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了N多大伽中伽小伽的講課,這些課都會回顧商業發展歷史,都會說明近十年呈幾何級數增長的創富速度,都會把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十個公司舉出來,說十個有七個是互聯網平臺型的公司,聽得每一個即將創業的人血脈膨脹,已經上路的創業者把自己未來公司的模樣盡量朝著那幾個地球公司之王的模樣描繪,一億美金的公司是剛起步,十億美金的公司只是小菜一碟,百億美金屬稀松平常,只有像BAT或者說AT那樣的平臺級千億美金的公司才是個正兒八經的公司,在4千億美金市值的丈量下,其它那些大不大中不溜的公司基本就是混口飯吃。再這樣聽下去會讓一些做不出平臺公司的創始人們兩眼發直,弓不下身,找不著北。因為這些信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平臺級公司的機會一直在那里,只是你想不想,你行不行,你的行業和公司在不在那個賽道上,你做不出來不是別的,是你不行,是你沒用。
在互聯網已經快速發展的三十年后的今天,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場景下,平臺級公司的機會非常渺茫,即便倒回前三年互聯網平臺級的公司機會也十分稀少。不僅如此,在消費升級的今天人們對好的內容(這個內容不僅僅指媒體內容或者知識付費內容,更多的是指生產的產品)的需求標準越來越高。
作為被馬云的創業歷程深深激勵而離開央視這個平臺下海創業的我,因為沒有認知到互聯網平臺級的創業機會已經稀少的這個前提而在執念中徘徊了好幾年,所幸的是公司沒死,現在還可以重新出發。
從一開始我就決意要做互聯網公司,因為那個時候的互聯網公司大多是平臺的概念,所以,想當然就是平臺型的公司,其實今天寫著這段都覺得臉紅,因為我當時根本不知道平臺級的公司具有什么樣的特性,需要什么樣的團隊和能力。每次因互聯網把錢用得快沒了,就做節目做項目賺錢,賺錢只是個副業,做節目做內容做項目也只當作救急好使的工具,而主業要攻的就是互聯網,因為只有互聯網才是神圣的偉業,相比起來其它的都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都已經過時或即將過時。在這種偏執中,我完全沒有認知到互聯網平臺的時間窗口機會、對大資本駕馭的能力、對賽道的深耕、互聯網團隊的形成以及一個與互聯網業務發展相匹配的公司組織和文化的打造、當然還有每一個節點上的打法調整等等,這些我都很模糊,說不知道也了解個皮毛,說知道吧做起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只清楚地知道一個英語教師的馬云做出了平臺級的公司這個結果性事實,我就任性地也可以說是感性地上路了,并且執拗地在路上堅守著。這個在今天看起來可笑甚至是滑稽的事情,真的就是這樣發生了。以前總覺得自己有主見有判斷,受過最系統的教育,不崇拜任何人,沒有偶像,失去自我的可能性與我這樣的人無涉,但事實是自己居然就這么糊里糊涂在創業這條路上隨大流、被各種互聯網的泡沫裹挾著、浸泡著跌跌撞撞了好幾年。
為什么會這樣呢?近三十年來,互聯網作為引領信息時代最重要的技術讓社會經濟和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互聯網沖擊最迅猛的就是信息和通訊,作為媒體人所感知到的沖擊風浪最為直接。我們看到在互聯網引領的社會變革中,每一個浪潮和另外一個浪潮相隔的時間之短,公司興衰的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一些人更是惶惶不可終日。世界互聯網一流公司和中國的BAT估值的爆炸性讓人驚嘆,這些互聯網公司成為了年輕人最向往的公司,在人們心中,公司似乎只有兩類,互聯網公司和非互聯網公司,人們也不自覺地在內心深處把這兩種公司分成了有前途的公司和沒有前途的公司。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在思考如何把自已變成一家互聯網公司,而互聯網公司無論從門戶到搜索到視頻網站再到電商,明星公司基本上是平臺級公司。
