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邵樂樂
辰海資本的新辦公室坐落在靠近上海世博館的歌斐中心,幾位合伙人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幾本罪案類小說和一排手辦。我們在這里見到了辰海資本的合伙人王維瑋。

辰海資本合伙人王維瑋
此前,作為華映資本1號員工和合伙人,王維瑋主導過聚橙網A輪、海蝶音樂、開始眾籌A輪和消費升級品類的搖滾甜心沙拉等項目的投資。其中劇場演出經紀公司聚橙網在今年初拿到數億元Pre-IPO輪融資;開始眾籌在今年8月獲得云鋒基金領投、晟道投資跟投的1.9億人民幣C輪融資,成為迄今為止消費投資領域規模最大的單筆融資。
因為這些明星項目和可觀收益,外界對這位年輕的投資人評價頗高。
2017年4月,辰海資本聯手貓眼娛樂成立了專注于文娛消費領域的辰海二期——妙基金,基金規模8億。包括王維瑋、辰海資本創始人陳塵、原創新工場陳悅天在內的三位年輕投資人成為辰海資本妙基金的合伙人。
內容、平臺、以及由此延伸的內容商業化和消費升級是辰海妙基金關注的重點。其中,王維瑋負責內容和消費,陳塵負責平臺和消費,陳悅天則負責內容和平臺。在這個大方向下,辰海資本投了影視類公司韓寒的亭東影業、十三月影視,短視頻內容公司三感video、微念,動漫類公司中影年年、璀璨星空、筆酷文化、巧客力文化,藝人養成公司麥銳娛樂、原際畫,平臺類項目熊貓直播、創客星球,消費類項目海狐海淘、戶外運動品牌艾德克等。
一方面,王維瑋十分看好從成熟的生產體系里獨立出來的新團隊,新一期的妙基金近一半投資項目都來源于此,其中包括華策前戰略投資部副總裁、董秘王叢創辦的公司麥銳娛樂,以及TFBoys幕后操盤手黃銳成立的公司原際畫等。
另一方面,“規模化、工業化產出”是王維瑋在投資內容公司時反復強調的要點。這意味著,內容公司一方面要有足夠成熟、標準化的流程,以滿足源源不斷內容生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有向上、下游進行工業化衍生的空間,公司可以借此實現項目的變現。比如,辰海投資的中影年年就是國內少有的幾家擁有自己3D引擎的動畫公司之一,既有流水線的規模化產能,同時擁有頭部動畫IP《血色蒼穹》。
即使在平臺大規模補貼短視頻的行業背景下,辰海投資的故事短視頻項目三感video也是嚴格遵照這一投資邏輯篩選的。2017年8月,三感video獲得了由辰海資本及梅花天使領投的2000萬A輪融資。王維瑋認為,一方面,三感的故事短視頻選題參考事件熱度,非常數據驅動;另一方面,三感在三四線城市布局了上百個視頻拍攝團隊,從最初的策劃到制作、內容把控和最后的發布,三感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短視頻生產體系,在這個生產體系下,三感video可以穩定地達到規模化的短視頻內容生產。

三感video旗下的故事短視頻《三感故事》
王維瑋將這稱為“社會化賦能”的工業化生產體系。在他看來,一個標準的賦能平臺控制的是IP、資金和制作流程,如果再加上對發行、買賣渠道和商品衍生的控制,這就是一個能夠賦能更多產能、產生大量優質內容的內容平臺,“好萊塢六大就是這樣的內容平臺”。
平臺方面,王維瑋看好用戶黏性和泛娛樂屬性強的平臺。這背后的邏輯在于,用戶對工具類的平臺是沒有黏度的,類似的平臺只是獲得內容的渠道,只有沉淀了用戶社交關系和興趣、擁有較強社交氛圍的平臺才能真正留住用戶;而泛娛樂屬性則是一個平臺參與未來泛娛樂競爭的一個必備條件。辰海資本投資熊貓TV的邏輯就在于,后者依托王思聰的香蕉計劃等泛娛樂資源,在發展綜藝、游戲等方面擁有資源優勢,這也是熊貓TV未來有可能贏得泛娛樂平臺競爭的關鍵點。
“未來直播平臺可能不光是自己打,競爭對手還有像B站這種平臺,年輕人看內容,直播、錄播、短視頻、長視頻都會看。現在比較火的短視頻或資訊平臺做完短視頻,一定會做長視頻,最后大家很容易趨同。因為平臺之間打的是時間的戰爭,所有平臺都想抓到最占據人時間的內容。”王維瑋強調。
他希望,自己可以借助在一線的項目觸達優勢,從年輕人的角度發現新文化、新科技和新消費的創業項目,“我們三個既直接看項目,又自己做決策,信息在一線市場和決策機制中間是沒有打折的,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狀態和大家都比較喜歡的工作方式。”
以下是《三聲》(ID:tosansheng)與王維瑋的對話整理。
Q:您如何梳理辰海的整體投資邏輯?
