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至19日,在杭州阿里巴巴云谷園區,阿里云智能制造加速器首批30家企業進行了第一次線下集結。在兩天的時間里,阿里云與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新企業等分別從云計算與制造業融合、數字化轉型規劃和思考、股權融資及資本市場等維度進行深入的交流和共創。

阿里云智能制造加速器首次集結合影
阿里云智能制造加速器負責人李博介紹,本期加速器招募于2022年9月8日正式啟動,致力于挖掘一批優秀的智能制造企業,開放阿里云的技術、產品、生態資源,協同投資機構、產業大企業、創服機構等,共建智能制造產業創新生態。經過一個多月的企業報名、項目篩選、企業路演、內外部導師評審等環節,最終確定首批30家創新企業入選,70%以上為A輪及以上輪次融資企業,入選企業總估值接近400億人民幣。從細分領域來看,企業主要分布在機器視覺、機器人、工業軟件、工業大數據/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等細分領域。

阿里云智能制造、能源電力與零售產品總經理許咼兢為企業代表授牌

阿里云加速器總經理余建平為企業代表授牌
本次集結,邀請阿里云、阿里研究院、釘釘、達摩院、菜鳥以及券商、投資機構、律所等內外部近20位行業專家,圍繞技術/產品、業務融合、戰略規劃、資本市場等方面展開。兩天的內容干貨滿滿,創始人除了獲得認知提升外,也充分了解阿里云及阿里內部的技術、產品及生態資源,為后續進一步的云企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云企融合,交流共創
阿里云智能副總裁、IoT事業部總經理王曉冬——帶來“工業物聯數智平臺:讓每一個企業都可以快速構建未來工廠”的主題分享。

阿里云智能副總裁、IoT事業部總經理王曉冬
王曉冬說到,物聯網的發展可以類比經濟學中的“荷塘效應”。2017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超過總人口,2020年物聯網的連接數首次超過了非物聯網連接數,2022年出現“物超人”的結構性變化,中國成為全球人口大國中首個實現移動物聯網連接規模超過移動電話用戶規模,即“物聯”超“人聯”的國家。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到,物聯網的連接數從量變到質變在不斷縮短,未來三年、兩年甚至接下來一年會發生什么,可能誰都不知道,但是整個物聯網的裂變和發展,正處于“荷塘效應”中。
王曉冬分享中說到,“我們的判斷,物聯網會呈爆發式增長,未來對每個企業而言,需要IoT的智能底座,這是我們的核心觀點。當物聯網無處不在的時候,絕大部分企業更關注應用層,而阿里云要做的是以行業價值為牽引,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底座,激發應用創新,我們把臟活、苦活、累活等工作留給我們自己,把簡單的留給客戶?!?/p>
王曉冬表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需要IT與OT更好的融合,未來工廠是通過數據來驅動的現代化的工廠?;诖?,阿里云推出了工業物聯數智平臺,包括架構層、系統層、生態層。在架構層,阿里云推出創新自研的通用性AIIM(Architecture of Integrated l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T/OT融合智能制造架構)架構,兼容業內主流OT工控協議和IT異構數據源,以高性能時序數據庫、實時計算引擎、算法引擎等,實現從數據采集、處理到應用的完整閉環。在系統層,提供標準化的基礎產品和工具包,方便快速系統集成與交付運維。在生態層,IoT的工業組態作為工業低代碼應用工具平臺,利用插件技術可以讓設備廠商、集成商等生態伙伴一起,快速構建低成本生產工業數字化應用,而阿里云智能智造加速器的成員企業則可以積極參與到生態層的建設當中。
“阿里云希望通過這樣生態合作伙伴的計劃,不單有商業上面的合作,也能夠給大家精神找到一個比較好的歸宿,我們每年聚一下,挺讓人向往,也挺有成就感?!蓖鯐远f。
阿里云智能制造、能源電力與零售產品總經理許咼兢——帶來“產業智能技術助力工業數智化升級”的主題分享,全面介紹阿里云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產品方案及實踐