不僅是我本人,其實,今天放眼望去,無論是雙創帶來的每分鐘八個公司誕生的創業洪流,還是人們飯桌和私底下的閑談碎語,我看到有太多的人同樣裹挾在時代的喧鬧中,并一點點喪失自我判斷的能力。我認識一個傳統產業的老板,他的產品在中國市場拿到了市場第一的份額,接下來應該是做強的時候,他卻說他要做另外一個產業,那個產業與他現在的所在行業有一定關聯,但完全不同,之所以這樣選擇是他現在的行業最多也只有幾百億的規模,他的夢想是做千億級的公司。我聽了心里除了一驚還有幾絲悲涼,類似的話我在各個場合還聽過好多,我知道這是千億美金的企業給這個時代投下的陰影,他們的光照有多亮,陰影就有多大,這就是事物的兩面。不光是他,每一個時代的偉人都是如此,其偉大與陰影相伴隨。這位傳統產業的老板不是第一個當然也不是最后一個至今還沒有走出千億美金市值陰影的人,當我們看到高唱《野子》的賈躍亭大手筆布局他所謂的生態,把租車、影視、體育、汽車這些八桿子打不著的行業捆綁在樂視的戰車下,不惜大筆舉債把自已置于懸崖邊時,我看到這些行為所釋放出來的清晰的信號,是他急于做大、做大、再做大,在他內心深處某個褶皺里,是否有千億美金市值的催促和召喚,或者說還想與馬云、馬化騰一較高下的動機我們或未可知,但在許多企業家不經意的談吐中,我感覺到了馬云、馬化騰這二馬成為了他們的一個跨不過去的心里門檻,一個莫名其妙的看不見的指揮棒,一個治不好的心疾。像二馬那樣做平臺,做千億美金級公司的夢想正如煉鋼的火星,在中國這個古老的大地上如同幾十年前的大煉鋼鐵般飛濺。
我是湖畔大學第一期的學員,聽了三次馬云在開學上的講話,講話的舉例有所變化,但他打造企業的愿景使命價值觀戰略KPI組織和團隊,這個上三路和下三路基本沒變,于我可以說是字面上的滾瓜爛熟,這六點是馬云對他過往治理公司的總結,也是他駕馭企業的法寶,而且在他講的過程中,我真切體會到他是一個正用這六脈神劍的武功高手,那真是一個活脫脫的風清揚!但要記住,那柄神劍只是針對阿里而言奏效,而對別的公司別的創始人就未必,我們學員中有幾個曾經回去照搬的,結果公司的人先跑掉一半。因為公司不是那個公司,時機也不是那個時機,行業也不是那個行業,駕馭人也不是那個人,執行團隊也不是那個團隊,一切的前提變了,結果當然不會如阿里一樣如意。即便馬云自己再把他的路重新走一次,極有可能不能如愿。我們更多的人只是看到了他今天的結果,他的路徑我們并沒看到,這才是問題所在。
平臺級公司和非平臺公司的路徑肯定不一樣,駕馭的手段和方式當然不同,如果說馬云的上三路和下三路這六種中草藥是玩轉公司的一劑藥方,那么每種中草藥的劑量多少,食材來自哪里,熬煮多少時間,一天喝多少次,在什么時候喝,喝這個藥的同時不可以喝其它的什么藥等等,這些才是真正的秘密所在。更重要的是,互聯網的平臺公司本身正在下沉作為眾多創業者的平臺,它們所開創的各種工具和連接手段正在一點點成為創業的基礎設施。
從1994年開始,互聯網在中國已經發展三十年,互聯網已經達到極大的普及,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群已在網上之后,互聯網正在加速成為一種新的基礎設施,滲透進各個行業,它們在與新的行業和需求相結合后會產生比簡單的互聯網公司更強大的公司,而這正是新一代創業者的機會所在。這正像電發明后,發電公司和電網公司毫無疑問是最賺錢的公司之一,但把電作為基礎設施不斷進行行業滲透的汽車制造公司、芯片半導體公司、電腦生產商、軟件生產商、和今天的互聯網公司成為了一代又一代新的明星公司,電力公司還在,但它不可能一直是立于潮頭的公司。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過去三十多年中國互聯網公司發展,可以看到這個基礎設施不斷向后遞延的過程。
