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購買紙質車票,掃碼支付就能坐磁懸浮列車,今后也能乘地鐵”,最近不少上海市民都被這條消息吸引住,感嘆著移動支付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發出這樣感嘆的不僅是上海市民,還有國內很多地方的用戶,現在移動支付已經深入滲透進交通出行領域。
在這股熱潮中,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等等紛紛“趁熱打鐵”,謀取更大的市場空間,而在交通支付領域布局甚早的運營商NFC近場支付業務,在這股熱潮中卻是后勁不足。
互聯網巨頭的新“圈地運動”
上海磁懸浮列車乘客們需要下載指定的App,開通“乘車功能”,在站臺閘機相應區域進行掃碼,就能完成購票支付并通過閘機。據了解,這一次上海地鐵方面引入了支付寶、銀聯兩家作為后臺支付渠道支持,有支付寶渠道快速購票進出站和以銀聯渠道快速購票進出站兩種方式。
除了上海,北京地鐵方面也引入了掃碼支付的方式。今年9月北京地鐵方面宣布,地鐵機場線率先實現刷二維碼進出站,乘客可通過使用指定的App,直接刷手機二維碼進站乘車,預計到明年一季度該功能可全面覆蓋北京所有地鐵站點。在這背后,依然可見支付寶的身影,乘客可通過支付寶完成實名授權,并開通免密支付,之后就能掃碼進出站。另外,目前支付寶還在杭州、武漢、南京等十余個城市開通了掃碼乘車服務。
當然,微信支付也不甘人后。騰訊為此推出了“騰訊乘車碼”小程序,乘客用微信打開它,會生產二維碼,然后將二維碼對著掃碼器,掃一下后就能完成支付。目前,“騰訊乘車碼”可以在廣州、合肥、青島、濟南、萊蕪、淄博、駐馬店等地使用。今年9月,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就在安徽合肥的街頭上,體驗了一把“掃碼乘車”服務。
交通出行是典型的小額高頻場景,尤其是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行業,線下流量巨大,正成為移動支付各方著力發展的重要場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正在“跑馬圈地”。
銀聯勢力不可忽視
在交通出行支付領域,除了微信支付、支付寶這兩大互聯網勢力之外,還有一股重要勢力不可忽視,那就是銀聯方面。
今年4月以來,銀聯在國內不少城市與當地的公交或地鐵公司達成合作,呈現加速擴張之勢。在地鐵方面,銀聯與無錫地鐵、廣州地鐵、福州地鐵達成合作。而在公交方面,銀聯支付先后在濟南、杭州、青島、寧波、常熟、武漢等處落地。另外,在高鐵、機場等場所,銀聯支付現在擴張的也較為迅速。
相比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銀聯的支付方式更加多樣化,包括銀聯手機閃付、銀聯二維碼支付、銀聯IC卡閃付。在無錫地鐵、福州地鐵,使用的是銀聯行業規范的二維碼,乘客乘坐地鐵時打開App,掃一掃二維碼即可過閘,費用從銀聯卡或充值賬戶中自動扣除。在濟南等地的公交車上,乘客可以使用帶有閃付標識的銀聯IC卡,直接刷卡支付。今年9月底,銀聯手機閃付在廣州地鐵上線,乘客不用解鎖手機,甚至不用打開App,直接刷手機就能進場。據了解,廣州地鐵銀聯閃付日交易筆數已突破20萬筆。而在G1“復興號”京滬高鐵等10條高鐵線路上,實現了包括銀聯手機閃付、銀聯二維碼支付、銀聯IC卡閃付在內的全系列支付方式受理。
運營商“起大早趕晚集”
“我們也想跟對方談,但是現在還沒有順暢地對接上,感覺對方對我們不是很在意。”談起上海地鐵方面在磁懸浮列車上開通掃碼支付以及后續覆蓋地鐵全線的消息,當地一位運營商人士說道。
實際上,運營商在NFC近場支付領域布局很早,尤其是交通出行方面,被視作不錯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早在3G時代,一些地方運營商就推出了NFC手機交通卡業務。雖然起步很早,但是現在運營商的NFC近場支付業務發展得并不盡如人意。
“集團公司前些年對NFC業務發展是挺重視的,不但成立了項目組,而且通過集采的方式來推動支持NFC功能的UIM卡和NFC手機的發展。但是,后來不了了之,也不做硬性要求。”上述運營商人士表示。在他看來,導致運營商NFC手機交通卡業務發展不盡如人意的因素有很多,最為重要的一點在于,整個產業鏈太長,涉及的環節很多,比如通信運營商、手機終端廠商、銀聯、公交部門等等,“大家都想成為主導,但是又沒有足夠的掌控力。比如運營商,僅僅是在UIM卡這個環節有足夠掌控力,但是在其他環節話語權不夠。其他廠商完全可以繞過運營商來做NFC近場支付業務,如現在一些手機廠商各自推出的Pay服務。”上述人士表示。產業鏈缺乏強有力的領導者、各方缺乏協同配合,導致NFC近場支付近年來發展緩慢。
上述運營商人士的觀點得到宮旻(化名)的認可,他是深圳一家手機廠商的技術工程師。“前兩年NFC手機很火,但是現在手機廠商對這方面已經不熱衷了,很多手機都沒有配置NFC功能。現在大家關注的焦點是全面屏、屏下指紋識別等新熱點。”
導致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配置NFC模塊會大幅提升手機成本,“實際上,成本提升是很小的。關鍵還是因為‘三個和尚沒水吃’,整個產業鏈有很多環節,但是沒有真正的主導者。”
現在隨著微信支付、支付寶的深度介入,用戶規模越來越大,宮旻認為運營商NFC支付業務再想要在交通出行領域有所斬獲,難度比以前大很多。“我在深圳也用過手機NFC業務,但是到了廣州就不行,不兼容。而像微信支付刷公交卡,在廣州也可以用,在深圳也可以用,我覺得很方便。”
放眼全球,運營商NFC近場支付業務也是大面積退守。今年初,德國電信關閉了基于SIM卡的NFC服務“我的錢包(MyWallet)”,原因是用戶使用情況不佳。幾年前,AT&T、T-Mobile和Verizon這三家美國運營商組建了合資公司來發展NFC業務,到了2015年則全面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