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2023年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2023中國創交會”)將在廣州盛大開幕。這已經是創交會落戶廣州的第九個年頭。
自2015年成立以來,創交會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八屆,并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據統計,創交會共計展出雙創成果16000項,通過成果交易服務平臺發布成果超23000項,每年舉辦線上線下對接路演超100場,轉化落地項目金額超600億元。
如今,這場重量級雙創盛會已成為持續向全球釋放“灣區引力”的重要窗口。
-1-
從創新科技成果交流會升級為全國性成果交易和轉化平臺
創交會的誕生是“有心栽花”的結果,并精準地踩中了時代的節拍。而它能落地廣州,也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
創交會是以國家雙創戰略為指導構筑的國際化創新創業成果品牌盛會,由中國科協、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科學院、九三學社中央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創新創業領域的重要品牌活動。
創交會與廣州結緣,可以追溯到2015年。
2015年3月8日下午,中國科協和廣州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廣州與中國科協聯合舉辦中國創新科技成果交流會被寫入協議。2015年5月,首屆中國創新科技成果交流會在廣州舉辦,并永久留在廣州。
(2015科交會啟動儀式)
那一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以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彼時的廣州也在朝著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新目標向前邁進。數據顯示,2015年廣州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8420億元;新增發明專利6000多件,比2014年增長近50%;廣州市政府財政科技支出達71.7億元,比2010年翻了近5倍。
作為千年商都,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州本身就是一片難得的創新創業熱土。優越的營商環境加上豐富的科教資源,以及舉辦廣交會等高規格經貿盛會的成功經驗,廣州市舉辦創交會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創交會沒有現成模式可以照搬,廣州就一邊“摸著石頭過河”,一邊發揚著“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闖勁、拼勁和干勁,大膽探索出一條切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落地的交易會新路徑。
天時、地利、人和。首屆創交會就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諸多高水平人才和項目資源,總共有1100個創新科技成果項目參展,并且全部具有可轉化和可交易性,其中超6成達到國內領先及以上水平。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需要技術、人才、資金、市場等眾多要素的加持。這就決定中國創交會不能僅局限在一個展會,而是要成為融合創新成果、人才、資本、產業等多種因素的常態化平臺。
(2016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啟動儀式)
從第二屆開始,“中國創新科技成果交流會”正式更名為“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更名之舉就顯現出廣州對不斷打造高效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的堅定決心。
彼時,中國創交會組委會還立志要打造一個為全國的創新創業項目、技術、資本、人才、信息等“交易鏈”上全資源,進行展示交易的綜合型、樞紐型、集聚型的全國性成果交易和轉化平臺。
-2-
線上線下結合,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國創交會
中國創交會舉辦到第三屆時,組委會就正式確定了“1+1+N”成果轉化模式,即每年一屆展會、一個創交會網絡平臺和N個常態化成果轉化基地。這套模式最終構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常態化平臺機制。
作為推進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的載體和抓手,建立常態化成果轉化基地是重要的一環,中國創交會組委會也開始在各孵化器、科技園區等載體內廣設成果轉化基地。
(2020創交會展館現場)?
截至目前,中國創交會已在全國設立了96家成果轉化基地,形成了覆蓋粵港澳大灣區的服務網絡,甚至落地在了廣東省外的一些城市。
這些成果轉化基地以技術創新需求為起點,科技成果轉化為導向,通過向企業征求科技需求,探索開展技術需求的“揭榜掛帥”,定期組織開展成果對接會、項目路演會等活動,充分對接龍頭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搭建常態化對接平臺。
為了確保成果轉化的順暢性,中國創交會還發動各級科協、國家級學會、科研院所、高校,借助港澳臺地區和國外科技團體、廣州市駐國外辦事處,聯系科技工作者征集項目,尋找企業急需的、可轉性強的科技成果,按重點產業進行分類建立成果庫。
(2018創交會現場交流對接)
不僅如此,中國創交會還通過舉辦常態化資本對接會的方式,積極引入投資機構與金融機構深入參與。一批對創交會充滿信心的投融資機構,自發組織成立了“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項目投融資聯盟”,為優秀科技項目提供投融資服務和金融授信服務。目前已有廣東恒健投資控股、廣州世科高新、愛奇藝創投、中國民生銀行、廣州開發區產業基金投資集團、保利(橫琴)資本等50余家金融機構和投融資機構參與。
為了幫助科學家、企業家、創投家實現無縫鏈接,中國創交會還搭建了“‘科創中國’廣州站·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線上平臺”。線上平臺擁有展商管理、成果匹配、對接服務、創意互動、數據報告等應用系統,可在線實時發布人才、資金、技術、產品相關業務需求與合作意向,智能匹配推送熱門展商、優質項目、論壇活動等相關內容,實現了科技供需對接“不落幕”,在線精準服務“不停歇”。
作為2023中國創交會的系列重要活動之一,“科創下午茶”活動將成為中國創交會成果轉化活動的新名片。此活動旨在更大力度整合及鏈接廣州地區大院大所、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國企、服務機構等資源,為中小型科創企業搭建更加便捷有效的資源匯聚、需求對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更好地促進創新創業成果交易與轉化。
-3-
“雙向奔赴”助力廣州向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目標邁進
隨著創新成果、人才、資本、產業等因素更加緊密地協同,中國創交會促進成果轉化交易的鏈條日益完善且高效運轉。
據統計,中國創交會8年共展出雙創成果16000項,通過成果交易服務平臺發布成果超23000項,每年舉辦線上線下對接路演超100場,累計轉化落地項目金額超600億元。
(2020創交會專項活動——專利技術成果拍賣會)?
在廣州成就了中國創交會的同時,中國創交會也讓廣州朝著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目標大步邁進。
2021年5月30日,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會正式發布了“科創中國”創新樞紐城市名單。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入選該名單的城市。
“科創中國”正是中國科協為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而打造的服務品牌。
在“科創中國”眾多試點城市中,廣州正是以“會展賽服+技術交易”模式打出特色而脫穎而出的。對此,中國創交會的加分作用自然也是顯得舉足輕重。
從科技成果轉化所取得的成就來看,創交會同樣正助力廣州打造成為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城市,讓樞紐的地位更加穩固。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3》,大灣區城市群中,科技成果轉化總合同金額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別是廣州、深圳和東莞。廣州地區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總合同金額78.5億元,占大灣區總額的約2/3,排名第一。
中國創交會匯集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成果項目,展示了一大批前沿技術和發展成果,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也激發了各類主體的創新動力、促進科研與市場對接、加速成果轉化與產業化落地,為廣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2022創交會專項活動——全球互聯網創新大賽頒獎典禮)?
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全國技術合同交易數據顯示,2022年廣州市技術合同數據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共認定登記技術合同23389項,成交額2645.54億元,同比增長9.63%,連續五年穩居廣東省第一。廣州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9.17%,遠高于全國3.95%的平均水平。
每年的中國創交會期間,“一帶一路”國際成果展區總是非常火爆。這個展區吸引了一大批跨國公司參與交流展示新產品新技術新項目。這也讓廣州的跨國技術交易成為一抹亮色。
新時代、新征程、新起點。在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指引下,中國創交會及廣州市都被賦予新的使命和責任。它們也在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切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落地,繼續展開一場具有國際水平、常態化、互利共贏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