從1994-1997,互聯網用戶體量不足30萬,這個期間是門戶,BBS。
1998-2001期間,互聯網用戶體量在從100萬-2000萬之間,互聯網門戶網站、聊天室,更成熟的BBS、QQ、聯眾,各類下載類站點成為人們介入互聯網的根據地。
2001-2005期間,互聯網用戶體量在2200萬到1.03億之間,2005年首次破億,互聯網門戶、搜索和網游、導流網站興起。
2005-2009這四年期間互聯網用戶體量激增,這期間在1.03億到3.84億,門戶、電商、搜索、視頻網站、導流網站成為用戶主要聚集區。
2009-2013:互聯網用戶體量更快增加,激增至6.18億,用戶集中在電商、微博、微信、地圖、團購上。
2013至今,互聯網的用戶量近8個億,手游、支付寶、微信、O2O、P2P、眾籌、出租車、自行車成為用戶的云集地。
互聯網20年發展的歷程說明,互聯網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將前階段發展的相對成熟的工具在迭代過程中縫合成下一代的基礎設施的過程。就如同我們今天看到的共享單車如果沒有支付和掃碼以及數據和運營工具的基礎設施,這個行業肯定不可能出現一樣。
互聯網首先改變和顛覆的就是媒體產業,其次是通訊產業,然后,在信息的維度上逐漸演化出了門戶、搜索和視頻以及微博這樣的媒體平臺,而在通訊的維度上演化出BBS、QQ、微信這樣的社交屬性的平臺,在娛樂上演化出了游戲,而在電商上因為阿里巴巴演化出了最大的裂變,它圍繞著電商最重要的三個要素進行了行業性的互聯網改造,那就是由支付演化出來的互聯網金融,由雙十一海量服務器的需要和短時間的計算演化出的云計算,由電商的推送營銷演化出的大數據平臺,這些重大質變性的演化,讓互聯網已遠遠超出通訊和信息的主航道,進而埋下了向多個產業裂變的可能,而這些可能目前在物聯網人工智能的深入推進中會在產業的升級改造中越來越重要,這個重要所表現的維度就在于他不斷地增加了新的創業的基礎設施的廣度和深度。
平臺級公司的機會非常渺茫,即便前三年互聯網平臺級的公司機會也十分稀少,加之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成為基礎設施的今天,好的內容(這個內容不僅僅指媒體內容或者知識付費內容,更多的是指生產的產品)的需求標準越來越高,這個升級和標準的提高帶來了巨大的關于內容創業的機會。但其中有三個認知的模糊點需要糾正:
第一:一定要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
在今天,如果只是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其實已經不太可能,互聯網巨頭已將互聯網公司本身的價值進行了最大化發掘和擴展,互聯網公司本身的較量會繼續在幾家大的互聯網公司中間進行,后發已沒有優勢。但是認知到互聯網是一種可以在企業經營中廣泛應用的工具這一點的清晰認知對企業創始人的重要意義。
第二:一定要做一家科技公司
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科技永運只是手段和方法,最終解決的是消費者的需求。
第三:科技是高大上,我們的公司用不了
所有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都可以運用互聯網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等更多的科技來進行服務和產品獲客的升級,服務用戶的需求,用高科技的手段武裝才是正道。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物聯網等等都正在成為新的基礎設施,并不是每個公司都要成為互聯網公司,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必須成為高科技公司,但是未來的創業,一定要與上述人類已發展的科技力量為伍結盟,在數字化和智能化科技力量向前快速推進的今天,每一個公司都應該盡可能找到自己與這個浪潮相結合的點,并且在此過程中不放棄自己獨有的競爭優勢,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
