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風下,多個回收企業將
“晚節不保”
承接上篇,面對挑戰,可有機遇
我們看到的現實情況是
更多的企業想要轉型
結果是病急亂投醫


如今市場越來越白熱化
隨著環保風越來越民心
無論是垃圾強行分類
禁止洋垃圾進口
還是關停不合格企業
市場的躁動遠遠超過了預期
現實是什么樣的現象呢

居民回收途徑少,信息不透明,管你是否為再生資源,照扔不誤
收荒匠
行業感覺不景氣,旺季不旺,淡季不淡,得過且過
價格一天一個價,更多時,早中晚三個價
面對同行的競爭,不知道這貨到底收還是不收
零時建議:
不能把控的咋就不競爭
不然環保沒讓你關門
自己就堅持不住了
要明白 在收荒匠眼里最終只看價格
回收站體量小,分布散,抗風性能力差

上下游資源短缺,怎么辦?
這個時候就有人站出來
要求聯盟,爭取話語權
結論:
治標不治本,短期有效
(可捍衛自己的地位,在本地占領競爭優勢)
價格低時,想多囤貨
市場飽和時少收或不收,降低自己的風險
難題:
貨源不穩,回收站也是看價格說話
現在做法:
自己下設回收站,貨源自供自足
取締回收站,中轉站等環節
結果:
落地難,操作難,不適水土
秉承客戶需求第一原則,早期囤貨
價高價底自己作不了主
后期盈虧因市場多種因素決定
站在最頂端,倆頭受氣
真應了那句? 高處不勝寒
現在使用手段:
取締紙廠,貨源周期可以調節
降低囤貨風險,順應市場環境
結果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如圖

傳統行業遭受重創時
互聯網行業機遇來了 ??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困難重重


eg:
想用環保的口號進小區,方式難長久
物業多是承包商
收走有價值的廢品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就需要物業自己出錢
環衛就可以解決這點
交錢成本增加

一批批試錯者,不斷驗證著自己的模式
其實對未來想做的?生態?大同小異
關鍵點還是從 ?0--1 的環節
建議:
細化商業模式
專注一個贏利點
先保證自己盈虧持平
再考慮跑通自己的流程
用互聯網的工具來做環保
都是有足夠的情懷才敢拼
希望都保持樂觀 開放的心態
相互借鑒 ?相互成長






你以為最近太平些了
那是因為你該出去走走了
eg(看北方):
?北京周邊每年秋冬季節都會通過錯峰生產,停、限工的方式來控制霧霾和空氣污染,整治范圍覆蓋了8省34市,停、限產工廠中,超過150家是印刷包裝廠。除此之外,11月20日之后,北京將開展為期40天的安全隱患專項整治行動!
1)不符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控制性規劃、產業布局規劃的企業;
2)不符合產業政策、行業準入標準,未通過行業準入審批的企業;
3)屬于無環保設施或環保設施不完備,違法違規排放或超標排放廢水、廢氣、廢渣,且通過整改無法達到環保排放標準的企業;
4)存在安全隱患,通過整改無法達標的企業。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完成關閉的時限成都平原地區為今年12月底,其他地區為明年12月底前。
整改規范一批。對通過治理后可以達標的企業,成都平原地區要按照“先停后治”原則在11月底前令其全部停產,并制定實施綜合治理方案。其他地區的時限為明年11月底前
政府的辦法也很簡單
稅收是一個行業的秤
參考的標準
也是找問題的直接參考依據
面對傳統的行業
大多企業應該都抓破了頭



雖然行業沒有具體參考依據
但是市場也有模版可以借鑒
eg:


2017/11/30
心痛了
都需要站在金字塔的頂端
來思考未來
只想做賺取差價的生意
在政府眼里早遲會被除名的
無論是設立產業園區
還是互聯網思維
真就應了那句話
曾經收破爛操的是賣白粉的心
現在收破爛操的是拯救地球的心
順應市場法則,未來應該是這樣


2017/11/30
站起來
結語 送大家幾句話
最終淘汰的是:
產業不規范,沒有獨立的研發技術
資質不全,場地不合格
無論大家是做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企業
請做你熟知的領域,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提高自己的長板
應對市場變化,應該抱團合作
相互持股才能長久發展
要明白貨源最終在哪里
抱團方為上上策
淘汰的最終還是淘汰的人
本篇純屬個人觀點 , 項目尋求合作中?不喜請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