校的“獨角戲”,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產業界的廣泛參與。需要推進產學合作、產教融合,把更多外部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共同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實踐。
1.建立校企全流程協同育人機制。
高校應更加主動地適應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發展,推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間的協同,培養真正適應產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創業人才。要與相關行業部門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標準,推動高校依據標準、結合本校實際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的先進技術、企業培訓課程等轉化為教學內容,面向學生設立具有企業應用前景的研發課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以及對創業機會的捕捉能力。
2.引入產業界資源,優化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條件。
引入產業界資源加強高校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和共享,大力建設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著力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聘請產業界和投資界的專家,和高校專任教師合作開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創業課程,聯合編寫具有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的創新創業教育教材。
要以創新創業教育訓練為主線,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服務體系。
1.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平臺。
依托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平臺,加強行業企業、創投風投機構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溝通對接,就項目孵化推廣、產權交易、融資以及公司上市等為大學生創業項目提供支持服務,促進項目孵化落地。建設大學生創業投資機構聯盟,建立學生與投資人交流對接的常態機制。
2.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
設立大學生創業項目基金,鼓勵社會組織、公益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以多種形式向自主創業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提高扶持資金使用效益。
3.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導師隊伍。
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導師庫,聘請知名科學家、成功創業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等各行各業優秀人才,擔任創新創業課授課或指導教師,加強對學生的理論與實踐指導。
4.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分類指導體系。
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分類:從發展階段來看,可以分為創意階段、創新設計階段和創業階段,其中創業階段又可分為種子期、成立期、生存期、發展期、成熟期。此外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又可以根據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學科(工學、農學、醫學等12個學科門類)進行劃分。不同類型的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所需要的指導不盡相同,高校需要逐步建立分類的創新創業教育指導體系,配備不同的指導教師和場地設備,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通過以上措施不斷完善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服務體系,讓千千萬萬大學生創業者活躍起來,匯聚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動能。
通過創新創業活動實施的教育與傳統課堂教育是不同的體系,對此需要加強研究、深入探索。要加強理論研究,深入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規律,豐富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總結可推廣的制度成果。要加強產業發展研究和市場需求調研,引導學生對行業產業發展趨勢、商業組織結構、專利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加強了解,幫助學生學會識別創業機會、捕捉創業商機。要加強實踐經驗總結和提煉,根據不同類別類型高校的特點,探索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和路徑。
目前創新創業可以說是全球高等教育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各國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需要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一方面學習借鑒國外優秀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豐富我國的創新創業理論體系;另一方面,應加強國際交流,推進高校與國外大學、科研機構、投資機構、社會組織開展實質性、高水平合作,積極引入國際上優質的課程、師資、技術等資源,促進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水平的提升。
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培養造就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創業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的必由之路。我們應積極借鑒創新創業教育的國際經驗,努力開創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局面,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撐。
作者簡介:郝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處科員;
作者簡介:吳愛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處處長;
作者簡介:侯永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處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