飛貸科技就運用了移動互聯網的產品設計這個互聯網化的基礎能力,運用了大數據為基礎的加速度風控模型讓它的業務得到長足的升級,從一個普通的線下小額貸款公司變為移動互聯網公司。
飛貸的案例其實回答了一個問題,到底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就現有的案例來說我偏向后者。但使用、縫合新技術時的原則是以用戶的需求為核心點進行整合。而且在行業與互聯網對接過程中,互聯網的能力已不再是最核心的能力,隨著行業整合的深入,其行業內的核心競爭力應成為主導能力,互聯網的能力會越來越工具化和普及化,它會一點點蛻變為標準化可購買的服務項。
這里所說的內容,并不是媒體人所指的內容,衣服、化妝品、奶粉以及任何產品比如馬桶蓋都是內容。在本次《贏在中國》采的飛鶴嬰幼兒奶粉這集中,我們看到每一頭牛都有一個芯片,他們研究和制成接近母乳的基礎來自數據的分析。另一家簡一大理石瓷磚公司之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能生產出逼近大理石的圖案是是數字技術和瓷磚技術專利的結合。
《飛貸篇》
https://v.qq.com/x/page/g05619ibaiv.html
《簡一篇》
https://v.qq.com/x/page/f0561auiey5.html
《飛鶴篇》
https://v.qq.com/x/page/a0561tqywrf.html
今天,所有公司,無論你多么傳統你都可以用科技的手段進行升級。在中國中產來臨消費升級這個階段,消費主體是85后、90后和00后,他們不像他們的父輩曾經受過物質匱乏之苦,在成堆的過剩產品中挑選價格便宜的來省錢,他們是互聯網的原著民,他們有手段有方法有自己的判斷,他們對產品不僅有質量的要求,還有品味和個性的期待。17年前中國人均GDP還只有5900多元,而2016年已經達到5萬多元,近十倍的增長背后是不言而喻的消費升級。
認知到分眾化時代的到來其實并不容易,看看投資人的追捧和項目就知道。這一點其實在投資界那里更呈現出原來投資的思維慣性,所有的投資人應該都希望沒有錯過AT這樣的公司,可惜的是幾乎所有的投資人都錯過了,為什么呢,是因為若用案例積累的方式也就是用過去的經驗去看未來是不可能看出這兩家公司的前景的,而對于風險投資來說,投資一家公司永遠都是要把其它九家失敗的公司的錢賺回來,平臺級和入口級這樣具有裂變可能的公司正符合風險投資的味口,所以它們最最優先投資的等級就是類似AT這樣的平臺型公司,也就是流量和用戶入口的公司,這就是為什么這幾年還有十幾個被投資人熱捧的公司。因為投資人的心理深處在尋找AT這樣的巨無霸公司的苗子,但是,下一個流潮的裂變級的公司是很難沿著AT的方法尋找到的,這幾家公司越往后走,變成一個個稀松平常的公司的可能性越大,之所以引起投資人排隊,每幾天估值翻番的原因是投資人自我心理比照AT特別是阿里的期待,這是這兩家四千億美金的公司在投資那里投下的陰影,這個陰影的直接作用方式就是一項平常的服務被想象賦予了流量入口和大數據公司的可能性。我們看到這些被誤認為具有裂變可能的公司其實走到資本市場時也勢必要受到收入和利潤這兩個冷冰冰的尺度的衡量。
寫到這里時,讓人想到成功所投身陰影的力量遠遠超出了我們的估計,因為,投資人是一批理性,精于計算,善于總結,見多識廣,并勇于評判和抓住機會的人,他們的眼光是相對冷靜和客觀的,在O2O、眾籌、P2P的一堆堆尸體上,我們看到投資人對AT或者說平臺級流量入口級公司的投資的追逐該是有多么地急切啊。因為急,很多人把一個智能手機作為人手一部、微信這個社交軟件作為人際交往標配的基礎設施后的分眾化時代的到來忽視了,即便是理性的投資者有些也不例外啊。
