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虛擬現實設備制造商Oculus的一夜之間,這個被認為是“下一代計算平臺”的領域,已經成為了各大互聯網企業廝殺的一個新戰場。在Facebook、三星、微軟、谷歌、索尼等國際巨頭紛紛在這一領域布局的同時,全球也涌現出一大批VR領域的創業企業,中國當然也沒有例外。
虛擬現實技術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生成模擬環境,更準確的說,是一種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
從上個世界60年代,被譽為計算機圖形學之父和虛擬現實之父的著名計算機科學家Ivan Sutherland建立第一個虛擬現實原型機,虛擬現實技術便已存在。但受當時的運算能力與設備的影響,這一領域一直默默無聞,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在消費領域毫無建樹,應用場景多在企業級市場,規模也非常小。

到如今,隨著計算機芯片運算能力的飛速發展,以及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虛擬現實領域似乎正迎來一次重要的發展拐點。2016年被形容為VR元年,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下,資本市場再次火熱,VR創業再次興起,一時間,中國一夜之間冒出無數以虛擬現實為主題的公司。在國內的虛擬現實市場上,不同類型的公司正從不同角度切入VR領域,火爆程度堪比去年中國股市。
在如此火爆的情況下,筆者看到中國的市場尤其是終端消費者被這些VR的所謂先入占坑者洗腦,對VR的真正的技術帶來的吸引力降低,把這個未來非常美好的市場變得山寨林立,由此引起對這個市場培育的擔心。下面談談個人對VR的一些看法,幫助大家明白現在VR的現狀。
1.為什么這兩年VR變得這么火?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如上文所說,計算能力的提升和移動設備在這段時間的普及,讓虛擬現實技術第一次以可負擔的成本讓普通消費者去體驗。這加快了技術公司對該技術的產品化的進度。
但筆者認為這不是主要原因,現階段的任何技術產品化都必須背后有資本的力量。資本為什么這兩年不遺余力的來加大VR領域投資呢?其原因很簡單。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Oculus,以及HTC與Valve共同打造VIVE,還有索尼的Project Morpheus頭盔,它們基本在同一時間段出現,這說明國際巨頭對技術的判斷基本一致。
而Facebook給出的20億美元還有一個一錘定音的意義,它給了資本市場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VR所代表的技術的基本定價和對未來的暗示。資本市場從來都是利益驅動,在看到技術與定價基本出來的時候,也即意味著VR的資本交易市場規則基本可以形成。這促使VR資本快速進入,同時也促成一些股票市場的新鮮題材形成。
其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互聯網市場投資渠道基本已經走到終點,2B,2C等以獨角獸為模式的投資模式已經基本告罄;可穿戴設備如曇花一現,沒什么創新。大家期待下一個技術的風口引領未來。VR無疑是最大的新生事物。同一時期,大家應該注意到,除了VR這個詞很火,還有一個詞叫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也很火,在以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與深度神經網絡(DNN)為基礎的人工智能領域也是投資商的青睞領域。當然,這個領域中國也是山寨林立,諸多國外學術學者攜山寨精神回到中國,找到投資,都是要打造世界萬物互聯的機器人,牛X啊。這個筆者在另外文章會說。
筆者對VR和AI的技術非常看好,也認為是未來。VR最初是屬于計算機圖形學范疇;AI屬于計算機科學,包含圖形范疇。很長時間這兩個專業交叉不多,但是VR和AI的出現,這兩個專業會交叉,最終走向融合,就是未來的AR(Augmented Reality)。
目前階段筆者通過業界的觀察,非常看好VR這個市場,需要我們共同培育這個市場。這是個漸進的過程,可穿戴設備給了我們一個教訓。但目前市場現階段的狀況卻讓筆者有些擔心,不是擔心這個技術不會催生市場,而是擔心過早的山寨會破壞這個初生市場。目前從業人員對VR的認識根本就是很低劣,卻偽裝成專業者來教育用戶,導致最終用戶失去興趣和市場。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
