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已經成為中國創投領域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李開復《向死而生》的書中,李開復首次總結了導致創業失敗的10大原因。
40%的失敗創業公司出現過這個問題。創始人執著于執行自己的創意,卻沒有弄清楚創意是否符合市場需求。一個醫療APP的創始人這樣描述:“我意識到實際上我們沒有客戶,因為沒有人對我們開發的產品感興趣。醫生需要更多的病人,而不是一個效率更高的辦公室。”
這樣的創業公司會缺乏信念、耐心,經受不住誘惑和寂寞,甚至急干賣掉自己的公司以套現。以賺錢為唯一目標的創業者很難在創業中勝出。
創業團隊如果由2-3個彼此信任、有默契、價值觀相同且能力互補的創始人構成,則可以在創業之路上彼此扶持,提高創業的成功率。需要提醒的是,為避免未來發生矛盾,創始人之間需要盡可能熟悉彼此的價值觀和能力特長,并且在創業之初就談好利益分配。
國家有規定許多的行業是不能由私營業主經營的。也有一些行業原先允許經營,因政策改變而受影響,甚至會無限期對某個行業進行停業整頓等等,這些都要了解清楚。
通常針對年輕人的流行產品一般都是壽命很短的,創業者一定要摸清這個規律,當某個流行產品大行其道的時候,你再去投資想分一杯羹時就要特別小心,可能當你的新產品上市之時,也就是該產品不再流行之時。
一般來說,創業團隊最主要的法律風險是公司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比如簽訂合同的流程是什么,不同級別的員工的簽字權利是什么等等。而大企業因為有自己的法律顧問,一般都有非常嚴格的規章制度,然而聘請法律顧問,一年2-10萬的支出并不是創業公司能承受的,可以選擇一些針對創業企業服務的在線法律服務平臺,按需購買法律服務,規避法律風險和省錢一舉兩得。
看別人總是頭頭是道,但是卻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總是被一些過去的成功沖昏頭腦,不能清楚地知道企業接下來改做什么,堅持什么,改變什么,怎么創新和固守,導致企業的長久生存都有問題。
很多企業敗在了信用上,俗話說誠信為本,在商場,信用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因利益而放棄了誠信。
不管企業大或小,都不可挑起內部員工內斗,不然最后損失的一定是企業,散失企業的效率和凝聚力,所以企業關系一定要和諧,可競爭但不可斗爭。
許多人在創業之初并沒有考慮到流動資金的重要性,所以在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的前提下就貿然創業。殊不知,很多人在創業后經營不是很順利的時候,需要堅守一段時日時,就因為沒有充足的流動資金而不得不提前關門。如果創業者在創業時沒有充足的流動資金以維持半年以上的運作,最好不要輕易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