一個分眾化時代的到來意味著用戶的入口慢慢不再會大規模地沉淀在大平臺上,而會在群落特征明顯的入口上,在創造了滿足某些獨特價值的產品和品類上,在這個年代沒有一款產品適合全部人群,只有一款產品為某個特定人群或者某個強調了特性的產品讓某些人選擇,而讓用戶選擇的唯一理由就是它已存在于用戶心智中,是用戶在需要時自己主動地搜尋或者被朋友推薦選擇的結果。在這個產品過剩的年代,產品本身的質量成了標配,而用戶心智的占領成為了制高點。
最近曾鳴的《智能商業二十講》被羅振宇喻為通向未來的路標,我相信這是作為湖畔大學學生的羅振宇表達對曾鳴教授尊敬的一種方式。我也把這二十講從頭到尾聽了一次,由于在湖畔大學學習的緣故,我對曾教授的觀點比較熟悉,他對公司乃至商業的總結其精到讓人擊節佩服,但商業這件事情就象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所說,其實沒有什么戰略,如果有,也是后來人的總結,每一個公司的選擇都是不得已的結果,都沒有想好,一邊打一邊找路,所謂今天看起來像戰略的東西其實是事后的總結。而總結可從多個維度,但商業這個以實踐為主的旅程,靠現有經驗的總結來指揮未來是不成立的,它的重要性只構成創業決策中一個認知的維度而已。通向未來的路標誰也畫不出來,未來的魅力就在于沒有路標,不要說未來,其實就三年后新商業向何處延展都很難說清,不信的話可以向后看三年前一大批O2O、P2P、眾籌的死尸、以及C2M也不了了之的情景就可明白這個道理。今天最牛的公司其實很難做出三年的計劃,因為沒有人知道你的對手會來自哪里。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可以問諾基亞,他們會認為一個做音樂播放器IPOD的公司會是干掉他們的對手嗎?
曾鳴教授的《智能商業二十講》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未來千億級公司只會在網絡協同和數據智能這兩個維度中產生,合二為一成為雙螺旋的話兩個維度交集越多公司就越值錢,千億級的大公司就是這兩者結合的結果,未來也會向這兩級延展,這個原理一點都沒有錯,它其實就是對阿里今天現有結果的一個總結。但拿這個經緯度來丈量所有公司的話,我還是有疑問的,因為我又想到了蘋果這個如今仍然雄霸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的例子,蘋果公司并沒有湊互聯網的熱鬧,而是把科技與美的結合做到了極致。2004年我駕車在硅谷,看到高速公路邊巨大的廣告牌上,一個個特立獨行的年輕人戴著白色的耳機聽著IPOD沉溺其中,他們那種不能自拔的神態給我印象很是深刻。當時正好有一個美國教授來看我,他是個音樂發燒友,他說要給我推薦一個非常好非常好的小玩意,他隨及掏出來一部新出的IPOD,說這個東西竟然可以把他收藏幾十年的上百個唱片裝進來,我到現在還清楚記得他當時說這話的神情,那真是象極了牧師拿著圣經時的樣子。2006年,我買了幾十部IPOD,全部裝上了《贏在中國》中《在路上》那首歌的七個版本來送朋友,每個拿到的人都覺得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禮物,我相信沒有人意識到這是一家后來可以做到世界市值第一的公司,于我,當時的蘋果公司只是一個重度文藝青年嘗試的發燒產品。其實硅谷的巨頭們當時認為這個小玩意兒成不了什么大氣候,但是,當這個IPOD跟電話結合起來時,魔術效果讓人瞠目結舌,天就變了!它雖不是互聯網公司,最后它的平臺威力連微信這樣網羅了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華人用戶的應用,在它面前也顯得像個乙方。原因就是越來越多的像我這樣的人離不開它的手機。