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化解庫存成為房地產行業的主基調,當“互聯網+”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推進器,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顛覆了傳統營銷思維,傳統房地產代理商該如何應對行業內外環境巨變?如何在房地產行業“新常態”中生存?
1月5日,國內領先的房產交易平臺吉屋正式發布基于B2C開放平臺的“房產網商”戰略,將聯合國內房產代理銷售機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輕資產、重運營”的房產網商模式。吉屋同時宣布,將首期投入1億元人民幣,建立“吉屋平臺發展基金”,未來3年打造一千家“房產網商”,并按照各自特點為消費者提供全新的差異化的購房體驗,助推房產代理銷售機構向“房產網商”轉型升級。
當天,還誕生了廣州經略房地產咨詢有限公司、杭州威武聯盟、南寧居樂惠、寧波愛屋及屋、天津六度、重慶人眾億、成都米兔、長沙創茂、青島吉惠寶、東莞家天下等國內首批十大金牌“房產網商”。

吉屋聯合創始人、CEO潘國棟表示,在移動互聯網的今天,消費者需求呈現個性化需求趨勢。吉屋希望通過房產網商來滿足購房者的需求,讓他們享受不僅是嶄新的低成本高效率消費體驗,同時是優質的服務體驗。
作為代理商的代表,廣州經緯董事長區俊文表示,客戶資源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真實而有效的渠道導客是房地產銷售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吉屋才是真正有效的,能夠幫助經緯轉型成為“渠道電商”。與吉屋合作電商項目近30個,業績流水相對可觀,交易金額8億左右。
重慶皇嘉居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亞認為,吉屋對于房產經紀人轉型也有很大幫助,“從沒有過新房銷售經驗的經紀人,到與吉屋重慶商戶人眾億合作了3個項目,實現帶看2700人次,實現成交506套。吉屋把經紀人帶到了一個更大的藍海,幫助經紀人實現了模式的轉型”。
會上,吉屋與滴滴出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聯合推出“免費看房專車”服務,在吉屋網站PC版、觸屏版以及吉屋APP、合作商戶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等處,可找到“免費看房專車”入口,購房者可在線預約,吉屋上的“房產網商”也可以通過“免費看房專車”,一鍵安排接送客戶去樓盤看房、買房。據了解,吉屋與滴滴出行雙方還將開展大數據、產品研發和應用、商業活動等多個方面的合作。
同時,吉屋還與螞蟻金服旗下的第三方信用管理機構芝麻信用建立合作,利用芝麻信用評分、行業關注名單、信息驗證等服務,結合吉屋四年來沉淀的購房行為數據等,構建基于房產的大數據信貸系統,利用智能運算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和預測,爭取做到1分鐘出結果,5分鐘放款,進一步打通智能購房“最后一公里”,推動互聯網房產在國內的快速發展。
事實上,吉屋已經構建了集開發商、代理商、經紀人、平臺、支付、看房出行和金融于一體的橫向整合及平臺生態模式,未來有望推進國內房產交易業態升級,提升全行業經營效率。
據了解,吉屋正在開放積累四年的線上客戶流量優勢和移動互聯網平臺技術,全力打造房產網商行業新生態。截至目前,吉屋新房交易平臺月度線上訪客超過1000萬,注冊房產經紀人超過60萬,國內各區域新房代理商正在全面入駐吉屋開放平臺,業務覆蓋全國80多個城市。
如果說吉屋定位是房地產行業的“天貓”,那么吉屋開放平臺上的“房產網商”,就將是“天貓”上的品牌商,他們與購房者、中介、第三方資源、服務提供者共同構成了吉屋開放平臺生態圈。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時隔兩年后重提房地產,其關鍵詞就是化解庫存。房地產庫存增加,樓盤銷售周期被迫拉長,代理商成本增加、賬期加長。傭金下降和保證金增加,也在蠶食著代理商的利潤,化解庫存已成為當前房地產行業主基調。
房地產行業增長放緩,促使傳統房地產代理商向互聯網尋求更低成本的獲客方式。但房產代理商們發現,傳統的紙媒、門店、售樓處的代理模式越發不具有成本優勢,而曾經被熱捧的互聯網流量入口,也因移動互聯網發展使得網絡流量碎片化,最終導致通過互聯網流量端口獲客的方式收效也越來越差。
用戶移動互聯網消費習慣養成,“互聯網+房產”正逢時。剛剛過去的天貓“雙十一”最新數據顯示,來自移動端的交易比例驚人地占據了接近70%的市場份額。移動互聯網正在改變傳統商品的經濟領域,最不容易被改造的房地產領域也在悄然變化。
內憂外患之下,房地產電子商務開始發力。不僅在互聯網圈興起了一批房地產電子商務創業企業,傳統的以信息聚合型房地產互聯網公司也開始向交易型房產電商轉型,也有一大批傳統房地產代理商自建平臺,開展房產電商嘗試,勢頭兇猛者如鏈家、房多多等。
但是,傳統代理商轉型“互聯網+”,需要面臨很多挑戰。
傳統代理商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善于運用互聯網工具,精通互聯網及電商的運營規律,了解消費者的網絡習慣等。代理商自營平臺,需要構建基于互聯網的O2O流程閉環。這個工程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相當浩大,否則,房地產電子商務領域也不會至今仍未誕生巨頭。

