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大佬,在公眾面前長袖善舞,一舉一動都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
但初始創業的你,卻鮮有人關注。一次難得的報道機會,卻因你表現不佳而被搞砸。
你采訪了我,還一笑而過,說好的報道卻沒發生過……聽起來有點尷尬,
但對于每天忙碌采訪和趕稿的記者來說,你才是浪費了他的時間,一次精彩報道的機會。
這是一個成長過程必修的功課,你做好準備了沒有呢?
一些創業者,遇到路演非常重視,3-5鐘要出彩,團隊、產品、壁壘、模式、前景,非常清晰。把投資人說高興了,他會愉快掏錢!
那,媒體人和你的錢途無關,就不需要好好準備了嗎?不,我們創業者不能這么功利。但有時候你其實就這么做的。
想清楚說什么,這個環節其實是最重要的一環。準備好了,和媒體溝通會非常高效。?問題就在于,你需要準備什么?這,你需要靜靜。
你要對外講一個怎樣的故事??你的創業初心、團隊組建、產品研發生產(如何提高用戶體驗、細節)、你和同行的差異化尤其是競爭壁壘、你的數據、你的前景(是否媒體報道關注的方向)。?這些,你可能講過很多遍,也可能根本沒好好梳理過。那么,你需要和團隊一起總結提煉,這個是基礎工作。
是否能最短時間讓媒體記者覺得你值得報道。?正如你要在最短時間內打動投資人,媒體也一樣。?媒體都喜歡聽故事不錯,但達叔還要告訴你,不要只忙著講故事,而是要講出你的差異化優勢,和創造的價值,這和品牌定位、“概念”、戰略一脈相承。?記者他們看的企業很多,是否有“新聞點”聊幾句他們就有數了。
重視媒體的采訪提綱
很多記者在采訪之前都會對企業和行業做一些功課,會提前發來采訪提綱;優秀的記者可能提一些你也想不到、甚至有難度的問題。
越是這樣的記者,你越應尊重,好好準備,如果你覺得吃力,那就當做深化你對行業和自我思考提高的訓練課題。你
路演的目的是拿到投資,和媒體聊是增進媒體對你的了解。一些創業者跟媒體侃侃而談,感覺良好,時候發現記者根本沒寫出來。
原因只有一個,媒體記者和你聊是希望寫出好的報道,別人在工作,而你卻聊天放松。
結果是“沒啥可寫”,沒啥可寫的意思,就是你相比同行,不夠創新、出彩、沒競爭壁壘,一句話,硬寫就成廣告了,通不過。你好意思,別人不太好意思。
1、用媒體聽得懂的語言?
媒體主要面對的是大眾,一個好的采訪對象,是能夠將專業術語轉化為記者和大眾都能聽得懂得語言,這有利于記者理解并寫出到位的文章。?要講深入淺出,恰當的比喻(行業術語轉化成日常生活的場景)會很討巧。?
2、高效溝通,話要說到要點上?
因為采訪時間有限,切記絮絮叨叨,講你的創業苦難史,或者自我貼光環,其實都是減分項。?要為媒體提供新聞底料,比如創新的產品和服務、深刻的洞察、真切的感悟,為他輸送炮彈。?如果中間有你獨到見解的“金句”,能激發記者寫作欲望,好的文章標題基本這么來的。?
3、有數據、有細節,有血有肉
媒體喜歡數據,那樣有說服力。而講故事也不要干巴巴,要有細節,有場景,這樣文章寫出來生動。還有不要只關注自身,多關注合作伙伴、用戶故事和案例。
采訪后其實有2個結果,一個是媒體很快寫出一篇文章,另一種是媒體覺得內容不夠不寫了。
但對個別創業者來說,也有不同的反應,有幾個反應值得關注:
1、報道了,媒體寫了很大篇幅行業,說你只是一點,或者提及了友商,心里不痛快;
2、文章大部分是肯定的,但說了一些不好,心里膈應,找記者“討說法”。
3、覺得采訪時談的特別好,報道別人不報道你,各種不爽。
如果你將“報道”作為結果來考慮采訪這件事兒,這屬“太功利”。
影響媒體報道的因素很多,有媒體報道重點、選題、素材是否成文、還有報道時機等等。因此,要有策略,要更耐心。
每個企業都希望好的媒體報道自己,但越有影響力的媒體,對選題、內容把關越嚴格。要知道那么多企業,記者愿意花時間來了解你,本身就是一個肯定。
媒體指出一些問題,只要不是惡意扭曲,屬于客觀報道,請當做前進動力,相信你的同行和用戶都不傻。你不正視,來自市場反作用力更大。
其實從看文章的角度,從行業發展來趨勢、邏輯,和企業創造的價值相互印證,會更具影響力。如果一名記者愿意花這樣的心力這樣寫,你就偷著笑吧。
創業者應該以什么姿態對待采訪?
那就是放下你的得失心,不要沉浸自設的“光環”里,而是抱著“溝通”的姿態和開放的心態進行。
每個媒體背后都有龐大的讀者群體,而記者是傳播的樞紐(我們今天不說自媒體),首先贏得記者認可,才能通過媒體達成和海量讀者“規模溝通”,這樣想想,這個溝通是不是非常高效。
另一方面,創業者和媒體的互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一次跟媒體溝通,報道不報道,這個溝通都有價值。而每一次溝通累積的認知,會幫助他在以后寫出超出你想象的深度好文。
記住,不能一見鐘情,以后還可以當好朋友。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