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人生
史小諾:我一個朋友告訴我,說史小諾你有什么想法,一定要做。30歲的我,不知道該做什么,我想不明白。但我想說,想了很重要,做也很重要。
之前我們采訪張磊,他有一句話,你的前方固然很重要,但是你的前方和哪些人一起前行是最重要的。不知道各位是不是有些在創(chuàng)業(yè),無論你的能力有多強,你的同伴、和你同行的人是最重要的。我特別想說,人有時候是需要一點沖動的。

《遇見大咖》第三季劉強東提到他“臉盲”的節(jié)目成為爆款以后,長江文藝出版社的張維找到我,說覺得這個記錄下來也挺有意思,后來就定下來要出一本書。
最開始我們聊的過程當中,發(fā)現我在30歲到40歲之間真的是渾渾沌沌的,不知道成天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個時候是很糊涂的,因此也失眠了整整十年。
后來我們就說題目定《四十歲醒也不晚》,長江文藝出版社金社長說《四十而立也不晚》吧,于是就這么定了。
白巖松:第一,我認為最高興的不是《遇見大咖》將記錄中國怎樣的企業(yè)家,《遇見大咖》將在中央電視臺的二套起到怎樣的波瀾,我覺得是終于讓失眠十年的人有了一個精神的主心骨。
第二,中國的企業(yè)家長期以來缺乏被“尊敬”,因為在中國的環(huán)境當中,大家都知道,學而優(yōu)則仕。從80年代,從四通剛開始有學而優(yōu)則仕,但僅僅是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真正到了這兩年才開始提出尊敬企業(yè)家,企業(yè)家精神,并且寫進十九大報告等等。
但是大家知道,從寫進十九大報告到寫進每一個人的心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夢的初步模樣在2050年,那年我82。那個時候中國已經基本成為一個強國了,十九大報告寫了,兩步走。
到了那個時候中國的企業(yè)家,就像我們談論的很多職業(yè)一樣,受到特別高的尊敬,那個時候每年設一個日子叫企業(yè)家日,但是也不行,但凡設立日子都是弱勢群體,比如記者節(jié)、護士節(jié)、三八婦女節(jié)、兒童節(jié)、重陽節(jié)等等,企業(yè)家不設日子也對,但是全社會要記住,經過39年的改革,我們巨大的財富和生活的改變背后是很多忍辱負重、含辛茹苦的企業(yè)家,最后給我們建設出來的。

我覺得要對所有挫折過、失敗過,甚至過錯過,更不要說榮耀過的企業(yè)家懂得致敬,這是一個社會向前走的重要標識。我依然更加期待他們在未來對社會的推動力。
這句話一說相信好像后面就是多么陽光燦爛,還會有波折,還會有誤解、委屈,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素。你要知道,我們民營企業(yè)家對整個社會就業(yè)貢獻率,新增就業(yè)的貢獻率超過了80%。 這么一想,我們的尊重夠嗎?還不夠。因此,《遇見大咖》這樣的節(jié)目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我們在中國企業(yè)家里看過第二個像潘石屹一樣的人嗎?他們中的每一個,有點像第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一樣,一個是一個,沒法復制。??
白巖松:我覺得對于此時中國的媒體人來說,一定要關注兩個現場:
第一個現場關注得足夠多了,新聞事件的現場。但是當大家都在記錄一個又一個新聞事件的時候,其實有幾個人到過現場呢?武漢火車站發(fā)生的兇殺案,大家評論已經成千上萬了,沒有哪個記者去到小店。這一次有多少記者去到了火災的現場?
我認為第二個現場,極其重要,這是此時此刻中國人的心靈現場。中國的媒體人真的非常缺乏會采訪的人,真正會采訪的人,是要通過自己的方式走進最值得記錄人群的心靈現場。
白巖松:我對方便的事特別警覺,我一天不會有那么多方便的次數。我不上微信的原因特簡單:我沒那么多時間,我不想浪費那么多時間。
第一,?我不會撒謊,上了微信別人問我,白老師有微信嗎?有。加一個?加,那我現在得在多少個朋友的朋友圈里。
第二,?我也知道微信在干什么,我干新聞的,好的壞的都知道。現在排第一的是別人在微信圈里告訴你他怎么活著,他中午吃的什么,晚上吃的什么,下午路過哪兒那朵花特漂亮,我自己怎么活都不清楚,干嘛了解別人怎么活著?我越來越覺得沒上微信挺好。我怕所有的賬通過微信結,不上微信可以制止我花錢的沖動。
手機填補了一個民族所有無聊的時間,一個民族這里的每一個成員連無聊的時間沒有,順便就把有無聊陪伴的偉大東西一塊兒拿走了。
很多偉大的時刻都是在無聊的時刻誕生的。人們都被眼前的屏幕吸引了,怎么會誕生偉大的時刻呢?