據潘國棟介紹,國內某省級知名房產代理商近千人的員工規模下,上半年月人均產值不到萬元。而吉屋開放平臺上的某房產網商,員工人數僅有30人,上半年月人均產值卻超過6萬元。對比之下,優劣立見。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房產網商大有可為。”以吉屋為例,據潘國棟介紹,經過一年多的平臺化發展,目前吉屋平臺的年交易額已達1000億。
當前全國每年新房交易額達到8萬億,房產電子商務產生的交易僅占8%,成長空間巨大。潘國棟認為,未來電子商務的藍海就在房地產領域。
吉屋開放平臺,是以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為基礎,融流量平臺、交易平臺、金融平臺三大功能于一體,包含代理商、中介、購房者、第三方服務提供者等眾多房地產交易主體在內的房地產交易生態圈。
基于此,吉屋開放平臺戰略,即是聯合國內各個區域市場的房產代理銷售機構合作伙伴,借助吉屋平臺,提升房產代理銷售行業在移動互聯時代的服務能力,共同為千萬購房者提供更優的購房服務。
據介紹,吉屋成立于2011年,到2014年9月以前,吉屋一直處于積累的階段。最初是信息聚合和分發的平臺,將購房者的需求分發到各個代理商處,后來逐漸涉足房產交易,一度是類似于京東直營模式的房地產電商平臺。
2014年9月后,吉屋毅然剝離直營業務,決定做開放平臺,做房地產領域的“天貓”,完全成為資源整合和服務提供者,幫助平臺上的眾多代理商和經紀人做好房產交易,轉型升級成為“房產網商”。
何謂“房產網商”?吉屋首度提出這一全新詞語,并給出了解釋。“房產網商”是指持續運用互聯網方式從事房地產銷售活動的企業,包括新房銷售代理機構、新房渠道分銷機構、開發商自銷機構等。
潘國棟強調,“房產網商”首先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善于利用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工具,既是一個能整合線下渠道資源的渠道電商,同時還要有在線上經營“店鋪”的電商運營能力,注重線上營銷,注重品牌信譽,能夠高效對接來自互聯網的客戶資源,從而與線下內場銷售形成緊密的閉環呼應。
在傳統房地產銷售鏈條中,房地產代理商是很少為外界所知的。代理商在房地產銷售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卻是“為他人做嫁衣”,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這也導致很多中小代理商在競爭中不僅不能與大代理商抗衡,也無法與開發商平等對話。
“要幫助代理商發展壯大,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打造自己的品牌。”潘國棟表示。
吉屋開放平臺,聚合了房地產銷售的各方參與者,整合了線上線下資源,最大程度為交易各方提供便利,降低交易成本,促進成交,形成了線上到線下的房地產交易生態。
加入吉屋開放平臺,新房代理商可以通過平臺海量數據,精準地與潛在客戶對接和互動,并利用平臺上的第三方服務,如滴滴看房,借助共享經濟的力量,一面降低了成本,一面實現了帶客看房。

而平臺上的第三方金融服務,則為代理商和購房者雙方提供了融資渠道,減輕了雙方在房產交易過程中的資金壓力。
通過吉屋平臺,讓代理商走到前臺,使其服務充分展現在購房者面前,才有機會形成自己的品牌,為日后的轉型打下基礎。在吉屋開放平臺,不乏中小代理商在二三線城市逆市天量成交的案例,以及獨立創業的代理商,借助吉屋平臺,成功獲得創業第一桶金的勵志故事。
為房地產交易各方提供了直接溝通的平臺,而吉屋自身則獨立于交易之外,只專注于后臺搭建和資源整合,這使得吉屋作為創業者,可以棄重就輕,快速發展,而這也正是“天貓模式”的精髓所在。
在行業紅利消失后,房產代理商之間真正比拼實力和服務的時候到了,正如潘國棟所說,“是時候升級戰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