我們整體的投資邏輯主要分三大塊。首先是內容的生產;其次是內容的傳播,也是平臺,包括聚集內容和聚集人的平臺;第三是內容的商業化,和延伸出去的消費升級。
內容是一個核,這個核里面我們看中幾個點,一個是工業化生產能力。我們投團隊,不投IP,而且團隊要具備持續創作好內容的能力。內容可以來自任何地方,包括文學、動漫、電影、電視、游戲、短視頻、網文內容、線下延伸、演出、空間運營等等。
另外,我們也看中團隊跨越傳媒介質的能力。比如一個文學的可以把它變成影視化的東西,或者漫畫改編成動畫,影響力和傳播力就會增加很多。這跟媒體里面的振頻,也就是你接觸的頻率是有關系的。我們內部也會按照不同媒介的振頻來做整體布局,所以我們目前投的項目和將要投的項目之間有非常多的互動和合作空間。
內容到后來有兩種出路,一種是說內容做到極致吸引了一部分人,然后再擴散到大眾的時候,它會成為一個平臺型的東西。還有一種就是它做內容的賦能平臺,這意味著先是部分產能在自己內部,然后用某種方式連接社會上的其他產能。這樣你雖然不是一個平臺型的公司,但是可以是賦能更多產能、產生大量優質內容的內容平臺,這樣的公司我們是看好的。
好萊塢六大就是這種平臺,產能不完全在自己手里,但你控的是IP源頭,掌握的是整個品控、制作流程和資金;還有發行、買賣渠道和商品衍生。你把兩邊控制完了,就是一個非常標準的賦能平臺。
消費升級方面,傳統連鎖的、供應鏈的我們看的少一些,由文化和IP引領、延伸的消費品牌和服務的升級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因為十年前講消費是渠道,是鋪到貨架上去。但互聯網使得整個渠道發生了變化,獲取信息的方式、購買的方式都不一樣了。一個品牌可以繞過所有的物理渠道,直接到你心里形成品牌認知度,這其實是塑造內容的過程。
Q:這是內容和消費升級邏輯。平臺邏輯呢?
平臺一開始是內容的聚合,然后是人的聚合。一個平臺要使用戶有持續的需求,必須是在滿足人的需求方面有一個非常好的點。不管是剛需,還是打動人心,必須是一個高頻次需求,否則沒有必要做平臺。
很多時候,平臺是靠一個好內容或者特別的東西來引爆的。視頻網站都在搶好的內容,但用戶對工具類的平臺是沒有黏度的,理論上我去愛奇藝還是優酷或者騰訊,是看上面有什么內容,而不是因為某個平臺。
什么樣的平臺能夠留下人?必須有社群氛圍。你可以在上面沉淀你的社交關系和你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只是工具性、管道性的平臺就非常難。我們在判斷平臺的時候也比較簡單,就看他能不能夠沉淀用戶的行為、情感和社交關系,是不是一個高頻的需求。
Q:辰海有繼續在看平臺類的案子么?
我們之前投了熊貓TV。
直播大概分兩種,秀場模式和內容驅動模式。斗魚和熊貓肯定是內容驅動模式里排名靠前的。為什么當時投熊貓?因為王思聰本人對娛樂內容的審美,包括他的資源,比如香蕉計劃等對內容本身的布局,讓熊貓拿到了一些關鍵的內容和資源,能夠向泛娛樂內容和其他形態的內容延伸。
因為未來直播平臺可能不光是自己打,競爭對手還有像B站這種,年輕人看內容,直播、錄播、短視頻、長視頻都會看。現在比較火的短視頻或資訊平臺做完短視頻,一定會做長視頻,最后大家很容易趨同。平臺之間打的是時間的戰爭,所有平臺都想抓到最占據人時間的內容。
Q:內容細分來看的話,影視這邊您重點看什么?
