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唇亡齒寒。
比特幣交易所關閉的監管風波也蔓延到了上游產業——挖礦。畢竟,全球80%的挖礦算力都在中國。
一位金融監管部門人士曾在9月對澎湃新聞表示,尚無對比特幣挖礦的限制政策出爐。
“所有的礦場應該都有想過把新生產的機器搬到國外運營,留個后手吧,我也整天睡不著,擔心監管部門還有‘后招’,”比特幣礦場“場主”吳翔(化名)對澎湃新聞表示。
吳翔第一次接觸到比特幣是2011年,當時他在上海一家主營服務器托管業務的公司做銷售,他當時的上司帶著他“挖礦”入場。
2013年開始,隨著手里比特幣價格上升,吳翔把比特幣賣了不停地補充挖礦機器,后來把自己經營的礦機賣給了華東一家規模較大的比特幣公司。但是經營理念不合,吳翔又開始創業單干。
吳翔告訴澎湃新聞說,在最高峰時,他曾經持有1萬多個比特幣,順利實現財務自由。但是他本身不是比特幣的“死忠粉”,在幣價震蕩期間已經多次套現,現在手上留的不多。按照當前的幣價,如果保留著所有的幣,他的身家在4億元人民幣以上。
然而,吳翔現在正為其在四川的上萬臺礦機憂心。他的礦機算力占全中國的0.5%左右。
“俄羅斯、烏克蘭、美國,要搬也是要去能源多的地方,”吳翔表示。
然而另外兩位礦場主管則對澎湃新聞表示,暫時按兵不動。
其中,礦場主管劉桑(化名)對澎湃新聞表示,雖然大家都有意向,但是根本沒有搬的動力,因為國內電費便宜又沒有監管阻礙,而去國外面臨高昂的用電成本、不可控的政治風險,很可能“踏坑”。
“如果去國外,肯定首選發達國家,因為法律相對健全有保障,但是那么多機器搬出去,除非中國明令禁止不準挖礦,”劉桑說。
他為澎湃新聞算了一筆賬,1臺機器的算力大約13T,全網大約9500P的算力,也就是950萬T,相當于73萬臺機器,其中80%以上在中國,也就是全國至少58萬臺機器,加上中國的礦機廠商的存貨,至少60萬臺。這還只是比特幣的礦機,比特幣現金的算力是比特幣的15%左右,礦機也大多在中國,此外還有各種顯卡幣的礦機。
另外一位礦場主管考慮的是時間成本:“海運需要好幾個月,比特幣礦機更新迭代速度快,運到的時候可能已經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