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概念驗證
什么是概念驗證(項目、研究、資金、平臺)?概念驗證這一提法源自歐美高校或公共部門的概念驗證平臺或資助計劃,旨在為早期成果配置資金、開展技術與商業化驗證,降低風險、驗證可行性,并吸引進一步的投資,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阻礙。
中關村這么定義:所謂實驗室概念驗證項目,是指在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內,依托國家各類重點研發專項、已經取得基礎研究等成果的項目,為減少轉化風險和不確定性,這些前沿技術項目需進一步開展技術可行性、商業可行性論證等工作。
概念驗證是技術轉移機構核心職能之一。科技部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技術轉移機構應具備政策法規運用、前沿技術判斷、知識產權管理、科技成果評價、市場調研分析、法律協議談判等基本能力,逐步形成概念驗證、科技金融、企業管理、中試熟化等服務能力。”。可見,概念驗證能力是技術轉移機構具備了“基本能力”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攻關的服務能力之一。
02? 各大城市紛紛布局概念驗證平臺
北京專項支持開展概念驗證,最高補助1500萬元!2022年6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印發《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支持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文件前兩項支持內容即圍繞概念驗證展開。一是支持圍繞高精尖產業領域建設第三方概念驗證平臺,為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及企業等提供概念驗證服務。二是支持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與企業等創新主體聯合開展產學研醫協同合作,圍繞核心技術和高價值科技成果,實施技術開發、產品驗證、市場應用研究等概念驗證活動。
上海專項支持概念驗證平臺建設!每家每年最高200萬元!2021年6月發布的《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21-2023年)》就指出,要支持專業化機構開展科技評價、概念驗證等服務,試點建立科技成果概念驗證引導資金,鼓勵投資機構、技術轉移機構等投資早期科技成果。2021年8月,上海市科委發布《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申報指南》,圍繞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培育、企業開放式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概念驗證平臺試點3個方向進行專項支持。2022年7月,上海市科委發布《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申報指南》,進一步優化政策導向,圍繞“科研機構概念驗證中心培育”提出更為清晰的建設目標與建設內容。
深圳擬出臺概念驗證中心資助政策,認定資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評估資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政策2022年8月,《深圳市概念驗證中心和中小試基地資助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該文件指出,概念驗證中心是依托具備基礎研究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企業,聚集成果、人才、資本和市場等轉化要素,營造概念驗證生態系統,加速挖掘和釋放基礎研究成果價值的新型載體。為進一步加速基礎研究成果“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轉化,彌補基礎研究成果和產業技術產品之間的“斷裂帶”,解決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面臨的風險高、周期長、難度大、熟化慢、成本高等痛點問題,暢通科技成果從基礎研究成果向概念產品驗證試制和中試成熟產品放大生產的價值實現,夯實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成果轉化”環節,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企業設立的概念驗證中心或中小試基地進行資助支持。資助方式分為認定資助與評估資助兩種,分別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廣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提出支持概念驗證中心建設。2022年4月,《廣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出臺,該文件指出,探索運營新機制。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探索概念驗證中心建設模式,根據自身條件成立概念驗證中心,對科技成果開展技術可行性、商業可行性研究,減少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
杭州將打造全國首個成果概念驗證之都!近日,杭州市科技局牽頭起草了《杭州市構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實施方案(2022—2026年)》《構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并公開征求社會意見。文件指出:杭州將打造全國首個成果概念驗證之都。構建科技成果評估、轉化、投融資、商業化開發等國內最優的概念驗證服務體系,匯聚3000名以上專業技術轉移人才。
據筆者了解,除了上述知名一線城市之外,在成都、蘇州、日照、武漢、石家莊、西安等地(尚未完全統計),也在圍繞概念驗證平臺建設、概念驗證項目支持、概念驗證資金設立等方面展開布局。
03? 資本開始入局
以高瓴資本為例。九月份,高瓴宣布正式推出“Aseed+”種子計劃,單獨設立種子投資序列,聚焦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碳中和等重點領域,計劃用3年時間投資100家左右的種子期企業。據悉,高瓴將組建專業化團隊,為初創企業提供針對性支持。其中,在創新平臺方面。高瓴將聯合合作伙伴在北京、上海、蘇州、粵港澳大灣區及海外設立包含中試平臺、實驗空間設備、創新中心等,構建種子概念驗證平臺。
“今天的早期投資,已經完成從發現價值階段到‘發現+創造價值’階段的轉變。投資機構需要真正走到技術和產業的創新一線,與優秀的創業者一起繁榮創新生態、釋放創新的價值。我們發起‘Aseed+’高瓴種子計劃的初衷,就是希望與眾多合作伙伴一起,以‘共創’的方式,努力為早期創業者提供專業、系統的服務,幫助更多‘種子’綻放更大可能。” 高瓴創始人張磊表示。
