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為我國新發展階段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謀劃和開展經濟和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理論的偉大躍升和實踐的重大跨越
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表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20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和“主題”,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稟賦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也是黨把握發展規律的重大理論創新。發展的具體內涵更加豐富和充實,發展目的充分體現了人民為本,與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一體成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邏輯主線,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調整發展理念和策略,經濟發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長,也實現了質的穩步提升,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本質上是發展質量和效率不高。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階段,必須解決好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持續增長,從而實現全面小康到現代化強國的跨越。
深刻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和主題
高質量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我黨領導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是經濟發展的微觀個體,不僅是消費主體,更是生產和創新的主體。我們必須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廣泛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通過14億多人的共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發展理念是否正確,從根本上決定了發展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回答了經濟發展領域的中國之問、人民之問、世界之問,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發展。我國面對的發展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在發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將安全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全面加強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支撐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我們要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找準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對標重大任務,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全面支撐高質量發展。
一要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作為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圍繞“戰略性產品補短板、戰略必爭領域建優勢”進行系統布局,加快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和韌性。依托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高質量的資源要素,穩定產業鏈創新鏈布局,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更為暢通。
二是支撐與引領供給側改革。發揮科技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作用,實現“有中更優”、“無中生有”,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源頭供給。構建現代產業技術體系,不斷改造生產函數,助推產業升級。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并重,加強基礎研究,催生更多顛覆性技術,不斷創造新的生產函數,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三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和關鍵力量。要加強對企業創新的全方位支持,推動惠企政策扎實落地,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前瞻布局基礎前沿研究,提升企業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的技術創新決策能力、面向重大需求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創技術策源能力、面向全球競爭的高端創新要素集聚能力、面向協同高效產業生態的融通創新能力。
四是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必須進一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充分發揮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作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著力破解科技組織協調與資源配置兩大難題,實現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科技強國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