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資要“投三把”
創業失敗是正常的,成功本身就是個低概率事件。戰略上你必須想明白——比如贏牌是系統性低概率事件,在其他約束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提高概率的唯一辦法就是增加次數。
創業者在決定回報時所占的權重可謂極高,因為正是他們將預測性的東西實現出來。而投資人所做的就是“夜觀天象,日觀人像”,我們在乎發展的脈絡和優秀的創始人,就這兩件事情。
當你明白成功是低概率事件、而優秀的創業者是把方式方法識別出來之后,我們基于對很多事情的思考和認知,能夠與他們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每一次的失敗都會讓他的能力模型更加強大,我們就是要增加概率和機會,所以需要依賴于創始人的深度信任和高度互動。我個人認為,很多時候創始人的主觀性會影響很多自己的判斷,好的創業者的難點在于很難做到客觀,但他經常需要做好高質量的決策,此時我們就需要為他創造很多客觀性的環境。
為什么“投三把”,投資一個項目,公司是從零開始,要做到有一點眉目平均需要6~8年時間。一般而言,公司只要不太差都可以做到從0到1,A輪到B輪,完成2~3年的生命周期。“三把”是給三次機會,一個人的創業黃金期在8年左右,找到一個優秀創業者,連投三把,就是跟他合作十年,從零開始一路規劃,把一個愿景變成可行方案,總結失敗,如果三把都不行,就是“燒燒香看看祖墳”,這就是認賬。
總而言之,就是用時間把運氣成本降到最低,將能力權重拉到最高,用次數來過濾運氣。但是得承認要有運氣,所以不行就心安理得地認輸,就是這個原因。
二、創業者如何把握時機
我們對時機的考慮權重很高,最好的時機是領先市場0.5,太早會熬不到市場起來。領先市場0.5,最重要的是對消費者的洞察,最后還是消費者是否接受的問題。
從創業者的角度,對于大勢和時機,要有一個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并且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知——大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應該首先搞明白你對在何處、錯在何處,你是誰,什么是在大勢里裹挾,什么是你應該堅持的,并想辦法管理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一面。
我自己經常講的一句話——守正出奇。要學會利用新的工具把自己的優勢放大。如果迎合一個市場做了一些傷害核心競爭力,那就不是守正,公司遲早會還回去的。當我們對市場變化有一些發懵,然后被市場裹挾時,一定會有些痛苦,但是當市場的潮水稍微退去一些,就會發現自己堅持的東西沒有被沖垮,那時就會在市場上出類拔萃。
三、怎樣把握融資、業務和運營節奏
創業者不能等到快沒有錢才想到融資,要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手上最好有超過三個到四個季度的資金,至少要超過兩個季度。
當你留有提前量,業務節奏就一定要跟在外談融資的節奏匹配。創業者需要“教育”投資人,第一,你的愿景和對市場的定義,為什么不能失去他們的融資;第二,上一輪融資的情況,進行了怎樣的試錯,為何對之前的想法深信不疑,消費者如何反饋,團隊執行力怎樣,這就是節奏的問題。
在創業過程中,有一些會發生量變,有一些是質變,質變描述地越清晰越容易說服別人,而小的變量會讓對方覺得沒有得到驗證。節奏的核心就是你要理解投資人要什么,投資人找到你就是希望你帶來超級回報。
這就是為什么A輪講概念,B輪就有了產品和用戶驗證,到了C輪只有產品沒有用戶也不夠,你得證明你是市場上的第一名,是壟斷性的。再后面的階段你就需要質變,要變現,要有收入。
四、創業公司如何降低決策成本
對于創業公司而言,融資市場是不可控的,決策機制決定了資源,而唯一可控的就是資源如何分配。創業者最大的機會和風險,在于環境比別人好,還在于戰略上比別人想得多、想得對,于是你的資源分配浪費的就少。不過浪費是必須的,因為創業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你不浪費不知道路在哪,所以創業公司真正的戰略拼的是試錯效應。那么問題就在于,如何試錯,以及試錯之后如何反饋。
優秀創業者的優勢在于試錯的效率。
方向是首要的,方向錯了,主帥無能累死三軍。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打仗就是在做犧牲,犧牲的就是分配的資源——你要思考的就是,犧牲后得到了什么,如何運籌帷幄,創業者面臨的就是這樣的決策壓力。只有戰略級的思考,才有一級部署和戰斗性的結果。如果沒有戰略級的思考,就是在犧牲士兵的信任。
第二,反饋的機制很重要。我的建議,好公司做短反饋,不做長反饋,迅速知道自己是對是錯。短反饋的缺點是大局觀不夠,長反饋的缺點是風控風險很大。在我看來,反饋得快,創業者越能冷靜客觀,糾正錯誤,而這些都會反映出你最后的功力。你的戰略上比別人勝出10%,資源分配可能就會比別人好10%;而資源分配好10%,有可能執行結果就比別人好10%……這樣就會比別人好很多,這也就能夠解釋有的跑道上有創業公司在兩三年內跑得很快,收到的資本疊加迅速放大,遙遙領先于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