目前國內VR行業的從業人員有五類人。
第一類是看到VR機會,基本沒有什么背景或者有些背景,扯起隊伍就進入的新軍。這類人敢打敢沖,年輕人。什么VR不VR,我拿頭盔加SDK給你做個項目再找方向。這類人在VR行業基本以行業設計為主,時刻準備轉型VR熱點,比如專門從事VR教學、VR看房、VR主題公園等等。他們是創業的主力軍,也肩負著早期傳播VR的使命,不容易。
第二類人是手機和移動游戲的失意者。VR是個救命稻草,這些團隊也是拉起隊伍直接把移動游戲理念開始往VR上做,以游戲為切入點。這可要了命,手游行業是一個毫無技術門檻的行業,甚至不要寫C++、C#,不需要懂引擎,不需要了解人機交互。唯一要做的就是設計個情節,或者Copy一下國外大作,利用Unity工具,用JS寫個游戲,內部設立各種充值關卡。他們轉到VR游戲,基本團隊需要重生才能設計好VR游戲。VR本身是個技術門檻很高的行業,內容制作了除了情節之外,如何用技術的手段讓用戶體驗到“臨場感”和消除眩暈感是個技術活。這要求團隊對VR技術有儲備,希望他們堅持。
第三類人是原先從事3D仿真、建模、環繞虛擬場景建設(注意這不是VR喲)、全息攝影(一種適合舞臺效果的虛實,如遼寧春晚美輪美奐的六小齡童美猴王表演,但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VR)、微縮景觀制作、虛擬場館建設的公司。這些公司基本以行業用戶為主,VR給了他們一個正名高大上的機會,一夜之間變成VR核心技術和方案提供商。坦率說,這類從業人員對VR的理解可以說是比較快的,也是有基礎的,并且在各個行業推進了VR概念傳播。問題是他們由于之前業務的需要,把3D、360全景和VR體驗混為一談,混淆給最終用戶,給用戶體驗帶來很大的困擾。
第四類人,就是現在的頭盔制造者。一時間各種“魔”或“鏡”林立,配以各種發布會、電梯廣告、制作精良的微信軟文、眾籌平臺占據一席之地。對于這類廠家,我最擔心。這些公司,基本生產以下幾類或者之一類型頭盔:PC式VR-基于PC的VR;mobile VR-基于移動的VR,基本就是一體機(利用ARM或者Intel ATOM的方案,Intel的ATOM能不能做VR頭盔,我另文再說,這個牽涉到Intel的CPU體系架構和它在移動終端的失敗);然后就是VR盒子。你如果去問這些一體機公司,基本都會告訴你,自己最牛,都是自主知識產權,多年積累,用戶上萬,SDK牛逼,有內容平臺,供不應求,軟文大部分以宣傳制作工藝,外形為主。這里面,我們基本可以判斷,排在第一梯隊的是做PC VR產品的,因為PC VR產品的技術含量高,國內用戶還要兼容Oculus至少DK2,不容易;而且自己還是要鼓搗一些東西,從PC機、顯卡,到顯示、SDK都研究。國內基本就是大朋/樂相、3Glasses、星輪和圈子里“著名”的蟻視公司,他們的技術實現我改天聊。當然他們也做移動,移動是方向,不能落下。
移動VR一類基本就是只做移動VR的,基本可以判斷以開源為主。所謂國外一開源,國內就自主,基本就是拿個Android方案(跑ARM),或者Win10方案(跑Intel Atom),把Cardboard(谷歌法國巴黎部門的兩位工程師大衛·科茲和達米安·亨利的創意。他們利用谷歌“20%時間”規定,花了6個月時間,打造出來這個實驗項目,意在將智能手機變成一個虛擬現實的原型設備)改改的翻版,很難短時期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他們的宣傳片,基本就是在外觀、工藝和機械創意等方面下功夫,配一個好看的H5圖片和音樂;關鍵的FOV角、眩暈感、刷新率、幀率基本和Cardboard一樣,個別膽子大的加一下,反正老百姓也不懂赫茲、場角這些術語,賣了就行;內容基本以2D轉3D的全景視頻為主加上所謂自己平臺的游戲。
我體驗了一個吹得很牛逼的移動盒子,媽呀!連視頻的人臉都看不清,怎么好意思賣啊?欺負老百姓眼睛花呢!如果一個公司只做移動VR頭盔,我很懷疑它的VR頭盔的技術能力。當然三星有Oculus撐著,不能說只做移動VR就沒有VR技術。
那你說中國就沒有能做的嗎?有啊,估計正在做,根據我的判斷,在中國能夠和三星叫板的我覺得只有一個公司叫華為!為什么呢?你們自己判斷吧,他怎么做手機就怎么做VR。中興也許吧!不過我覺得如果華為也開始想做所謂平臺,我擔心它會死掉,還不如和別人合作。華為沒有做平臺基因,他有做好產品的基因外加有自己的芯片。前兩天看到小米成立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實驗室,好像也沒啥動靜,憋大招呢,希望吧!據說那個錘子科技沒開始就結束了,不知道為啥!