通過這個例子我是想說,通向商業頂峰的道路條條都會不同,用過往爬珠峰的經驗來界定爬未來新的山峰的路徑還是會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每個公司的未來看似都沒有路,但上了路也許就會找到新的路,當然不是個個公司會找到路,找到路的公司在前三年不到5%,這是全世界的統計數據。但這并不意味商業沒有總結的余地和討論的空間,每一次的討論其實都是逼問自己的過程,都是獨立思考的軌跡,都是對商業實踐過往點狀經驗的一次系統化的梳理,但我們要清晰知道的是,每個思考再有啟發都是局部的、階段性的、片面的、特別是相對固化的,這些階段性的經驗總結與開著汽車要換輪胎而常常還找不到合適的輪胎的創業旅程的復雜性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認知清楚到做出來,溝溝坎坎太多了。商業經驗的總結如果沒有創業團隊這個接口的轉換,它永遠無法作用于一家公司的市值,這就像手機和電中間需要充電器一樣。
其實曾鳴教授讓人最佩服的地方不僅是他對商業的歸納總結以及某些對未來敏銳的感知和預見,還有他的自知能力,他曾經在講課時強調說,都知道他曾是阿里的首席戰略官,但是阿里最能做戰略還能讓一個組織把它執行下去的那個人不是他,而是馬云。此話從他嘴里平靜地在課堂說出來時,我不知道課堂的其他同學做何感想,反正我內心再次刷新了對他的認知,也更加尊敬他。
這幾點就是我在稍稍有一點點商業感覺后找到的自己的生存的根基,做內容,像牛吃草還要反芻一樣靜靜地細致地做內容應該是這個年代創業的圖景,它已不再是前三十年互聯網跑馬圈地時我們已經看到的樣子,在那個三十年,馬特別是駿馬迅疾的速度和開墾拓荒的能力難以匹及,而在今天,在荒地僅存較少,需要向縱深精耕細作的今天,牛的專注和節律又成為了新的競爭特點,即便今天每時每刻在演進的人工智能的場景很多也是在精度上向前掘進。
2012年2015年這兩年我曾去參加了TED在北歐和南美巴西的兩場大會,每張門票都是6000美金之多,即便在那樣的時刻,我也沒有意識到內容的重要性,更不認為TED這樣的模式會成為一個可以裂變的平臺,我的思想的僵化和被互聯網泡沫的裹挾有多嚴重可能只有我本人才知道。
2017年初,優米重新上路后,我開始了走向了自己的長項,做內容,我走進了幾個并不是明星的公司,在記錄提問他們的過程中,我最大限度地還原了這幾個公司在困境中的抉擇和掙扎,最后找到中長期發展的道路,每個公司的創始人我采訪的時間都超過十個小時以上,片比都是200:1,后期改動的次數有些超過百次。我第一次深度地走進了一個個創業公司剖開了橫斷面,讓人們看到今天競爭的戰場在哪里展開,創業到底是怎樣的一條不歸路。以前做了那么多創業的節目,還真沒有如此這般在一家公司沉下來的。
互聯網的上半場,是跑馬圈地的戰場,有意思的是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跑不過馬云的阿里巴巴,馬化騰的騰訊,他們在馬群中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一騎絕塵,揚起的灰土漫過地平線讓后來者看不清前方時有的頂禮膜拜有的恨之入骨有的爭相效仿,有的暗暗較勁。
我在猜想,是否圈地運動的時代正在過去,他們圈地的過程搭建了今天后來者要用的許多基礎設施,我們只需在這些基礎設施上精耕細作就好,往深里挖往精里做就好,這就像牛,天天吃草天天反芻,最后才會有雪白的牛奶。上半場和下半場,這個時代那個年代是一個模糊的時間概念的表達,一個年代或者時代演變的不是斷層的,是連續的、漸變的,而漸變的蛛絲馬跡最難判斷。也就是說,牛的時代,馬還會繼續展開雄姿奔跑,牛只是不要被滾滾的馬蹄聲分心分神你就會有自己的草吃,把草吃好了,當然可以擠出好奶,有好的奶還要讓人知道,讓人認知到,進而占領用戶的心智,這樣是你就是一條有特色的牛。
結尾處,借用一個互聯網語,弱弱地問一句,在駿馬已經開辟的疆場上,一群牛會是過剩時代里贏在中國的人嗎?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