主要還是看團隊,就是曾經有非常好的作品,然后又有公司化和規模化的可能性,未來的項目扎實度比較高。我們非常喜歡從成熟體系里出來的靠譜團隊,也希望做他們的第一輪機構投資人。
因為我們在行業里面時間比較久,我們的基金也有貓眼娛樂的參與,所以相對來說容易搞清楚誰到底做了什么,一個團隊在一個作品里面真正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團隊手里的內容能不能系列化、體系化,成為頭部作品的概率,成為頭部作品以后的商業延伸性,未來公司能不能規模化等這些都是我們考察的重點,也已經投了幾個公司。

亭東影業的《乘風破浪》獲得了超10億票房
Q:像辰海投的張嘉佳的時間海、韓寒的亭東影業這一類公司,都會涉及到從作者個人到公司整體對生產力的復制,您怎么看這類公司?
張嘉佳的價值更綜合,他的內容很多,各種形式也比較多,而且已經跟很多影視公司在合作了,所以未來的作品維度會比較多。
同時,我們也會引導創始人把這個公司做成一個更加市場化的公司,而不是個人工作室。因為個人的產能是有限的。比如韓寒一年最多導一部自己的片子,但他可以參與很多別人的片子,做監制或者藝術指導。公司也可以做別人的作品,比如亭東也與很多簽約作者在合作,做影視化的嘗試。?
另外,影視公司的工業化、流程化的體系也很重要。整個工業化體系,是一個像流水線一樣的東西,從喂進去最早的原材料,到出來最后的東西,篩選機制肯定是不一樣的。它有一層榨汁的過程,可能有100部作品,最后出來兩三部。所以,首先體系要建立好;其次,前期的原料要足夠多,保證一定質量,這兩個做好了,未來一定能夠做好的。
我們看韓寒的亭東也是一樣,前期怎么能夠把足夠好的東西往這個體系里面送,為了建立這個體系,我需要什么類型的什么人,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公司的角度來參與的。這才是做公司,也是我們看亭東會重點關注的地方。
一般來說內容是項目制的,但是我們希望兩大方向,一個是說在做項目的流程標準化,像個供應鏈、流水線一樣,從最早的素材到最后出來,能夠拆分不同的團隊來做。
第二,項目做完以后能夠留下什么東西,讓這個公司更有價值。比如說IP留在公司,這個IP未來還能做五到六個項目,或者這個IP延伸出來另外IP,這里的主人公,把另外一個主人公帶進去。最好是有一些東西沉淀在公司,使公司未來能夠更好的流程化、系統化地做內容,同時還提高公司在行業里面的價值。
Q:短視頻領域,辰海投了三感和微念,很多人好奇您為什么會投三感短視頻和微念。
總體來說,三感內容本身有自己的特點,在生產機制、選題、策劃機制上也有一些創新。
首先,它是故事和常識類的短視頻,國內做的比較少,他們還有一個三感初體驗,做實驗型的人跟人的關系,所以選題是有特點的。
其次,三感的內容生產機制,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第一,他選題是看熱度,很數據驅動。第二,拍攝的過程和流程,是完全靠社會化的產能。三感手里有幾百個團隊,都散落在三五線城市。三感的生產系統,從最初的策劃到最后發布,包括制作流程、內容把控,整套體系雖然沒有到非常完美,但是已經在國內短視頻生產體系算是完善的。所以理論上它的產能可以非常大,而且能夠保持一定質量。這些光看內容是看不到的。
這就是我剛才說的社會化產能、賦能的過程。其實國內能夠拍短視頻的團隊非常多,三感能夠用一套比較好的機制把這個調動起來,是蠻好的。
短視頻分幾種,一種是內容驅動型的,包括知識膠囊型的,就是教你做什么事情,或者是三感這種故事型的。微念屬于網紅型的,我們就看重幾個點,第一個是它系統性打造網紅的能力,微念做了很多KOL,都是從幾萬粉絲開始,做到三四百萬,包括幫網紅定人設、對基調、投放內容,整個打造體系是做得非常好的,然后也有非常成熟的案例。

微念孵化的美食網紅博主李子柒
Q:您個人會覺得自己之前投的哪幾個案子是比較成功的?
