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誠
當娛樂圈人士與財經圈人士產生交集,并以娛樂新聞的形式直上熱搜,即便再低調的財經圈人士也難以再低調下去。
這不,雖然彭于晏的工作室已經嚴厲辟謠,但人們對謠言的另一方張磊的好奇心已經被挑逗到極點。這個張磊,其實就是剛剛發布的胡潤富豪榜上,身價170億,排名第179位的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
如果不是今天娛樂圈有關彭于晏出柜張磊的這條謠言,張磊的名字對多數人來講是極為陌生的。雖然他在投資圈享有盛名,但他一直不顯山、不露水的低調作風,以及幾乎不接受媒體采訪的做法,讓外界對他一無所知。

然而,他投資過的企業,你一定都聽說過:你每天用的微信,騎過的摩拜,叫過車的滴滴,“剁過手”的京東,訂過機票的去哪兒、洗過手的藍月亮、看過偶像劇的愛奇藝、想擁有一輛的蔚來汽車等,都是張磊投資過的企業。
雖然張磊不輕易接受媒體采訪,不過他曾經破例接受過艾問人物的深度專訪。現在,艾問人物就回顧下這次采訪,給你還原一個真實的張磊。
從紐約證券交易所中國區第一代代表,到2005年創辦高瓴資本,張磊最早管理的一筆資金是耶魯大學投資基金辦公室提供的2000萬美元。12年時間,高瓴資本所掌管的資金規模從最初的2000萬美元到如今的300億美元,成為亞洲最大、業績最優秀的私募股權管理基金之一。而此時,張磊才45歲。
張磊的投資風格與投資大師本杰明?格雷厄姆和他的“股神”弟子沃倫?巴菲特異曲同工,即價值投資。
當很多投資人做出投資時,就開始想方設法尋求退出之道的今天,張磊屬于異類。在接受我的采訪時,堅定“超長期投資是一種信仰”的他,再一次向我重申:“對我們來講最好的投資是不需要退出的投資,如果你能找一個好的公司,能夠跟著他投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其實你有更多的復合收益,遠遠高于投資一家公司退出之后趕緊再找下一個。”
他將“退出后快速尋找下一個投資對象”的投資方式稱之為“騎驢找驢”。看來,文質彬彬,言行隨和的外表之下,張磊心中對投資有很明顯的主觀判斷。

張磊的長期投資不是沒有條件,而是建立在卓越的管理者以及優秀的商業模式之上。他向我坦誠:“我們更在乎這個企業有沒有長期持續的增長力,能不能持續的成長”。意思很明顯。張磊之所以在堅持長期投資的同時,還能夠實現40%的年化收益,賴于他有超強的“風控”體制——既能選對人,還能選對企業。
2010年,面對京東商城創始人劉強東7500萬美元的融資需求,張磊語出驚人:“這個生意要不讓我投3億美元,要不我一分錢都不投”。
當這筆當時國內的早期互聯網企業單筆投資量最大的案子水落石出時,張磊和高瓴資本一度被人取笑“錢多人傻”。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張磊當然不是“錢多人傻”,而是在于他洞察到劉強東所打造的重資產模式的終極目的是做最好的消費者體驗,“當時流行輕資產模式,我覺得能有人愿意這么專注,這么真誠地為這件事,把自己的一切都搭上去,而且很真誠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我的就是重資產,但是我這個重資產保護了最好的消費者體驗。’我覺得這個企業很厲害。”

張磊認為創業一定是要冒風險的,“如果一個創業者跟我說,我做的每個決策都是正確的,那我一定回答他,你一定沒有做過冒險的好決策,你這個人沒有去冒應該冒的險,你太循規蹈矩了,那你其實不適合創業的。”
“我就是桑丘·潘沙,我的角色就是幫助英雄人物成就大事。”這是對風險投資者最好的定位,張磊希望做的是讓企業家完美綻放自己的幕后英雄。張磊與劉強東的合作順風順水,很大部分在于張磊給予企業家的自由度與劉強東的強勢很合拍。
劉強東接受風險投資的原則是絕不退讓的原則:
第一,所有投資人,一定要對京東的商業模式有絕對的理解。你必須理解我們,因為不理解我們,你進來之后你就指手劃腳、同床異夢。不知道我們為什么要這么做,不斷問我們為什么。
第二,一定要長線投資。每個投資人在簽協議之前,我們都反復十次、一百次告訴他,你別指望公司五年之內你就能套現,不可能。
企業家每天有很多具體的事情需要處理,他對宏觀大勢以及行業的格局的了解往往不如投資者更充分,投資者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聘請專業人才研究行業格局。投資者會與企業家分享他們的研究結果,在戰略略層面上與企業家討論。
但在討論的過程中,如果創業者與投資者的觀點出現了分歧,張磊堅持的原則是,由企業家自己做決策,即使他并不同意創業的決策,但也會給予支持。
向創業者提供資金和其他幫助的同時,又給予無限的自由,張磊甘于做“退居幕后”的“推波助瀾者”,積極支持和配合企業家的“綻放”,這也許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艾問:對于您而言,您觀察一個創業退出的最佳的途徑有哪些?
張磊:我覺得大家通常說的IPO啊,收購兼并啊,我覺得有很多這種途徑,要看創業者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自己想干什么。
艾問:那比如說并購,比如說上市都算,在高瓴資本的盤子里,哪些比例是上市的,哪些比例是收購的,哪些比例又是其他?
張磊:還是上市的為主,最近也有一些企業家并購,我們投了安居客,被58并購了。投資了滴滴,和快的進行合并了。還有京東和騰訊的電商合并,所以說我覺得還是會有很多的這種事。
艾問:但是一般并購,他里面涉及到創新,涉及到雇員,涉及到這種管理風格的融合和改變。你怎么看?或者說這些問題你們高瓴的態度都是什么?
張磊:我覺得這個還是要看并購前的準備,而不是并購以后,可能工作要很早之前就做起,例如文化上、組織架構上如何融合的好。
艾問:能舉個例子嗎?
張磊:我覺得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滴滴快的,就是非常好的融合。
艾問:那時機呢?比如說我們剛才講的并購,那并購什么時候對于一個創業企業來說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張磊:我覺得就是看你這個,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如果你還是在靠重復的簡單的燒錢去增加用戶,而不是說是靠增加這種更好的服務,更好的產品服務的時候,就是說你簡單復制的模式走到頭了以后,你實際上是一個應該考慮并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