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筱雅
編輯 | 藍
短視頻領域一直流傳著這樣兩句話,一是20%的頭部搶走了90%的流量,二是20%的頭部掙走了80%的錢。剩下的80%該有多慘,既缺流量又缺錢。
無疑,短視頻變現一直是瓶頸。自風口誕生以來,看似轟轟烈烈,平臺、資本、創業者……接連而至,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揮之不去的變現焦慮。
相較于腰部尾部創業者來說,這種瓶頸更為嚴重,以至于有人發出“再不變現就死了”的感概。
短視頻創業者該何去何從?如何突破PGC的天花板?

高額補貼的背后是什么?
2016年2月,papi醬以原創變聲短視頻備受關注,3月獲得1200萬元融資,4月廣告拍出2200萬元天價。
短視頻風口隨之來臨。隨后,互聯網巨頭陸續入局,各類鼓勵短視頻創業者的補貼政策紛至沓來:

然而,高額的補貼真的能讓短視頻創業者維持生存嗎??據卡思數據顯示,今年8月主流短視頻的播放總量為376億次,比7月提升13%。目前短視頻頭部、中部播放量分化嚴重,25000家團隊中有23000家處于底層,頭部領跑者僅數10家級別。
麻辣娛投查看了秒拍原創作者榜發現,二更視頻7、8、9、10月連續四個月榮登榜首,橘子娛樂、何仙姑夫、魔力TV、魔力美食等均穩定在前十之列。然而,頭部陣營穩固的同時,麻辣娛投認為個人創作者的機會不多了。原因是位于秒拍榜單前列上的無不由專業團隊生產。

平臺更傾向于把資源傾斜給頭部內容團隊。換句話說,個人創業者或是尾部創業公司的收益杯水車薪。而早有業內人士表示,平臺的補貼行為或許更多鼓勵的是個人用戶的參與,從而助力平臺發力期擁有一定的用戶基礎。
對于個人用戶而言,一定的補貼已是意外之喜,但對于創業公司而言無異于慢性死亡。這意味著二八定律里,處于后面80%的團隊,如果想在平臺上獲得較大的收益,更大程度上是一個不可能事件。
而除了補貼,短視頻的主要變現途徑主要為廣告、品牌定制、電商和知識付費。但對于多數腰部和尾部公司而言,并不具備操縱電商和知識付費的能力,一是因為復雜的供應鏈,二是無法保障的轉化率。
口播、冠名、植入等廣告收入,對于IP知名度不夠高的公司來說,也處于可遇不可求之狀,很難有持續的盈利能力。再加之,短視頻本身時長就短,用戶觀看時很難有沉浸感,廣告主對于投入也持觀望態度。更別提有的創業者對于內容的執念,覺得廣告破壞內容,活生生放棄這一經濟來源了。
品牌定制同樣具備不穩定和無法持續性。一條短視頻需要策劃、拍攝、剪輯、后期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此外,因為服務的是B端,短視頻公司不得不根據對方的品牌調性、需求而定制,這種操作方式一方面無法標準化,另一方面可能會因為B端要求的不確定性,反復修改、拖延工期。
事實上,頭部公司也是在品牌達到一定知名度后,才實現穩定收入。比如在全網擁有1800萬粉絲、超40億總點擊量的星座不求人,也是在品牌、流量皆佳后,通過廣告、衍生品、授權等實現年入千萬。
但在頭部陣營固化的狀態下,沖向頭部何其容易。也許,瘋狂涌入短視頻的創業者早知“二八定律”的道理,但有的創業者抱著投機的心態,想在備受資本寵愛的領域中打撈一筆;有的創業者處于傳統領域,適逢風口,且業務量直線下滑之際決定轉型;有的創業者則在激烈的競爭中發現了缺口,便一頭扎入其中。
到如今,藍海早已變成紅海。我們暫且拋開后面的80%不談,事實上,位于前面20%的短視頻品牌熱度也不如前。比如曾經風光一時且被認為是第一網紅的papi醬,在口碑及熱度上皆有下滑。單就秒拍原創作者的榜單而言,近幾個月,papi醬鮮少出現在前十之列,甚至跌到30名開外。其他榜單上,也只是偶爾沖回第一,而媒體的口中也不見了他們的聲音。
一方面是因為內容的快餐化及同質化,另一方面后來者居多且居上。但無論如何,如果沒有好的內容,新的入局者可能無法占據一席之地了。
如何突破PGC的天花板?
正當業界紛紛討論短視頻變現難之際,麻辣娛投發現,直播平臺忙著發力短視頻、去直播化,而短視頻平臺反而開始直播了。
事實上,經歷過千播大戰之后,2017年,曾經喧囂鼎沸的直播漸漸冷卻了。由于政策監管,一些平臺逐漸停止運營。
諸如映客、花椒等頭部公司雖然盈利可觀,但因觸手可及的天花板以及行業增速減緩,也相繼尋找救贖。前有陌陌、映客紛紛加入短視頻功能,后有花椒直播發布6.0版本,添加了MV短視頻和“開趴”功能,瞄準短視頻和視頻交友領域。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映客去年的凈利潤為4.8億元,2017年Q1凈利潤達2.4億元;花椒直播累計用戶超2億、活躍主播達1500萬、平均每天用戶觀看時長為560萬小時,預計今年將收入達50億元。
而短視頻平臺似乎看中了直播平臺成熟的盈利模式,比如,快手、美拍、火山小視頻……又雙叒叕上線了直播功能。最近,抖音也要上線直播服務了。關于上線直播的原因,抖音曾表示,原因之一為用戶的變現需求。
但直播真的能挽救盈利頹勢嗎?麻辣娛投認為可能困難,直播只能作為小菜之一。調查數據顯示,33.1%的網絡主播月收入500元以下,14.6%的網絡主播月收入500~1000元,15.9%的網絡主播月收入1000~2000元,18.0%的網絡主播月收入2000~5000元,不到一成的網絡主播月收入5000~1萬元,不到一成的網絡主播月收入萬元以上。

