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已在通信、交通、金融等眾多領域強勁發展,當下農業這個最基礎的行業也已經站在了互聯網的風口浪尖。在互聯網助推下,農村電商、農業物聯網、農村金融等發展迅速,新變化不斷涌現,農業迎來發展機遇。“互聯網+”與農副產品,一個現代一個傳統,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這兩年隨著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的滲透,互聯網與農產品逐漸緊密結合起來。那么,“互聯網+農副產品”到底要怎么加?下面鹿豹座平臺小編就我國農產品的現狀來分析一下。

傳統“農民生意”怪象
我國農產品行業是最為“傳統”的行業之一,呈現出與地理地域相關的怪象:越是偏遠的地方,環境越好,產品質量越有保障,但恰恰越便宜,農民因此越窮;而越是在大城市,環境越糟糕,產品越貴,但恰恰沒有很好的質量保障。傳統的農產品行業呈現兩大現狀,阻滯了“農民生意”的發展:
1.農產品缺少品牌化。陽澄湖大閘蟹、贛南臍橙、新疆大棗,這些都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品牌,不是獨立的企業品牌。雖然“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但遺憾的是我們的農產品還處在售賣原材料的階段,沒有品牌、沒有包裝、沒有分級,能跑量但賣不出價,生產者不懂品牌,就是懂也辦不到。
2.農產品附加值低。白酒、保健品、化妝品等是我們見到最多的廣告,白酒毛利80%以上,賣100賺80,一件ZARA的衣服動輒千元,成本不過一兩百,一個愛馬仕包包10萬塊,成本不過兩千塊,這些產品有足夠的溢價能力,才可能賺得衣缽滿滿去燒廣告。相比之下,農產品缺乏廣告性,溢價能力不足。
農產品與“互聯網+”的融合,是傳統行業和新思維的碰撞。高端營銷推廣平臺鹿豹座聚焦現代農業,致力于用互聯網推動農業的轉型升級。
農產品自身特質:
1.營銷成本低。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為農人們提供便利的營銷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他們多花點時間、多用些心思、多搭配些手段,就可以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以此推銷產品便得心應手。
2.故事性強。幾乎每種農產品都有獨特的地理條件,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同樣孕育一方特色農產品,地理條件、人文背景、城市文化、產品知識、歷史典故等都可以把農產品包裝的獨一無二,結合社會化媒體的SNS特性,很容易在圈子內形成病毒傳播。
3.供應鏈體系簡易。“二維碼”也就在這兩年被大眾使用,這是在食品領域延伸出來的“追溯系統“。手機掃描后可以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種、何時采摘、誰來采摘、保質日期甚至成分等一應俱全,目的是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
“互聯網+”農產品玩顛覆
目前“互聯網+農副產品”可借鑒的模式主要有三種:
1.平臺化道路。在地方建立農產品特色館,作為一個獨特的分銷平臺,借助政府的支持和自身體系的聚合力,集合了當地千余家小賣家共謀發展。為千余家松散且不標準不專業的小賣家提供專業的培訓服務,對上游貨源進行統一整合并擬定采購標準,由該平臺專業團隊進行統一運營管理,線下則按照統一包裝、統一配送、統一售后等標準化操作執行,遂昌模式更像是一個區域化的ShoppingMall,他們是一個服務商,售賣的是“標準化”。
2.資源整合道路。在政府支持和推動下,成立了電子商務協會,結合當地實情主打地方特產,依托在網店進行銷售。并招募年輕銷售人員,對他們進行專業化的微營銷培訓,并通過微博、微信等免費的社會化媒體推銷農產品,而“網店”更大的價值在于交易。
3.品牌化道路。農產品進行品牌化運作,并結合地方特色取一個好記上口的品牌名,并直接進駐旗艦店,以專業的第三方主體進行運營,呈現商品品牌,其主要魅力在全程產業鏈上進行標準化運作,統一采購、統一包裝、統一運營、統一配送、統一售后等諸多標準化嘗試。
鹿豹座小編認為,雖然“互聯網+”并不能直接改變農產品的自然屬性,但只要遵循經濟的、生態的、社會的規律,“互聯網+農副產品”必將是對“農民生意”的思維救贖,前景可期。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