04? 為什么要“概念驗證”
概念驗證最早是美國、歐盟、以色列等地區在實踐,近些年法國、德國以及我國的高校院所、相關區域也在根據實際情況作一些探索。
降低風險、提高潛力,發明評估與概念驗證不可缺少。早期科技成果對于潛在投資者來說,本質上是風險較大的。因此,一些高校正在啟動發明評估(專利申請前評估)與概念驗證計劃,使這些早期科技成果更加“成熟”,降低潛在投資者的風險、并提高其商業化潛力與可行性。 具體的做法包括:(1)披露后,評估其潛力;(2)高校與投資界、產業界廣泛聯系;(3)高校自我投資設立專款或籌集社會資助資金,支持概念驗證計劃,使發明更接近市場。當前,不少高校正在積極探索發揮早期資本方面的引領作用。例如概念驗證資金和其他成果轉化資金(基金)的創建。并且隨著早期風險資本、孵化器和校園加速器的出現,高校已逐漸有可能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概念驗證最關鍵是資金,概念驗證資金是一種缺口資金,也稱為轉化資金、種子前資金。筆者認為,概念驗證要完成兩項任務:(1)用這筆錢,開展評價!科技成果的商業化潛力、商業化可行性;(2)用這筆錢,定向研發!進一步的研發和打造原型、樣機,將科技成果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道路上推動最關鍵的一小步(聚焦商業化與社會應用)。(概念驗證的一小步,成果轉化的一大步)
有個詞叫Funding Gap(資金缺口),國際上技術轉移圈子認為技術商業化過程中有多個Funding Gap,限制了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以及降低了早期成果吸引外部投資的可能性。私人資本往往聚焦在產業化階段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已經很清晰的項目,公共財政往往聚焦在基礎研究和較早期的應用研究,而在兩者之間的階段即概念驗證階段,存在資金缺口,這就導致大量高校院所產生的突破性創新成果,并沒有轉化為新的生產力(應用、產品、服務、實踐)。

不進行概念驗證行不行?答案是:如果不進行概念驗證,就馬上投入大量的資金去產業化,其風險巨大的、代價是昂貴的。這也是很多歷史經驗所證明的。概念驗證,是一種必要的手段,通過商業化評價和適當進一步研發去消除風險的手段。
鑒于概念驗證階段存在資金缺口,導致大量高校院所產生的突破性創新成果,并沒有轉化為新的生產力(應用、產品、服務、實踐)。近一二十年,一些國家、地區開始制定新的公共財政支持計劃,支持概念驗證研究。
05? “概念驗證”績效很難評價
正如很難全面評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績效,“概念驗證”的績效評價也是個難題。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目前來說量化指標往往是局限于技術轉移項目數量、金額、高價值專利轉化情況等等。這些指標過于簡單,筆者以前也有文章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從兩國科學基金委新增成果轉化職能,談公辦大學發展指標)。近日相關部委司局下達通知,就新形勢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建設工作提出新要求 《通知》指出,新形勢下,2018年制定的《指導標準》已不適用,將針對當前問題進行適當修訂。《通知》強調,請各建設單位以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加大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深入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模式創新探索。可見,如何評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績效,是個需要進一步深思的問題。
同理,“概念驗證”的評價也并不那么容易。
首先,技術商業化的周期非常長,概念驗證還是比較早期的一個環節。
其次,提供“最為關鍵的概念驗證資金”,也只是整個科技成果的產出、轉化過程中的一組成環節。
第三,科技成果完成轉化團隊在處理手上復雜的知識、成果、項目合作與推進情況中,也面臨著各種選擇,也會導致其手上獲概念驗證資金支持的項目的不同走向。
第四,數據很難獲取。
第五,“講好這個故事”的動機,會使得評價出現偏差。
06? “概念驗證”管用嗎?以歐盟ERC概念驗證資助計劃為樣本
歐盟ERC成立于2007年,旨在提高歐洲科學的質量,是歐盟前沿研究的主要資助機構。ERC于2011年設立了概念證明資助計劃,以驗證以往由ERC資助的研究項目成果的創新潛力。ERC的概念驗證資金主要用于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或社會價值主張的早期階段的活動,例如原型建造和測試、專利申請、市場評估、商業規劃和鏈接到后期的資金。
關于ERC概念驗證資助計劃的評價,《中國人才》2020年第10期《歐盟對科研人員項目資助的新動向》(作者科技部人才中心張志剛)文中引用了一組數據,“2018年3月21日,歐盟研究理事會發布由獨立專家完成的針對PoC機制的實證評估報告《概念驗證基金實證評估報告》。評估結果表明:PoC 基金不僅在理論上可行,而且在實踐中取得了成效,有利于基礎研究成果的市場轉化。”、“在專利申請和授權方面,超過42%的概念驗證基金項目至少申請過一項專利,而其他項目只有17%;在衍生新公司方面,有20%的概念驗證基金項目憑借其成果創建了新的公司,而其他項目則只有6.4%;在吸引資金方面,PoC項目中有17.3%憑借研究成果簽署有技術許可協議,而其他項目則僅有9.3%。”
“概念驗證”管用嗎?近期,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之一)的費德里科·穆納里和勞拉·托斯基的論文(2021年發表)進一步給出了答案。費德里科·穆納里和勞拉·托斯基使用來自歐盟ERC的概念證明項目數據,評估了概念驗證公共資金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社會應用、產生價值)的影響。調查對象涉及4,338個項目(2007-2013年期間授予的項目),對應于4,378個ERC項目,因為它們代表了自ERC概念驗證資助計劃成立以來所有潛在的申請者。通過電子郵件進行了三輪不同的召回,以征求對調查的答復。在這樣的召回之后,他們收到了2,069份回復(相當于47.7%的回復率)。然而,由于一些PI沒有同意使用數據,而且有些答復不完整,最后抽樣只包括1,821個答復(答復率為42%)。

費德里科·穆納里和勞拉·托斯基采用一種工具變量方法,將獲得ERC 概念驗證資助項目的評估結果與一組申請概念驗證項目但沒有得到資助的項目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概念驗證計劃有效地促進了科學發現的價值化,從而支持了概念驗證這一資助機制的重要性。
研究還發現,根據科技成果商業化的生命周期模型,在研究人員學術生涯的早期階段,概念驗證資金的影響更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