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創業,不僅要做好‘+’的部分,還要學會適當地‘-’。”香港漢陽創鑫文化國際集團總裁、國際商業模式及策略經營專家覃冠豪這樣談創業。加什么?減什么?一加一減之間,有何講究?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的普及運用把整個創業過程縮短了。通過“互聯網+”,人們將互聯網“加上”新渠道、新方法、新應用,創造了新的客戶、找到了新的市場、實現了新的價值。
“然而,我們在‘+’的同時更要注意‘-’的運用。”覃冠豪認為,在當下“互聯網+”帶來的創業浪潮中,在把“互聯網+”概念用到傳統產業的時候,更要注意通過適當的“-”來回歸到經營和商業的本質。
“-”有兩重含義,一是做減法,即:減成本、減時間、減訊息。另一個是簡化,即:簡化產業鏈,實現模塊化、組合化。“要知道,互聯網的應用絕對不是把網下的東西擺到網上,而是要通過互聯網這個工具找到新的有效模式。”他說。
“創新者不一定是好的創業者,創業者也不一定善于創新發明。”覃冠豪表示,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做好的前提,是要分別做好創新和創業,然后將兩個“單創”通過團隊以及資本等方面的力量有機結合。
覃冠豪特別強調,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一定要有創新之處。“要在你熟悉的生活中找尋痛點,把你身邊的東西玩熟玩透,找尋到有效的解決之道。同時,當你有創意的時候不要貿然想直接創業,因為有投資人會幫你把它變成有效的商品。”
他舉例說,借助優步模式打造家庭式保潔的“硅谷奇跡”項目,從2013年7月開始,短短3個月融資4000萬美元、不到8個月在北美30個城市實現布點,但兩年內卻不得不宣告失敗破產。
原因在哪里?覃冠豪認為,“硅谷奇跡”項目的失敗除了其容易復制的商業模式外,還在于“創業者用大量的金錢去沖流量和進行免費服務,而沒有真正做好產品和模式創新。”他告誡創業者,“不要盲目想做全國第一、世界第一,要尋找到你的東西是市場上真正需要的。”
文章來源:創客100,原標題:《互聯網創業不只是“+”?關鍵是如何“—”》,思達派略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