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的產業數字化水平,究竟該如何評判?工業領域的產業數字化程度,是最核心的評價指標。
中國,仍然是一個以工業為根基的國度。中國GDP產業結構中,工業占比在35%左右。中國工業增加值仍然保持著近30%的年化增長率。而在工業領域,制造業又占據了極大的比重。強大的制造業,是工業強國的根本。
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直接決定了社會的產業數字化水平。而智能制造的深入,也將為中國制造業添磚加瓦。在這一背景下,資本、企業與創業者們也開始關注并加注智能制造賽道。
根據智能制造研究機構e-works的統計數據,2022年,智能制造領域發生的投融資事件共計531起,其中融資事件364起,并購事件41起,成功上市和已進入上市流程的事件高達126起;行業融資交易金額達到了377.8億元。
在智能制造領域,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開始將服務制造業企業作為自己的使命。工業智能化SaaS服務商“新核云”也是其中之一。而它選擇的賽道,則是制造業中的離散制造業。
聚焦離散制造業,新核云用MES支撐智能制造
根據生產過程的不同,制造業可以分為離散制造業與流程制造業。其中,流程制造業以石化、冶金等工業為代表,生產過程連續進行。例如,在鋼鐵工業中,從鐵礦石到成品鋼,要經歷礦石開采、煉鐵、煉鋼、軋鋼等多個流程,每一個流程的產品,都是下一個流程的原材料。
而離散制造業則不同,產品往往由多個零件經過一系列不連續的工序加工、裝配而成,代表行業有汽車、飛機、電子產品制造等。以汽車行業為例,一輛汽車的獨立零部件可多達2萬個。與流程制造業相比,零散制造業的綜合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生產制造周期長,技術工藝和供應鏈也更加復雜。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離散制造業的數字化水平,一直落后于流程制造業?!毙潞嗽苿撌既颂諡I江對36氪表示。

新核云聯合創始人&CEO陶濱江
但與此同時,中國又是全世界離散制造最集中的國家。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202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31.3萬億元,其中離散制造業工業增加值17.2萬億元,占比為55%。離散制造業的數字化水平,直接關系到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數字化水平。
為此,新核云提供的解決方案,是針對離散制造行業的SaaS化MES(制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產品。新核云MES可以實時管理、監控從原材料到成品的生產執行過程,制定車間計劃,跟蹤生產進度,管理物料、圖紙等生產細節。工廠的生產計劃排程、生產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都可以在MES上完成。

新核云MES打通生產全流程
根據IDC發布的《制造業MES市場分析及廠商份額(2021)》,2021年,中國制造業MES市場份額為38.1億元,年增長率為23.3%。未來兩年,MES仍然是制造企業最優先投資的工業基礎軟件之一。此外,MES市場高度分散,各細分行業存在一定差異性,而新核云選擇集中突破的細分領域,則是汽車行業。IDC發布的報告中也能看到,新核云除SaaS MES取得最高的市場份額外,在整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兩個細分行業,同樣獲得了第一名。

2021年中國SaaS MES軟件子廠商份額
“在創業之初,我們就確定了汽車這個這個銷售線。以汽車企業為線索,我們可以順著產業鏈上游切入到零部件制造企業,我們客戶的供應商也會成為新的銷售線索?!碧諡I江說。
這也是離散制造業的特點之一,在一條產業鏈上,往往存在著所謂的“核心企業”。在汽車行業,核心企業是大眾、豐田、比亞迪這類主機廠;在電子行業,則是蘋果、華為、小米等品牌方。
一家汽車主機廠,可能需要同時在成百上千個一級供應商手中采購零部件,而這些一級供應商又存在著大量的二級供應商,二級供應商之下則是三級供應商……只要成功切入一家核心企業,企服廠商就可以通過核心企業實現對一級供應商、二級供應商以及更多行業客戶的逐步滲透,實現快速擴張。
由點到面的產品擴張路線
在服務制造業客戶的過程中,新核云也在不斷豐富自身的產品線,實現由點到面的產品線擴張。
新核云以MES產品起家,在業務成長的過程中,新核云也注意到,一些制造業企業自身數字化基礎薄弱,甚至沒有搭建ERP平臺。因此,新核云也順勢推出了自己的ERP產品,幫助制造業企業迅速搭建數字化能力。很快,MES+ERP的整合方案成為了新核云面向目標行業用戶的主力產品。

