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月9日),華大智造(688114.SH)正式在科創板上市交易。早盤高開低走甚至一度跌破發行價,截至上午收盤上漲13.55%,總市值超過400億元。
華大智造是一家基因測序設備公司,實控人正是被稱為“基因教父”的汪建,持股47.07%。這是繼華大基因(300676.SZ)之后,年近古稀之年的汪建在A股拿下的第二個IPO。
身為“華大系”掌門人,汪建以“能說、敢說”出名。他說過不少具有爭議的話,曾引起軒然大波的如:“員工必須活到100歲,員工腫瘤發現不得晚于醫院診斷”“不允許員工死于心腦血管病”……
他希望自己活到120歲。他毫不掩飾對永生永存的追求,早已存儲了自己的細胞只等克隆技術成熟時再造一個“汪建”。
有人說,汪建把一個高科技公司硬是做得像“傳銷公司”,也有媒體批評汪健的言論只是為公司做廣告,經不起嚴密推敲。
五年前,華大基因上市,市值一度突破1000億元,如今已不足250億元。如今華大智造登陸資本市場,未來的走勢又會如何呢?
-1-
華大智造背后的掌舵人是“基因狂人”汪建,1954年出生于湖南懷化。
他從小對醫學感興趣。1976年考入湖南醫科大學醫療系,后進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中西醫結合碩士。畢業后,他回到湖南醫科大學擔任藥理助理研究員。
1988年,汪建以公派身份赴美留學,攻讀博士學位。之后,他進入華盛頓大學擔任高級研究員,進行細胞分化與增殖相關性研究。
在這期間,他偶然得知華盛頓大學對面有一個神秘研究所,正在進行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彼時,基因還被視為“生命天書”,其神秘令無數科學家心向往之。
1999年,在北京順義空港開發區一棟舊廠房里,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成立。在這里,華大基因完成占人類基因組計劃1%工作——人類3號染色體部分遺傳密碼破譯。
2003年“非典”肆虐,汪建在拿到SARS病原體36小時內,迅速破譯四株該病毒基因組序列,并發布首個診斷試劑。
在體制內最風光的時候,汪建曾擔任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2007年,他辭職南下深圳,帶著90多名員工在鹽田一家舊鞋廠落腳,創立華大基因。
起初,華大基因通過采購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獲得大量基因檢測業務。因為數據產出能力不錯,價格低廉,被稱為“基因界的富士康”。
轉折點發生在2010年。華大基因耗資6億元國開行貸款,從Illumina手中購買128臺新一代測序儀。這筆在當時堪稱基因測序儀買賣中全球最大訂單,使華大基因成為全球最大的測序工廠。
自那之后,華大基因就號稱測序數據產出能力占全球一半以上。只是,買來的高科技終究還是被別人“卡脖子”。
后來Illumina開始拖延儀器的維修保養,抬高試劑售價,甚至停售新型測序儀。汪建想過與之合資,依然遭到拒絕。汪建也體會到“要變成一個全球化、國際化的企業,靠買武器,只有死路一條”。
于是又一場豪賭開始了。既然買測序儀行不通,那就買測序公司。
2013年,華大基因收購美國基因測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進軍測序儀器研發。擅長找傳播點的華大對外放風稱此舉是“中國人從美國拿走了基因測序行業的‘可口可樂配方’”。
這也是華大智造的邏輯起點。2016年,華大智造獨立,靠著開發出經濟可靠的桌面型測序儀獲得成功。
-2-
身為華大集團掌門人,汪建以“能說、敢說”出名,天然帶著一股“匪氣”。他除了言論狂妄,做事也是特立獨行。
華大基因上市那天,他為自己做了塊墓碑,上面寫著:汪建(1954—2074)。他其實毫不掩飾對永生永存的追求,早已存儲了自己的細胞,只等克隆技術成熟時再造一個“汪建”。
有人評價,汪建把一個高科技公司硬是做得像“傳銷公司”,很多言論只是為了廣告效應,經不起推敲。
由他執掌的“華大系”,一路走來自然也不缺少故事。
“精準護膚,從基因檢測開始”“一滴血,一份唾液,查出你的前世今生”……隨著廣告的鋪天蓋地,曾經“高大上”而又神秘的基因檢測如今越發“接地氣”。
“華大系”業務基本覆蓋了整個基因測序產業。有提供基因檢測服務的華大基因,也有搞測序儀器制造的華大智造,也有賣益生菌的華大營養……?