智能制造、能源電力與零售產品總經理許咼兢
許咼兢首先分享了在工業領域的幾個發展趨勢。一是無人化或少人化,勞動力數量下降、年輕人進工廠意愿降低、工人流動性高等因素疊加,導致工廠用工難、用工貴,工廠無人化或者少人化是大趨勢,而自動化的設備和AI能力將是有效補充;二是雙碳背景下,能耗控制和降碳排的需求旺盛,在發電側、電網測、用電測等都存在。新能源發電促進產生了新型儲能和發電產品,用電端形成可調負荷從而被電網調度等,這些都是大型能源央國企和傳統能源企業積極嘗試的轉型方向,也是阿里云及市場創新企業的機會所在;三是C2M的柔性制造,生產不再是孤立的生產,而是與銷售打通,包括產品銷售、客戶反饋、產品設計與迭代、原料采購、柔性庫存、柔性制造、營銷策略等整個產業鏈的打通。
阿里云過去幾年,在鋼鐵、水泥、汽車、新能源、電力等領域推出AICS、知識圖譜、數據中臺、數字孿生等不少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并做出很多標桿性案例,而關鍵在于如何把數據作為生產資料,用算法去解決原來人解決不了的事情,或者人很難解決的問題。阿里云從過去的關注項目交付到現在圍繞著智能制造領域關鍵性的問題,包括如何把AI和工藝控制融合,如何去圍繞著物理世界做數字孿生,如何把知識沉淀下來,來形成一個AI的平臺,如何去做快速排產排程的優化決策,如何圍繞分布式發電、儲能、用電等做可控負荷和電力交易等等。
許咼兢表示,本次參與集結的阿里云智能智造加速器成員企業的創始人,很多是在行業里面干過十年甚至二十年,智能制造確實是需要長時間積累,許多創新企業聚焦在“1米寬、100米深”的領域,思考如何把“1米寬、100米深”的事情做大規模,做到可復制性,把行業生態做起來,未來將能夠給客戶帶來更大價值。
“如果阿里云不深入到產業里面去看看到底怎么去做的,我們有可能服務不了我們的伙伴,也服務不了我們的客戶。最近幾年我們一直投入精力在做能源、制造行業,就是希望能夠找到數字化的破局點,我們在“100米深”上面可能做不到牽引行業的需求,但可能在“1米寬”上面做到“2米寬、3米寬,甚至10米寬”,然后與大家一塊兒來做數字化。垂直領域里面一旦找到了破局的技術點,未來如何變成一些平臺化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客戶的數字化水平,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實現智能化。通過這次分享,讓大家知道我們有什么樣的能力,然后把我們整體的方案提供給我們的共同客戶。”許咼兢說到。
資源集市,匯聚阿里云、產業大企業等多方資源,打造與創新企業融合交流場
本次阿里云智能制造加速器集結,邀請阿里云IoT事業部、智能制造產研部、解決方案生態部、釘釘制造行業戰略客戶部、達摩院工業視覺產品團隊、彈性計算產品生態團隊、菜鳥物流科技團隊等內部相關方以及富士康科技集團智能制造平臺等20多位內外部專家來到現場。

資源集市:內外部相關業務方分享
阿里云解決方案生態部總監孫峣(上圖第一排左一)帶來阿里云解決方案生態發展的思考的分享;釘釘制造業戰略客戶總經理高鐸(上圖第一排中)帶來釘釘制造行業解決方案及應用實踐的分享;達摩院工業視覺高級產品專家陳列(上圖第一排右一)帶來機器視覺行業發展趨勢及達摩院最佳實踐的分享;阿里云彈性計算生態負責人何川(上圖第二排左一)帶來彈性計算技術平臺合作與交流的分享;菜鳥物流科技解決方案負責人張強(上圖第二排中)帶來菜鳥物流科技的核心能力及行業實踐的分享。
富士康科技集團智能制造平臺羅奇協理(上圖第二排右一),帶來富士康智能制造數字化最佳實踐及創新生態需求的分享,并發布富士康科技集團在AI工業質檢、AI 3D視覺、智能倉儲、工業數字孿生、群機管理、柔性力控/手眼協調機器人、機器人云管理平臺等領域的創新場景需求清單。羅奇表示,未來富士康科技集團將進一步加強與阿里云在制造領域的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共同打造中央智造平臺、聯合加速器運營等形式。