第五類人基本就是媒體、競技平臺、賣配件的。反正跟著吃飯,或面臨轉型,或者多賣東西,或者給投資人講故事。這類公司倒是VR產業的供應鏈和生態,很重要,我的東家也是。反正現在展覽商、游戲平臺商必須和VR沾邊。你看移動大會,什么VR峰會、VR競技都在上,人山人海的看熱鬧。最近看到有個展會公司,拉著微軟中國、三星中國和顯卡制造商NVidia(英偉達)搞了個VR產業聯盟,制定標準,我都醉了!你們在中國的公司也就是賣東西的商人,咋就忽悠老百姓冠個聯盟標準呢,這中國的VR標準會讓老外參與?豈不是搞笑?那ARM,AMD和Intel也整一個?這不添亂么。賣顯卡就好好賣,別整這些沒用的,把價格降了比啥都強,不是到VR對PC要求高多花錢嘛(做個活廣告,如果你們看這文章還行,也趕上要買顯卡,可以試試AMD Radeon系列——小編看到這里汗了~)。所以這類從業公司也迷茫,都在拉山頭,跑馬圈地。為啥呢?因為中國沒有Oculus,沒有Valve,沒有微軟,沒有Google和Facebook,沒有老大,誰都可以山寨為王。大家假想騰訊可以,孰不知騰訊自己也還在研究VR咋搞。前幾個月騰訊一個部門搞了個miniStation來沖政績,糊弄老百姓,也就是手機游戲電視化,搞幾篇軟文也和VR扯上邊來試水。騰訊領導也批準,也不怕壞了江湖名聲。沒有自主產權和實力可悲啊!
(主編按:以上觀點過于犀利,本想以xx代替各品牌,但勢必大大影響讀者感受。本著不負責任的態度,未做刪節就放出了。反正作者說跟他公司無關,那附帶著也說一句跟俺無關咧~)
說到平臺,我就想說后面一個問題,所謂互聯網與VR。
2.關于把互聯網思維帶到VR
在所謂互聯網思維走到末路、可穿戴設備基本曇花一現的大環境下,很多互聯網人員轉戰VR市場,自然喜歡用互聯網思維來考慮。筆者認識一些投資界人士,在談到投資時,他們經常就問以下幾句話:2B還是2C?將來有多少用戶?有入口嗎?是平臺嗎?
拜托!互聯網剛出來的時候,你會問這些問題嗎?瀏覽器剛出來的時,你會問這個問題嗎?很多公司在VR上動輒就談布局,這是一件違背技術發展規律的事情。你可以做頭盔,可以做內容,可以做平臺,踏踏實實集中力量把自己的專長做好。但千萬別談布局,現在動輒談布局的公司,估計都會成為先烈,不過拿的是投資者的錢,得講故事啊,也沒辦法,國內就這風氣。
VR的生態系統還沒有完全建立,甚至機會都會在摸索中,別說布局了。VR被認為是下一個互聯網的入口,這個筆者同意。互聯網解決了人與人之間的互聯,筆者認為VR會解決人與世界的互聯問題。這么大的生態,一定不是幾個頭盔就能解決的。對于投資商,筆者給個建議,現在方向不太多,也還沒完全出來,看團隊,看現在技術產品方向,多投幾個,給點時間,讓他們健康成長。
瞎聊聊互聯網幾個大佬對VR的態度吧。每次新鮮事物出來,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BAT幾位大佬的動作上,這也難怪,大家都希望有出來做主的。可惜,在VR上,我個人覺得BAT會是被淘汰者。首先在技術上他們就不具備優勢,當然他們好像也不在意,等時機成熟,他們再攜“拿來主義”的模式拷貝就是,反正這些公司從來就沒有想過做創新榜樣。這事筆者也還沒想清楚,不過感覺,這次很難。騰訊是做連接器和游戲的,要不是微信,騰訊都沒法站在移動互聯的舞臺上。Facebook有Oculus能夠持續研究人與人與世界交流的方式和技術。騰訊現在比較茫然,可以投入研究,但是何去何從,決定他們的戰略,他們要的可不是生存問題,他們要的是江湖。他們可以放幾個煙霧彈,號稱VR平臺,問題是誰會用呢?為什么大家要用你的平臺呢?我的VR世界現在不依靠微信和QQ啊。目前騰訊能做的就是等,等下一步,等應用生態,只要自己時不時放出點聲音就好。騰訊從來就沒有做硬件產品的基因,也沒有眼光收購像Oculus這樣的公司。在VR生態上,他的策略就是等,等等看。
