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過去的2015年,無疑是全球資本市場對共享經濟瘋狂追捧的一年。但在高融資、高成長的背后,亦有大量的企業在前進的路上倒下。

2015年即將過去,這一年無疑是全球資本市場對共享經濟瘋狂追捧的一年。根據投資研究公司CB Insights預計,到2015年底,在共享經濟領域的累計融資將達150億美元。已經涌現出了Uber、Airbnb、滴滴快的、WeWork、Lyft、Instacart、BlaBlaCar等一大批“獨角獸”企業。
但是,在高融資、高成長的背后,亦有大量的企業在前進的路上倒下。從號稱全球共享經濟家政服務鼻祖Homejoy的倒閉,到國內多家共享用車企業的(面臨)陣亡。就連硅谷頂級風投A16Z十分看好、被其稱為“可能成為下一個寶潔”的Quirky,也遇到了發展的難關。
根據由全球共享經濟研究先驅者Rachel Botsman創辦的“協同經濟實驗室(Collaborative Lab)”調研數據,總結過去兩年全球范圍內從事共享經濟商業的失敗企業,發現最主要的失敗原因如下:

圖片來自《共享經濟大趨勢》
如果以企業類型區分,如下圖所示,則可以看到交通出行共享、勞動力服務共享、物品交換共享、住宿及辦公空間共享、知識與技能共享等企業的失敗率較高。

圖片來自《共享經濟大趨勢》
從上面的數據分析,可以給我們幾點啟示:
1、交通出行。包括用車、拼車、租車等,該行業作為目前共享經濟中最大的領域,競爭無疑也最激烈,已近成為一片紅海,因此失敗的公司也最多。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廣義的交通出行涉及的領域甚廣,從用車到停車,從搬家到送餐,都存在大量的高價值場景;如果結合中國實際市場,考慮到汽車經銷網絡的覆蓋不足,國家開始開放自學只考駕照等,共享試駕、共享駕駛學習等業務都存在大片空白,因此還是有可能去發現新的潛在藍海市場。
2、TAM(可獲取市場規模,Total Addressable Market)。例如物品共享,看似種類很多,市場寬廣,但是其中高頻使用物品的其實被交換的概率很小;非標準的則難以去確定價值,從而也難以被交換;某些市場可能會受政策影響較大(請考慮放開二胎后對母嬰用品共享市場的影響);此外,如果企業要覆蓋好幾個品類,但是供需雙方距離太過遙遠的話,由于物品本身性質、形態、包裝、需求方要求等的不同,也會導致物流成本過高。
3、服務供應。就像勞動力服務共享、知識技能共享等領域,在P2P為主的共享經濟模式下如何去約束資源供應,某些非標條件下如何去評判以及保障服務提供的質量,這也是創業者要考慮的問題。不然的話,一旦進行快速擴張,問題便會顯現。
4、產品及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可能是因為界面、流程、場景選擇等造成的用戶體驗不佳;可能是因為功能太多反而缺乏極致效應;可能是因為產品無法形成有效的平臺來形成網絡效應。如何真正做到PMF(Product Market Fit),需要時時刻刻的關注與思考。
5、信任。信任是共享經濟企業成功運作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在共享經濟的商業活動中,很有可能需要與素味平生的陌生人打交道,這時候“信譽貨幣”已經成為一種“新資產”。在這方面,很多共享經濟企業都走過一段彎路。譬如Airbnb歷史上曾發生過房主信任房客,但房客卻將房間弄得一團糟的事件;RelayRides曾經從高科技的無需見面即可租車,通過一系列的試錯,最后又回歸到通過面對面的交易來促進信任感。
6、監管。由于共享經濟的概念沖擊了很多既然的觀念,亦在某些方面超出既有監管的范圍,或者凸顯了政策的滯后,因此與監管的關系也變得非常微妙。如果不能策略性地去應對,很有可能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最致命的風險。
7、價值主張,反過來說也就是用戶痛點。說到底就是不能完全滿足客戶的需要。那么客戶的痛點到底是什么?根據AC尼爾森在2014年的調研,用戶為什么選擇共享經濟,最主要的理由不是價格,不是品質、不是其他,而就是“能更方便的使用”。
對于需求方而言,主要的痛點在于無法方便地得到使用,需求得不到滿足;對于供應方而言,主要的痛點在于無法充分利用閑置的資產,通過方便的手段提供給需求者來產生經濟價值。因此,在共享經濟的商業運作中一個很本質的問題就是,如何高效地去實現供需的匹配。也就是既要效率高,能快速撮合;也要效益高,能降低交易的成本(包括時間與金錢的成本)。
任何新商業模式的發展,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能夠發現深層次的原因,探索解決之道并持續創新者,才有成為下一個獨角獸的可能。
?
作者: Jeremy_Yu?微信號:yu_jeremy
原文地址:http://www.tmtpost.com/149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