白巖松:我覺得我們現在發(fā)呆的時間太少了,我個人認為,只有當所有的中國人開始經常能有一些發(fā)呆的時光的時候,中國才會成為一個真正創(chuàng)新的國家。
現在的中國人不發(fā)呆,沒時間發(fā)呆,中國不會成為一個創(chuàng)新的國家的。如果每一個人都開始能有一些讓自己快樂的、發(fā)呆的空間,起碼讓手機每天離開你有幾段比較遠的時間,中國才有希望。我不認為一個分分秒秒離不開手機的民族有希望,恰恰相反,我覺得手機正在成為手銬。
白巖松:我覺得寫東西不需要太快,現在好多事情就是太快了。聽過臺灣的一個作家、詩人楊牧,我特別喜歡他,有一個女學者研究他,說了一段話,對我的影響很大。
他說一個好的作品的出現要有三個階段,感觸、追尋、表達。他說人們是對一個事情有感觸了,但是不要立即就表達,中間要有一段追尋的過程,琢磨、添加、查資料等等,終于有一天追尋得差不多再表達。 現在之所以我們的文字中垃圾太多,是因為感觸完了就表達,沒追尋過。
白巖松:我非常不喜歡中國每一個個體干什么事都要先談意義,意義已經把我們的趣味全部毀掉了。很多人都不聽古典音樂,原因就是聽不懂,誰讓你懂啊?好聽不就完了嗎??
有兩個事我很詫異:第一,現在年輕人很早就進入青春期,但是遲遲不結束。?第二,現在什么人都知道,就是不知道該怎么好好活著。

潘石屹:我就拿著照相機在照相,發(fā)現大家都拿手機照相,但手機照的相質量很差。為什么要攝影?
第一,我離得比較近的是跟我一樣的企業(yè)家,我覺得我要把中國這一代企業(yè)家要記錄下來。中國這39年時間的變化,社會財富增長了很多倍,我認為是有兩個原因:第一個,科學技術的進步。第二個,自由的市場經濟。自由的市場經濟誕生了企業(yè)家。我有這樣一個機會離他們比較近,把他們記錄下來,挺有意義的。
第二,我拍了360個建設者,我們現在在大規(guī)模的建設,這20年時間建的房子的量是全世界以前從來沒有的,海量的房子。背后是誰建設出來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我想把他們記錄下來。這就是我的沖動。
潘石屹:我比較迷社交媒體,從10年前寫博客就開始寫,寫了三四年時間,有了微博之后,我是新浪微博的17個試用會員之一。最大的提高就是我會寫東西了。原來認識我老婆時,給她寫了一封信,她說,你讀沒讀過書?我說讀過一點。中文好長時間不寫都忘了,寫個東西就寫不下去。
(白巖松問:張欣最后不還是同意了嗎?)
但是,這個對我的寫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就這幾年時間,寫博客,博客寫完以后寫微博,我一共出了七本書,都是在社交媒體上發(fā)表的內容。包括原來很多字我不認識的,你只要在微博上面寫個錯別字,下面一堆人說這個字錯了是吧?這個我覺得就挺好的,最起碼對我的語文水平有一個很大的提高。
潘石屹:“我現在金盆洗手了,所有房地產的事情都不談,只談攝影和寫作。”

白巖松:管理自己情緒的方式是什么?在座的很多人都會有這種需求,特煩的時候,一定會有方法讓自己慢慢從這個負面情緒走出來。 潘石屹:人一天沒事干的時候就無事生非,有情緒,但是投入下去做一個事情的時候,你的情緒和狀態(tài)也會很好。原來沒有意識到的潛力都會釋放出來,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情是情緒最好的時候。 史小諾:就要不停尋找,找到你喜歡的、新鮮的事情。 ---END---
*本文來源善緣街0號原創(chuàng),轉載請聯(lián)系授權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善緣街0號立場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