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做的項目是墨加:知識搜索+社區。”12月25日,在萬柳的一個民房里,12個小伙伴在緊張的工作,全然不顧圣誕的節日氣氛和外面的霧霾。墨加創始人大樹開門見山的介紹了他的項目。
在和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創小二溝通時,大樹有一種超越同齡人的歷練,這是一種不斷向外擴張時,錘煉出來的特質。這個2011年才畢業的歷史系學生,就這樣闖進創業領域。
大樹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在決定創業之前,他參加了汶川的一個學校調研項目,了解到邊遠地區學生的困境,回來之后,大樹組織了一個NGO組織,聯合各個學校社團,收集圖書給邊遠地區的孩子們。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造血能力的NGO讓學歷史的大樹感到困惑,再加上當時的郭美美事件,讓文科生大樹開始思考:商業機構才能創造價值,而且可以持續。就這樣,他萌發了自己的創業夢想。
在看了一堆書之后,畢業半年后,2011年底,在某機構做分析師的大樹決定出擊創業。
“當時看了李彥宏馬云等演講,以為有個點子就可以創業。”大樹寫好了商業計劃書,開始給每個VC發郵件,“沒有任何回復”。
走投無路之后,大樹來到IDG的辦公區,從下午2點坐到5點,終于在樓下咖啡廳找到了一個投資人。“我攔住他講了很多但被打斷了,投資人問:你學什么的?有產品嗎?有團隊嗎?有資金嗎?……那你創什么業呢?”
大樹后來不斷的變換著工作,也不斷的繼續創業的夢想。當時的車庫咖啡已經火了,大樹就跑到車庫咖啡,逢人就找技術。但,和投資人問的問題差不多,技術人員也問了同樣的問題。
這時,大樹才真的開始反問自己憑什么創業。于是他開始自學編程,并且用4個月做出了第一個網站。“這個時候才終于開始落地了。”
憑借著這個比較簡陋的網站,大樹在兩個月后認識了他的合伙人,也是現在的技術總監。在兼職做了幾個月后,他們各自辭職,開始全職創業。
2015年1月,大樹他們團隊轉型做墨加。“2013年根本見不到投資人,2014年見投資人聊不會超過15分鐘,2015年雖然大多數投資人仍舊持否定態度,但是,一般都能在一起聊上1-2個小時。”
墨加是什么?
“知識類的檢索引擎(數字化的知識信息數據庫)+社區。”大樹說,墨加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知識分享社區,建立結構化的富媒體知識數據庫。“在和投資人溝通時,我一直苦口婆心的說,墨加不是導購,不是在線教育,墨加的未來應該是數字知識出版。”
2015年下半年,大樹終于拿到了融資,他非常慶幸下半年才拿到融資:“我們在創客總部孵化器訓練營時有14個團隊,只有2家還在堅持自己在做的事情。看著別人一步一步的發展,我們也變得謹慎。”
大樹告訴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2014年3月辭職的時候,以為半年就能搞定融資的事。在錢花光以后,大樹開始透支5張信用卡——“到現在還沒有還上”。
雖然融到了錢,大樹也沒好意思給自己加薪。目前墨加注冊用戶2萬多,大樹希望到春節前能夠實現5萬用戶。與此同時,他希望未來2-3個月能夠做出流水來,希望給投資人看到更多信心。“春節前要把兩個指標達到。”
談到未來的愿景,大樹只肯將2-3年的規劃,“成為中小數字出版者的第一平臺”,以及“用戶獲取知識的入口,想找材料就來墨加”。大樹非常認可C2B模式,“未來知識的生產也是定制化的。如果墨加用戶量足夠大就可以實現C2B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