聚橙網、微盟、甜心搖滾沙拉這些,我覺得都不錯。“開始眾籌”是我從內容調性到創始人都很喜歡的,用眾籌的方式,切入到民宿、個性化餐飲、新農業等垂直行業,而且未來有很多可以延伸的東西。
聚橙現在一年有大幾千場演出,這個背后人和場館的落地等等,不是一時半會做技術和互聯網的人能夠趕上的。2012年底2013年初的時候,我比較看好演出市場,因為一般來說大家的生活方式從GDP增長開始,后面就是線下演出。
當時,演出市場上游非常分散,下游場地大部分是國有的,上下游都分散的時候,渠道肯定是最有價值的。我就先找演出經紀,但是當時演出經紀小、散、亂,而且非常本地化,沒有持續經營的感覺,做一場賺一筆錢就結束了,也沒有成本做大規模營銷,你不知道誰買你的票,也沒有辦法做二次營銷。所以,二次營銷和客戶維護,CRM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就很重要。
聚橙有幾點挺打動我的,它最早用特別簡陋的方式,讓所有看演出的人填單子、送禮物,就積累了一部分忠實用戶。我在投聚橙的時候,他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小十個城市的落地團隊,有不同城市運作的能力。創始團隊好多是有零售經驗的,他們用零售和流程化的方式,把演出從拿項目到做項目,模塊化地執行下來。
我們投進去以后,聚橙整體發展速度非常快,基本上一年翻一番,因為做演出是你做的場次越多,你對于某個地方、某種類型的演出接受度越熟悉,未來做其他演出成功率會越高。所以,當場次做到幾千場的程度,利潤就會提上去。
從演出經紀,還可以往上下游延伸。聚橙現在上游做了兒童劇公司小橙堡,還有做中小劇場流行音樂演出的萬有音樂系、戲曲、劇場管理等,整個體系非常完整了。你有自己的劇場就可以做很多駐場了,像999元包年這種,你沒有自己的劇場怎么搞的定?
Q:您現在在辰海這邊投資,會跟之前在華映的投資風格,還有項目選擇上有什么區別嗎?
風格其實還是差不多,就是看方向看人看項目,但是方向上更聚焦。我們投資策略里面,早中后當中后期的項目會比較少,但有一些比較頭部的行業資源,從產業協同的角度考慮也會投一些。

璀璨星空圍繞動畫《京劇貓》做了一系列線下衍生
中期就是已經看得到的商業模式,需要錢來放大的。比如做《京劇貓》的璀璨星空,其實算一個中期項目,他們做少兒向的動漫,也會涉及到IP的衍生和線下的游藝、展覽這些。它的作品已經第二季了,很多商業模式也已經跑通了,我們這個時候介入幫他跑得更好。
早期我們是看好團隊。我們非常喜歡投從成熟體系完整項目出來的創業團隊,我們做他第一輪投資,這種回報的可能性更高,與團隊之間也會有非常好的互動結合,能夠一起來撬動更多行業資源。我們這個基金里目前投的項目差不多一半是這種,包括之前TFboys的制作人黃銳出來做的原際畫和王叢的麥銳娛樂。
Q:但這種對資源和人脈的依賴性很強,你需要有很強的觸角去發現這些項目。
這是我們在行的。因為我們非常聚焦這個行業,而且大家在這個行業時間比較長,圈內的人比較多,再加上我們有非常好的戰略合作方貓眼娛樂。
Q:辰海資本投資合伙人之間會商量一個三年或者五年計劃嗎?最后形成那個版圖是什么樣的,目前完成多少?
我們未來希望自己基于某些比較強勢的項目,搭出傳媒集團的版圖。
所以我們在搭的過程中,先讓項目之間有一些業務合作,然后再看股權方面有沒有可能性。我們在IP獲取和影視延伸,包括消費的變現等等已經有一些布局,在藝人方面也有布局。當然,還有很多空檔,比如還沒有找到一個性價比比較高的垂直類的內容公司。線下演出娛樂也在考慮,整個鏈條會串起來。
我們三個合伙人分工很明確,也有疊加。我更側重內容加消費,悅天更側重內容跟平臺,陳塵是平臺跟消費。
我們最近也在看很多線下娛樂消費的機會,也可能會出手。因為整個文化娛樂現在非常線上化,但是人的時間除了線上以外,還需要線下體驗,尤其是跟小孩子相關的。我們也挺看好從線上的內容到落地,線下娛樂到消費的整個平臺,因為這里面附加的東西非常多。
Q:您看創始人的時候,會注重看哪些點?
除了大家經常強調的調整變化能力和管理能力,我很看重創始人個人魅力,我們投的人首先希望他有人格魅力和驅動力,這很重要,其他很多是可以補的。
我覺得做公司就是打群架的,早期是靠一個人把這個公司撐起來的,但是之后一定是打群架,打群架就是你要有老大的樣子。你要懂得怎么樣能夠吸引比你更好的人,跟你一起來完成。
然后初心很重要,就是當時為什么做這個事情,內在的驅動力我挺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