百度基本在VR上就是零。一方面還在布局賣燒餅和外賣O2O,一方面還在鼓吹它的無人駕駛;關于它的無人機,也就是水中月,鏡中花,希望以后用無人車送外賣吧。一個始終在抄襲Google的公司,一覺醒來,發現Google有安卓,自己啥移動平臺也沒有,買了幾個都被騙了錢,自己只能布局外賣搶入口,好像也不怎么成功。當年它初期的那個中文搜索的視頻廣告做的多帥啊,把Google嘲笑的很有文化,一直搞不懂百度怎么會淪落到這個口碑,要墮落真快啊。百度旗下有個愛奇藝最近老舉辦各種VR技術論壇,筆者估計這也是發發聲音,占個坑。不過VR對視頻和電影的確會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這個筆者是持肯定態度的,但絕對不是劣質360全景照相機拍個視頻,或用魚眼鏡頭做個2D轉3D,拿移動VR看看的那種。那種體驗交互估計用戶也就看一次。這個后面說。阿里不知道有什么舉動,如果投資MagicLeap算是一種布局,那好吧。
我覺得在VR未來的生態中,BAT的使命比較讓人擔心,猜測會出現另外一個巨人,或者被BAT投資而出,或者自己壯大。一開始應該是個以技術驅動成長的公司,然后可能會有以殺手級Business模式成長的公司,無論哪種,真心希望中國有持續產生技術的公司出來。從目前看,我真心希望以BAT為代表的公司投點錢,真正研發些好的VR內容,給創業的國人小伙伴們一點信心,一點參考,一些榜樣。都賺了那么多錢了,VR這個技術與生態的混合體初期,不能只靠咱幾個創業公司和老外pk呀,要領頭羊的。這不剛剛又聽說,亞馬遜招VR工程師,做VR視頻平臺了。
3.談談VR視頻和電影
竊以為VR對電影和視頻的影響是革命的,對中國是個機會,會增加國人電影技術的競爭力,或許電影或視頻是VR真正爆發的內容。VR對電影的影響從好萊塢電影人對待VR的態度可見一斑。我想說說對中國的影響,眾所周知,中國的電影制作技術和好萊塢的電影制作技術有很大的差距,現在的好萊塢已經流程化了,基本沒有中國機會可言。但是VR電影有可能會使中國的電影技術彎道超車,縮小和好萊塢電影的制作技術。
為什么呢?首先,VR電影會徹底顛覆電影的拍攝和制作,VR電影不是現在所謂360全景電影那么簡單。VR電影對電影的影響,通過和一些電影技術的教授專家討論,會是一個革命性的,這種革命性首先就表現在拍攝手法上,VR電影由于固有沉浸感的需求,會帶來深度信息,這種深度信息使得每一個觀看者的角度、感受都可能不同并且成為觀看主導者。這就為導演提出更大的挑戰,如何拍攝VR電影,導演們還在探索。

其次,VR電影由于制作的復雜和大場景要求,對于制作會提出更高要求。可以預見更多的CG會融入導演制作,虛擬拍攝棚,各種輸入模擬技術,快速實施渲染制作工具,拼接工具進一步為VR服務。一大批工具類的軟件出現,一大批符合VR拍攝和CG制作的方案公司會出現,為電影視頻制作提供方便。中國一直在尋找能夠提升電影制作水平的工具和新的電影技術的方向和能力。新興的基于VR的電影制作工具會給中國電影從業者機會并建立流程。過去互聯網孕育出的創新精神在VR電影上得到發揚。
第三,媒質。由于VR的出現,未來電影的膠片,熒幕媒質會消失,甚至明星也只是為CG服務。觀看不是通過屏幕和電影院。電影院的構造和設別也會被顛覆。個人可能成為電影的一部分,與電影產生某種互動,而不是被動的觀看。這種終極方式會徹底顛覆目前影院的模式。雖然最終形式大家都不知道,通過和電影技術工作者的交流,他們無一不對真正VR的體驗和對電影的顛覆是持肯定態度的。這也是給VR電影工作者提供很大的創造空間。從這點來看,VR的生態才剛剛起步。
4.關于VR的普及
前兩天,一些朋友說VR普及很難,很難想象在地鐵中大家戴個笨重的頭盔搖頭晃腦的不知道干啥,看一會頭都暈了。我和他們說,人家Facebook收購Oculus也沒有想到這么快就讓消費者接受。筆者希望大家不要著急,任何革命都是漸進的過程。當年IBM像卡車一樣大的電腦到如今的移動電腦不也是一步一步來的。還有,我給大家一個比較,你爸媽小時候如果有人戴個眼鏡,他們是不是覺得好奇?現在呢,眼鏡成了裝飾物。
