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創業潮的興起已經勢成,此次創業大潮中,不免有些不好的現象風氣產生,這些現象,對于專業創投領域而言,是虛火;對于準備涉足創業的人而言,是誤導;對于外界看客來說,也算得上是混淆視聽。
我把這些現象歸結為創業熱潮里的3個誤區,如能對號入座,歡迎反思問題:
一時間,創業似乎成了一種流行——
①成了職業發展的必選項
BAT辭職、大學畢業、職業迷茫……在考慮人生發展規劃時,受大潮影響,創業成了必然會首先被考慮到的選項,似乎真到了“不談創業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的境地”。
②成了值得炫耀的選擇
不管做什么,或者做得怎么樣,“創業者”這個標簽聽起來很酷,內涵豐富,且似乎自帶光環,在社交領域顯得無比通達——甚至炫耀創業之苦逼也可成為很時尚的事情。
即往往隱藏了創業的真實體驗,而是將其中標簽化的、成功的、酷炫的,及“金字塔尖”的一面,放大呈現出來。這里面,既包括個別創業者的營銷和投機驅動,有些媒體在造神方面的誤導作用更不可忽視。
①PPT創業現象
馬佳佳是這方面的代名詞,而這也似乎代表了一個群體。給人造成的一個錯覺的就是,憑借一個足夠聳人聽聞,及對常識性觀念起到破壞性的理論體系,就可輕易拿來投資,然后大開干,同時獲得光環。
②90后的天下,95后的逆襲
余佳文盡管現在并沒能繼續獲得主流創投及媒體領域的一致認可,但其代表的群體,及生長的土壤依然活躍——凡帶有該標簽的項目和人,都更容易獲得眼球,及投資者帶有“盡管看不懂但不能錯過心理的嘗試性”投資。
理論上講,對90后的重視,利于創業者更好地抓住消費升級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對這個群體,及基于該群體創業項目的迷信是得體的。
③一個段子就可炒火一家新公司
這是新媒體傳播,及幾個僥幸案例帶來的實際效應,但被浪漫主義情懷激勵的創業者們,更愿意相信神話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造星在每個高關注度領域都會發生,但這兩年在創業領域的表現有點過火。
①媒體各種創業類節目、評選、路演
搭好臺后,誕生了一批以參與各種競賽為日常生活的創業者——除了佩服他們口才好之外,很好奇動輒半年幾個月的路演周期,他們如何分配時間招聘團隊、做好產品、發展和維護好客戶。
②個別創業者的營銷或投機需求
有種不可回避的現象是,很多創業項目半死不活,但創業者本身卻成了人生導師、論壇嘉賓和青年領袖。這種創業者,或者本身的創業動機不純,或者對團隊極其不負責任。
③個別投資人為了炒作項目或機構知名度的有意參與
投資潮中浮躁的另一群體是投資機構。因為機構眾多,彼此區分不明顯,知名度及給創業者的印象就顯得十分重要。為此,很多投資機構也啟動了公關傳播規劃。其中,對有傳播性項目的炒作就是手段之一。比如,在馬佳佳的成名路線中,投資人和投資機構閃現的身影就功不可沒。
創業本身,是個需要全身心投入、變數不斷痛苦不堪,但九死一生的過程,完全不浪漫,更沒有時尚色彩。
真正的創業者群體,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力、排除萬難的決心、忍受孤獨的能力、長期積累的扎實的專業知識,及保障有力的團隊協作,完全沒有時間和欲望個人秀——盡管不恰當的公關推廣心理和方式存在,但真正的創業者并不會以個人投機為追求,項目和產品的成功才是其終極目的。
本文系創業觀察家投稿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