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項新技術面世,都會引來社會各界的種種熱議。VR正逐漸從科技圈走進普羅大眾的眼球,隨之而來一定會有懷疑的聲音。VR帶來的簡直是另一個近乎迷幻而又接近真實的世界,它會為人類未來的生活帶來什么顛覆?
VR也能使人成癮

一部名為《Uncanny Valley》(《恐怖谷》)的阿根廷短片,炸出了人類對VR隱隱的擔憂。近日國內眾媒體也給出了這部影片的簡介,但這些報道都沒有切中《恐怖谷》的核心主題(而且還標明“即將上映”?)。小獵看完了正片,就一段文字給大家簡述一遍:

《恐怖谷》男主角是貧民窟的苦力,VR游戲世界對他來說才是唯一愿意面對的現實。一次游戲中突發程序BUG,男主角看到游戲世界竟是和現實中的戰場同步,自己操作角色的同時,竟然在同時操作著真實的兵器,在戰場上殺戮百姓。
而從《恐怖谷》的主題來看,編劇的觀點:未來人類會對VR上癮,有被VR運營商利用的可能。有點危言聳聽呵呵。
VR是否真的能成癮?小獵的觀點是肯定的。這項技術真正能讓用戶在天馬行空的世界里“耳目一新”,為人類的休閑娛樂帶來顛覆式體驗,就像電腦、網絡、手機一樣,現如今人人成癮。但是否夠得上“精神毒品”的地步,還得從癮的大小和危害程度去評價,是否像《恐怖谷》里頭的描述
VR極端成癮有“失真谷”瓶頸
這一點可以引用在機器人和AI業內無人不知的“恐怖谷”理論來推論。

“恐怖谷”理論與上文的阿根廷短片同名,但完全不是一回事。該理論1969因為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而廣為人知,內容可以簡述為當機器人與真人相似到一定程度時,機器人身上不像真人的那些失真細節會變得尤為顯眼突出,進而導致人對機器人的移情傾向會由喜歡轉為厭惡。該理論可以簡單用下圖坐標曲線表達:

可以看到,隨著機器人越來越擬真,在到達最終的完美程度之前,曲線會下行至負區間,此時人類對就差那么一點點就可以完美擬人的機器人表現出討厭、惡心、恐怖等負面情感,停留在負區間的這條凹形曲線就被形象地稱為“恐怖谷”。
我們探討的VR,也存在虛擬世界擬真度和用戶體驗的二維關系,小獵把“恐怖谷”的圖改改,就成了大致能說明問題的“失真谷”。

小時候大家玩的8位16位游戲機,圖形簡單,大多是2D的,屏幕充滿方形像素的“馬賽克”;而音樂質量也是8位的電子音,毫無音質好壞可言,擬真更無從談起。游戲與現實基本沒有相似之處的年代,根本沒人考慮過這些游戲圖像有任何“擬真度”上的問題,玩家只會覺得圖像色彩豐富,背景音樂動聽,所以喜歡玩。
到了現在64位機已經爛大街,游戲畫面有精致的建模、光影、粒子、渲染;音效有立體聲、場感和高比特率還原度,可以說主流家用機上的游戲世界已經越來越逼近我們的現實世界。
那么問題來了。
游戲越逼真,但抱怨游戲失真的聲音越來越多。拿GTA5來說,雖然各方面總體都很逼真,但是玩家卻變得史無前例地眼尖。一些十分雞毛蒜皮的事情諸如“賽車物理引擎有點漂”“金屬形變效果像膠泥”的小問題被曬在社交論壇上。
VR技術令虛擬世界的逼真程度向前邁進一大步,視聽體驗都是360度且有遠近深淺的,而且還與人頭動作同步;另一方面,卻無法感知冷熱、味覺,行走體驗也不佳,美中不足之處并不少。那么,在追求擬真度的路上,VR這一大步很可能就踩在了“失真谷”里頭。

回到成癮性的討論上,用戶對VR的體驗一旦陷入“失真谷”,也就產生了負面情緒。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當成人游戲玩家開始抱怨“在我眼前若即若離的美女,為何聞不到她少女的香氣”“為什么她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姿勢我都看膩了”的時候,他斷不會再在VR上花時間尋求慰藉,而會選擇繼續將時間精力用于追求現實的異性伴侶。連成人游戲都無法讓人難以自拔,VR其它方面的致癮就免談了。
VR之癮不是洪水猛獸
當年網絡剛在中國鋪開的時候,“網癮”一詞頻現于新聞頭條。彼時網癮像洪水猛獸一樣,還有專門的戒網癮機構,教授站出來噴網游等等。現在環顧四周,大家都離不開移動互聯網,每天上下班途中和睡前刷手機游戲的人一大把,卻也不見整個社會像吸食了鴉片戰爭期間一樣烏煙瘴氣。

相反,如今的移動網絡之癮,很大程度上和只是社交、工作上的依賴,只是一種新的生活習慣。一定程度上,反而加速了社會進步的步伐。
上文已經討論過,VR僅僅靠擬真的娛樂體驗來使人類極端成癮的可能性并不大,相應地,VR設備接替智能電視、游戲主機和家用電腦,成為未來家庭娛樂辦公和虛擬社交新形式,這才是VR扎根民用領域的前景。
然而對VR依賴的擔憂,也不是杞人憂天。
眼下如果某一區域網絡癱瘓,或者像今年春節微信紅包系統短時間出了點小問題,肯定會對現實造成一定不便。而如果VR網絡接替了移動網絡的地位,成為未來社會的社交中樞,政務、金融、娛樂,生活百事都通過VR系統互連,那么一旦這個系統宕機一小會兒或者被黑客惡作劇一下,后果可大可小。
如果你想體會一下這種建立在VR網絡上的社會形態和由系統崩潰帶來的社會混亂,2009年華納兄弟在日本發行的動畫電影《夏日大作戰》就有很多場景描述。

當社會圍繞著VR運作,這種依賴雖然不能稱之為上癮,卻也是個問題。屆時,VR內容的提供商,VR服務的運營商,相關產業鏈以及法律法規和執法把關部門就都得配套上了。
當然這都是后話了。VR之于人類,并不會帶來工業革命一樣的生產力飛躍,它畢竟只是輔助性的技術;卻更不會是扭轉人性的惡魔。像電腦和手機一樣,它只是一個載體,一種技術平臺。
所以,VR客觀上也不會是摧殘人身心的“精神鴉片”,我們只需要以開放的心態迎接這種新技術的到來。至于日后有人用VR來傳播致人上癮的不良信息,或者實現致人上癮的各種不良體驗,那也不是小獵一篇文章所能妄下結論的。有人拿西瓜刀作案,刀廠有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