即便有短視頻流量的加成,直播收益并不能形成規模,月入百萬、千萬可能只是個例。那么,如何突破PGC的天花板呢?是由短視頻延展至網劇、網大,再到院線?是轉電商,再到內容付費或社群經濟?還是轉型MCN?
麻辣娛投認為,如果沒有成熟的IP,第一條路與第二條路,難。而越來越多幸存的PGC品牌轉型成MCN,越來越多幸存的PGC也在被MCN收編。比如,從PGC轉向MCN的何仙姑夫,不僅與“冒險雷探長”、“蘑菇娘娘”、“大蟈小醬”等內容創作團隊合作,也孵化了覆蓋美食、旅游、二次元等多個領域的內容。
短視頻風口似乎變成了MCN風口。這段時間,各種MCN的消息此起彼伏。近日,新浪看點MCN扶持計劃已開啟,將重點扶持垂直領域MCN、視頻MCN、地域MCN;11月7日,網易號宣布推出MCN功能,邀請各垂直領域機構入駐;11月8日,企鵝號宣布全面升級,并宣布“百億計劃”扶持政策,實施全新MCN合作計劃。
但在這群雄逐鹿的時代,短視頻的未來會走向何方?且看12月21日~22日,第六屆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大會短視頻專場——視頻變現:群雄逐鹿,八仙過海。

第六屆“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大會”現已啟動
12月22日-23日,期待您的參與!

陳蓉妍
萊可傳媒創始人
已確定出席第六屆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大會


麻辣娛投定位于“中國文娛CEO資訊”自媒體。每年專訪100+行業大咖,報道200+創業公司,發布1000+專業文章,覆蓋10萬+粉絲。已入駐頭條號、百家號、一點號、搜狐號、大魚號、網易、微博等平臺,敬請關注!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
2021-08-11 麻辣娛投獲得了華鉅一站式的關注
2020-11-21 麻辣娛投發布了 《風犬少年口碑爆了,B站進軍影視這步棋,將走向何方?》的文章
2020-11-04 麻辣娛投發布了 《迷霧劇場火了,愛奇藝能撬動這塊大蛋糕嗎?》的文章
2020-10-22 麻辣娛投發布了 《閱文IP+新麗制作+騰訊平臺,三駕馬車能否給影視行業注入強心劑?》的文章
2020-09-08 麻辣娛投發布了 《從傳統文學diss到市值800億,網文江湖激蕩20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