資源集市:自由交流討論
內外部嘉賓分享后,與會嘉賓圍繞技術/產品集成、解決方案生態及項目交付、大企業合作等方面熱烈探討,現場促成不少產業鏈上下游的商機合作。
戰略規劃: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路徑的思考
阿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執委,安筱鵬——帶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路徑的思考”的分享

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安筱鵬
安筱鵬指出,對于云計算來說,終極目標可能是一個“插座”,它將類似于內燃機、電力、能源一樣,成為通用目的技術,云計算會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當談到智能,“智能”代表什么?一個企業、一條產線、一臺設備設備是不是很智能,最重要的標志是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這樣的主體如何對這樣的變化做出實時的、科學的、精準的反應的能力。
安筱鵬說:“今天要理解數字化轉型,核心關鍵詞是外部需求的變化,或者說不確定性,化解不確定性的三部曲即認知、預測、行動。相比占卜、宗教、科學等,今天我們構造了一套新的對這個世界認識和改造的一個方法論,這個方法論是數據+算法。就是在數據加算法定義的世界中,你可以認為是數字空間或者數字孿生,以數據的自動流動化解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構筑新型能力和競爭優勢。這就是我講的需求的不確定性,需要數字的自動流動,需要一個數字空間,這是它的一個本質。”
安筱鵬談到,企業做數字化轉型不是因為收益可以預期,而是因為不轉型的風險和成本難以忍受。今天的消費者需要的是一種個性化、實時化、場景化、內容化、互動化的消費和服務的體驗,消費者主權的崛起,他們有了更多的表達權、話語權、參與權、選擇權。企業適應消費者需求多樣性和競爭環境的快速變化,供給如何響應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企業不進行數字化轉型,將面臨三個比較確定性的損失:一是不知道客戶是誰、客戶在哪、客戶喜歡什么、客戶體驗如何,也不知道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采購多少等;二是市場營銷不知道對誰講、在哪兒講、講什么,效果如何?投入產出不清晰;三是前端銷售和企業中臺、財務、生產失衡,部門和部門之間由于信息流沒有打通,橫向協同會失衡,高管與基層員工會失衡,企業的生產、財務、庫存、新品的開發,總是趕不上競對,總是趕不上消費者的需求,帶來的結果是企業增長的緩慢。
安筱鵬說:“今天數字化轉型的一個核心問題,在于需要更大范圍、端到端的集成優化才能帶來價值,但是今天所有的供應商都是碎片化的東西,全球所有解決方案提供商,都是提供碎片化的東西,今天所有ICT企業們共同的任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基本判斷是企業全局優化的需求和碎片化供給之間的矛盾,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就在那里放著,而我們技術解決方案供給能力不足。當面向端到端的,面對一個需要實時響應的場景的時候,你會發現今天在供給端的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遠遠滿足不了這樣的需要?!?/p>
安筱鵬也分享了對技術架構體系變化的看法,他表示未來的技術正在向軟硬解耦、能力復用的方向去演變。當談到某個創新企業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領域是否優秀時,需要判斷這家公司是一個項目公司、產品公司還是平臺公司,從項目到產品到平臺,技術架構不斷的向軟硬件解耦方向演進,讓硬件越來越規?;裱氖且幠=洕?,讓軟件去面對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豐富它的個性化,遵循的是范圍經濟。
最后,安筱鵬說到:“今天對于智能制造來說,面對客戶的需求的復雜性、產品的復雜性、供應鏈的復雜性,傳統的IT架構越來越難以適應這樣的復雜性,必須構建一個基于云、基于中臺、基于SaaS、基于新一代移動通信構建的基礎設施。云端智造不再是遙遠的事情,基于“云-邊-端”一體化,重新構造一個數字化解決方案,過去是系統的安裝,到后來SaaS的租用,到今天的低代碼,這也是一個趨勢和潮流?!?/p>
股權融資與資本市場
中信建投證券投行委成長企業部華東負責人、保薦代表人劉劭謙——帶來“企業IPO市場選擇與上市規劃”的分享