新核云MES+ERP助力生產全鏈路高效協作
事實上,基礎數據能力的缺失,一直都是智能制造行業的老大難問題。新核云的解決方案是從硬件入手,通過IoT工業網關等硬件終端采集數據,幫助制造業客戶補齊數據短板。目前,新核云的軟硬結合全棧式方案實現了設備數據采集與設備OEE統計功能,并支持巡檢管理,讓制造業客戶可以洞察生產線上的每一處細節。與此同時,軟硬結合的全棧式解決方案,也讓客戶節省了部署時間,并降低了后期維護成本。
面對制造業客戶日趨多樣化的業務需求,新核云也開始嘗試SaaS之外的服務模式。2021年,新核云推出了新一代數字化制造平臺——CORE PaaS。Core PaaS基于新核云原有的云MES、云ERP、TQM、TPM四大類應用及2萬多個微服務,提供了低代碼開發平臺,可以讓制造業企業根據業務需求快速搭建應用,降低開發成本。
目前,新核云已于2021年完成C輪融資。官方資料顯示,新核云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擁有超過400人的團隊,其中研發相關人員超過180人。如此之高的研發人員占比,則得益于新核云對于技術路線的選擇。
堅持云原生戰略,基于阿里云快速滿足客戶需求
“從創業第一天開始,我們就沒考慮過自建機房?!碧諡I江說,在他看來,自建機房無法滿足一家初創公司快速增長的業務量需求。與此同時,自建機房需要組建一支運維團隊,以及大量的運維成本投入,即便如此,服務的穩定性也無法保障。
因此,早在2014年創業之初,新核云就采購了阿里云等云計算廠商的產品。“自建機房與運維不是我們的強項,我們選擇將這部分業務交給專業的第三方,讓我們自己的團隊可以專注到業務本身?!碧諡I江表示。
而新核云的產品方案,也一直堅持云原生的形態。對于新核云而言,云原生可以更好地調用底層基礎設施,提升資源效率。而對于制造業客戶,云原生的產品形態也能降低成本,根據新核云的官方資料,新核云的云解決方案成本僅為傳統工業軟件10%-20%。
作為阿里云智能制造加速器企業,新核云與阿里云展開了深入合作。在陶濱江看來,與其他云計算廠商相比,阿里云最大的優勢在于產品線的豐富性、完整性,以及云服務本身的穩定性。而這些特性,也給新核云的業務開展帶來了更多可能性。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新核云已經使用了阿里云的40多款產品。
例如,新核云為制造業客戶提供的軟硬結合全棧式解決方案,其物聯網終端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大量數據,這也給云數據庫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此,新核云引入了阿里云的實時數據庫服務。與傳統數據庫相比,實時數據庫可以記錄特定時間點的數據,更適合收集運動系統中快速變化的海量數據,在實時性、擴展性、可用性及大量數據存儲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優勢。因此,實時數據庫特別適用于工業現場中物聯網終端采集的數據。
同時,由于新核云的產品從云MES到云ERP,橫跨了從銷售到生產到庫存管理的前到后全流程,不同環節的不同類型數據通過MaxCompute和Dataworks構筑了湖倉一體的大數據平臺,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對海量的多源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新核云生產數據實時生成看板
隨著新核云業務規模的擴大,產研團隊也擴展到近200人的規模。之前一直是由技術leader或者項目owner在固定的窗口時間處理項目的發布部署。隨著人員規模增加、系統復雜度增加、應用數量增加,出大力、流大汗的方式是難以為繼的,必須考慮系統化地賦能。
阿里云云效對于新核云來說,是一個可配置性可操作性很高的發布專用的DevOps平臺。新核云產研團隊可以把很多發布流程梳理好,寫成代碼或者做成產品,打包成容器,固化在云效的一個個模塊中。這樣“發布系統”可以自動幫新核云去執行這些流程,并且準確無誤。以前可能只有一個人去完成發布,現在可以支持多人協同,因為云效提供了用戶角色之間的管理,可以做到人員之間的配合。
通過全面的云原生容器化,一方面以彈性的伸縮能力有效的應對了很多工廠客戶白天生產,晚上休息帶來的系統負載潮汐化現象,一方面更是在面臨新的客戶部署時,更是可以把整個部署時間從10天縮短到了半天。從成本和效率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阿里云云效支持新核云產研團隊高效協同
此外,面對制造業客戶對于數據安全及本地部署的需求,新核云也在與阿里云探索更靈活的部署模式,例如,阿里云的云盒(Cloud Box)解決方案。云盒是基于阿里公共云飛天架構的本地化部署的云服務,以軟硬一體的方式,延伸部署到客戶本地的數據中心,滿足企業數據安全、數據本地處理、低時延等業務需求,并保持和公共云一致體驗和管理接口。總結來說,云盒實現了本地化部署,訪問延時更低,也可以滿足客戶對于數據本地化的需求。而與傳統的私有云、本地部署方式相比,云盒采用了與阿里公共云產品一致的技術架構、基礎能力與生態應用,可便捷地實現應用的一處構建、多處運行。

阿里云云盒:基于公共云飛天架構的本地化部署云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云盒采用了租用而非售賣的交付方式,交付、安裝、激活、運維等服務也由阿里云完成,可以大大降低終端客戶的本地化部署和運維成本。再結合阿里云計算巢的軟件自動化交付能力,可以實現軟硬件一體式交付,將原來可能需要耗時數周的軟件部署縮短為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在客戶需要軟件升級和運維服務時,計算巢提供的代運維通道,可以讓私有化部署的應用環境實現類SaaS化的托管,在滿足客戶數據本地化要求的同時,保留了SaaS的靈活性。
無論是新核云的MES解決方案,還是阿里云的云計算產品,其核心都在用云計算的方式,以更高效、靈活的方式解決客戶的實際需求,正如陶濱江所言:“智能制造,或者說‘制造業的數字化’,其本質是能夠快速迭代,快速地適應變化?!倍@也將成為新核云與阿里云未來繼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