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關系,我和以色列的一些CEO有些往來。以色列在國土面積和人口方面都是小國,但在創業方面堪稱大國,比如有很多以色列創業公司出售給硅谷著名企業如蘋果、谷歌等等。可以說,以色列的創業對社會貢獻巨大。
日前,一位老友自以色列來,相約在北京世貿天階附近的一家日本料理店小聚。話題免不了就從創業開始。
這位老友是阿帕奇飛行隊隊長出身,打過仗,但幾乎不怎么提戰爭中的事。“隊長”給自己的稱謂是“Professional entrepreneur”——職業創業者。對此的解釋是,他現在是第三次創業,第一個公司做通訊設備,以很好的價格賣給了美國公司;第二個公司也以不錯的價格出售了;現在在做在線教育。創業之余,他還給一些年輕的創業者做導師,上個月就被阿根廷總理邀請給阿根廷的創業者做輔導。
以色列的“隊長”來中國多次,很羨慕現在中國的創業環境。他自己也想把產品引入到中國市場。他說,中國現在有全世界最好的創業環境——大把的資金;比以色列巨大得多的市場;還有這么多的人才,這些都是創業必須的要素。但最后他補充到,中國現在還缺少一個重要的要素。我問是什么?他說,這要從底層文化的影響說起。
猶太人的教育鼓勵挑戰權威,所以和很多猶太人交談其實不那么愉快,他們的“直接挑戰”文化和我們的含蓄文化有些沖突。以色列人之所以鼓勵挑戰是因為只有挑戰現狀和權威才能帶來創新,而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他們同時認為,創新95%的情況下會失敗,只有5%會成功,而這5%推動了世界的進步。所以,他們在兒童的時候就把失敗當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如果你嘗試一件新的事情、一個新的做法失敗了,沒人會恥笑你,大家的共識會是——看來這樣走不通,再看看其它方法。
“我發現在中國不是這樣,你們很害怕失敗。”“隊長”發現,比如中國人非常重視“高考”,考不上大學是一件很丟人的事;而在以色列,中學畢業后首先是參軍服兵役,女生2年,男生3年之后,大部分人會全球旅行一年,然后一半人選擇上大學,一半人選擇工作。他認為,這是一個底層社會文化的差異。以色列從教育到社會文化,都鼓勵人生的多元選擇,鼓勵創新,認為失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以另選個方向再來。而中國目前的文化很害怕失敗。
他總結到,現在中國創業環境最缺的是“不害怕失敗”的文化。因為害怕失敗,創業者會不夠勇敢,不夠堅持,內心對失敗的恐懼陰影面積很大,這是一件很煎熬的事。尤其,當大部分人都這樣的話,整體的創業環境就會不夠健康。
最后,“隊長”說,創業一定是95%是要失敗的,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不要選擇創業。如果選擇了創業,要把失敗當成是過程中的一環,反思后再來。
我問他,如果能夠再次選擇的話,你還會選擇創業嗎?
他說,會的。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作者曹新宇,系前IBM首席領導力顧問,戰略和人力資源管理專家;現任TALENTOP 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