中信建投證券投行委成長企業部華東負責人劉劭謙
本期阿里云智能智造加速器匯聚了30家高成長企業,70%以上處于A輪及后續輪次,不少處于B輪、C輪階段。一方面,企業需要提前進行上市規劃,合理安排上市節奏;另一方面,面對中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如何更優選擇上市交易所等,都是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基于此,本次集結邀請了中信建投證券投行委成長企業部華東負責人劉邵謙,分別從各上市板塊情況介紹、不同板塊上市條件比較、上市審核流程及重點關注問題、中信建投證券IPO業務優勢等幾個維度帶來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在場企業管理層了解到資本市場的全貌,更加清晰公司的定位和未來的上市路徑。
靖亞資本創始合伙人何沛——帶來“智能制造與企業融資”的分享

靖亞資本創始合伙人何沛
何沛談到,制造業之前經歷了從可更換的標準配件,到大規模的生產,再到自動化,其本質都是在解決生產效率的問題。但是到了現在,問題發生了變化,盡管生產效率很高,但是企業需要回答新的問題:生產出來的東西是否賣得掉?自己是否能掙到足夠的利潤?需求和商業環境都在快速變化,如何應對?這需要制造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雖然過去出現了CRM、ERP、MES等各類別的信息化管理軟件系統,但信息的流動是單向的瀑布流,無法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和客戶多樣性的需求。隨著云計算時代的到來,企業把管理軟件與云產生關聯,數據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共享的,信息流動不再是單向的,而是多維的,企業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根據自己內部生產過程參數的變化,根據供應鏈的變化,實時的或者接近于實時的去做出及時的響應。
“所有制造的原則大體可以總結為管理流動和差異?!焙闻嬲f。
除了分享對于智能制造的認知外,何沛也介紹了VC看項目的邏輯。第一,看人,人是最重要的,尤其對于早期項目來講,VC喜歡具有創業決心和利他心、具有行業前瞻、盡責且有開放性的創始人;第二,看產品,是否是剛需,是否代表著未來,是否有擴展性,是否有做大可能,產品的創新性、成長性、競爭優勢等也很重要;第三,看市場,企業要有傾向性的選擇具有特定特質的客戶,選擇市場空間足夠大的賽道,同時要考慮到PMF(產品市場驗證)是否已完成,能否大規模推向市場;第四,看商業模式,是技術服務或者運營服務,還是項目制,還是產品售賣,或者是SaaS服務等;第五看經營效率等。
北京植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丁春峰——帶來“股權激勵設計實操要點解析”的分享

植德律所合伙人丁春峰
創新企業如何從招攬人才、留住人才、長遠發展、企業上市等多維度設計自己的股權結構?本次集結邀請到北京植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丁春峰,為在場企業創始人講解股權激勵的實操課程,從具體的典型案例入手,生動闡述實際控制人界定、股權激勵模式選擇、持股比例設計、架構設計、股權代持等內容。企業創始人就具體公司股權設計中遇到的問題,與丁律師及在場嘉賓展開熱烈討論。
本次集結安排緊湊,內容詳實,交流充分,成果豐富。阿里云智能制造加速器將以此為新的起點,充分發揮阿里云在智能制造產品研發能力、IoT工業物聯數智平臺能力、達摩院AI能力、釘釘協同能力、彈性計算平臺能力以及富士康科技集團等產業大企業的優勢,以本次集結為契機,與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新企業共建行業生態,共創“智造”未來!
歡迎更多智能制造企業加入到阿里云智能制造加速器的大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