技術是發展的,VR也要發展,無論是走向像MagicLeap傳說的近光場眼鏡還是傳說中蘋果的別大招。我們需要用寬容的態度來迎接這個新生事物。而關于內容,的確,現在VR內容很缺,大部分停留在體驗階段。安卓的生態之所以開放,蘋果的生態之所以堅固,他們的確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給開發者很多想象的空間。我估計Android系統下一個或者不久的版本應該就有VR的模塊集成。中國的山寨又有機會了,如當年手機一樣。
5.關于什么是真正的VR
說了這么多,面對剛剛起步的VR,如何辨別判斷一個真正的VR形式呢。除了我們所說幾個參數或者大家關注的眩暈感、臨場感,真正的VR究竟帶給大家什么樣的特性呢?這個就要從VR的本質談起。虛擬現實作為一種體驗,強調四種特性:
臨場感
即是所謂的沉浸感,即用戶感到作為主角存在于模擬環境中的真實程度。記住,你是主角,這個和3D電影不太一樣吧。3D電影里,你是被動的看。3D模型中,你也是被動的在適應。理想的模擬環境應該達到使用戶難辨真假的程度。舉個例子,在一個VR的世界中,你如果坐在桌子前,你想看看桌子底下是什么,你可以低頭到桌子底下再仰頭看桌子背面的東西。是不是和你在真實場景的動作一樣?這就是臨場感——這也是為什么VR內容制作是個技術活的體現之一。
多感知性
在虛擬世界中,你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在虛擬世界中,所有我們人類的感覺理想狀態下都應該有。最直接的是視覺,還有聽覺感知、觸覺感知、運動感知,甚還包括味覺、嗅覺、重力感知等。理想的虛擬現實應該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現在的多感知還是停留在初級階段,比如位置感知、距離感知,這也促進一些技術的開發如SLAM定位技術等。
交互性
VR中的交互是人與虛擬世界中物體之間可操作程度的表示,以及包括從環境得到反饋的自然程度的表示。現在我們常常在太空或者過山車等VR體驗中感受到的飛行,失重即是交互的感受。這一點和多感知性相輔相成,需要借助一些技術實現。現在交互性也在初級階段。我們看到國內做動作捕捉的公司諾亦騰,應該是國內VR有關技術融資額最高的了,解決的就是把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動作,在虛擬世界中也同樣復現的過程。老戴(諾亦騰CTO),加油吧,可不要止步融資,自主就靠你了。
自主性
又叫社會性,即作為我在虛擬世界中的價值。一方面表現在客觀上,虛擬環境中的物體依據現實世界物理定律運動的程度,也就是現實已知規律的指導虛擬世界的運行,和對未知世界的想象結合。二是,更進一步,我是誰的問題,我在這個虛擬世界是什么角色,如何與虛擬的物理世界相接,又如何回到現實世界實際運行等。再深層次,如果VR是一個多人的社交群體,物體的屬性,人的價值如何體現,如何影響實際生活的問題,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戴上假面道具的問題。
通過這幾個特性,當你戴上一個頭盔時,你完全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感受這個VR系統的質量。也是從這幾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VR才剛剛開始。這是一片蔚藍的大海,等待我們去開發。我們需要去培育這個市場,而不是利益熏心的去把這個剛剛興起的市場破壞了。
主編結語:
作為一家GPU公司的技術總監,楚總對整個VR行業的認識程度也相當深厚,尤其對于VR技術的走向,具有很強的認知能力。當然,涉及到對國內企業VR方面的探索,言語之間頗有“愛之愈深,責之愈切”的激動,并非懷有腐爛馬鈴薯的惡意。我們也希望相關企業能更以真誠的態度面對VR,面對用戶,面對社會。
文:微信公眾號/VR產業人
作者:楚含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