汪建認為,無論生老病死,基因幾乎影響人的一生。而以基因為基礎的醫療、保健、食品等產業將成為新的增長點。華大基因要做這樣的生意。
基因測序技術是指獲得目標DNA片段堿基排列順序的技術。基因測序行業可分為上、中、下游三個環節,上游為基因測序儀與試劑耗材,中游為基因檢測服務。下游為終端用戶。
作為國產基因測序行業中的頭部玩家,華大智造在IPO之前就獲得大量投資機構追捧。
2019年5月,華大智造進行首輪融資,規模超2億美元。2020年1-6月半年內,又完成多輪密集增資,投后估值躍升至220億元。
當然,估值暴漲得益于華大智造日益向好的業績。只是,華大智造的營收構成中,繞不開與“華大系”的關聯交易。
招股材料顯示,“華大系”公司連續三年穩居華大智造第一大供應商。2019年,華大基因貢獻營收的“半壁江山”。即使到了2021年,這一比例仍然超過31%。
另外,華大智造最近三年營收年均復合增長率為89.73%,主要得益于疫情爆發。
比如,疫情之前公司主要靠基因測序儀增長拉動營收。疫情爆發后,全球對實驗室自動化產品需求驟然倍增,營收從2019年的0.6億元飆升到2020年的20.6億元,2021年又到了21.93億元。
說它因“疫”而興,并不為過。
2022年上半年,由于新冠檢測價格不斷下滑,華大智造營收23.6億元,同比增長20.52%;凈利潤3.44億元,同比下降19.1%。這也讓市場頗為擔憂其未來業績壓力。
-3-
本來,基因的生意也并沒有外界看到的那么好做。華大基因自上市以來的各種爭議就從未消退。
從“員工必須活到100歲”到“王德明實名舉報事件”,再到2020年被爆“基因編輯58個嬰兒”。這些輿論風波一次次讓華大基因站到風口浪尖。
近幾年來,華大基因業績一直處于波動狀態,2018年、2019年、2021年凈利均出現下滑,今年上半年成為核酸檢測龍頭中為數不多業績不增反降的企業。
華大基因市值也較剛上市的千億市值大幅縮水。當前市值僅剩不到250億元。
近年來,華大基因CEO尹燁與自己的老師兼老板汪建一樣,開始憑借各種出圈言論打造“科普網紅”的人設,并順勢讓華大集團的益生菌產品一炮而紅。
未曾料到,尹燁又遭到學術打假斗士饒毅的炮轟和質疑。華大基因又陷入益生菌是“假藥”的風波。
如今基因測序設備龍頭的華大智造又叩響了資本市場的大門,立下“國產測序儀第一股”的公司標簽。
雖然華大智造已經走在了基因測序儀器國產替代的道路上,但是面對國外高強度的壟斷態勢,仍面臨不小的壓力。
“要么出局,要么出眾”。2015年10月,前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華大基因CEO王俊離職創業,成立基因大數據公司碳云智能。
王俊出走,僅是華大離職創業者的其中之一。
過去數年來,不少華大的管理層、銷售骨干、實驗室骨干相繼出走。由于華大離職創業的人為數眾多,這個群體被外界冠名以“華小”及“華創”。
有數據顯示,創業團隊出自“華大系”,并仍然在基因測序領域創業的公司超過30家。它們的創業方向,涵蓋了科研測序、無創產前檢測、個人基因組、腫瘤基因組、微生物基因組、基因大數據、設備器械等基因組學應用的所有細分領域。
對于公司的行業地位,汪建曾豪言說,“我們從來不是之一,老大就是老大,華大就是老大。”
隨著一批“華小”與“華創”正在崛起,有的已經羽翼日漸豐滿,成為華大集團在各個領域與其抗衡的實力選手。不知道,汪建和華大能否持續樂觀。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