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伴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專精特新”的概念逐漸被大眾熟知并成為年度熱點之一?!皩>匦隆笔菍I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的簡稱,這個概念由來已久。201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關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國家級專項規劃,也是國家政策層面第一次明確提及“專精特新”,第一次明確將“堅持專精特新發展方向”作為國家引導中小企業成長發展的基本原則。
國際上,與“專精特新”概念異曲同工的是“隱形冠軍”,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在其著作《隱形冠軍——未來全球化的先鋒》中指出,支撐德國制造的中堅力量是大量的“隱形冠軍”企業,這些企業規模不大,在各自所在的細分市場內數十年磨一劍,默默耕耘直至成為全球行業領袖,雖然它們的技術創新水平遙遙領先于同行,但由于其所從事的行業并不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加上它們專注的戰略和低調的風格,通常隱身于大眾的視野之外。赫爾曼·西蒙認為,專注、創新和國際化是“隱形冠軍”企業的三大重要特征。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截至2021年,我國企業數量已達到4842萬戶,其中99%以上是中小企業,促進中小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關乎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三個層次的遴選標準和培育路徑。
工業和信息化部自2019年啟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遴選工作,截至目前,已有三批累計4762家企業獲得認定?!靶【奕恕逼髽I是我國廣大優秀中小企業的排頭兵,本文擬以第三方公開數據為主要依據,對這4762家企業的內部發展情況及外部營商環境進行統計分析,勾勒“小巨人”企業的基本輪廓和顯著特征,探索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外在使能要素。
一、專精特新的基本內涵
我國《“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對專精特新發展模式做了詳細的說明。專業化是指提高生產工藝、產品服務、市場專業化水平,成為產業鏈中某個環節的強者;精細化是指建立精細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開展精細管理,生產精良產品,提供精致服務;特色化是指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新穎化是指通過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功能創新,實現產品和服務創新。
上述專精特新四要素呈現如圖1所示的內在邏輯。創新性、精細化和專業化是企業需要修煉的基本內功,其中,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驅動力,精細化管理、專注與深耕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模式,特色鮮明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外顯要素,體現在市場特色、產品特色、服務特色等方面。中小企業規模小、底子薄,如何平衡技術與市場、顯性與隱性、專注與多元的關系,對于找準發展路徑、合理分配精力與資源、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圖1 專精特新四要素間的內在邏輯
(一)技術與市場
長久以來,我國很多企業在世界工廠中的優勢在于低價值的簡單“組裝”,而非高價值的“關鍵基礎”研發,近十年來,我國密集出臺支持專精特新的相關政策,旨在從根本上扭轉企業以低價格取勝的短視發展思路,引導企業打磨核心競爭力,行穩致遠邁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創新是企業贏得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路徑,企業的創新行為包括自主創新、與生態伙伴的合作創新以及基于人才及技術引進的引進創新。企業通過創新積累技術優勢,并通過知識產權的合理布局、成果轉移轉化等路徑,將技術優勢轉化成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市場優勢進而引發市場側的人力、資本、創新載體、供應商等資源要素不斷涌入,進一步反哺和強化企業的技術優勢。
(二)顯性與隱性
既有的專精特新企業研究,通常立足于消費視角,慣用市場賽道作為企業的分類依據,然而市場環境瞬息萬變,核心技術才是“定海神針”,技術賽道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真正所在。日本味之素公司因氨基酸等味精調料的生產而聞名世界,如今卻成為了全球半導體芯片產業“卡脖子”的關鍵力量。它生產的ABF(味之素堆積膜),是一種由味精制作過程中的副產物合成的樹脂類材料,是全球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關鍵素材。以食品公司來定位味之素已并不準確,以氨基酸生產為技術主線的化學物質合成,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隱性內涵。
(三)專注與多元
寧波諾丁漢大學李平教授研究發現,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獨特的戰略模式是“T型戰略”,一方面持續縱向深挖技術與品牌的護城河,“深挖洞”實現技術專一化,另一方面不斷橫向拓展產品與用戶體驗的相鄰應用場景,“廣積糧”實現市場多元化。以河南省漢威科技集團為例,企業成立之初只是生產氣敏元件,后來擴展到智能儀器儀表等領域,如今已構建了以傳感器為核心、以安全生產、民生健康、智慧城市、環境保護四大場景為應用依托的物聯網生態圈。企業始終聚焦在傳感器領域深耕,把傳感器核心技術的市場應用拓展到廣闊多元的場景。調研發現,企業市場多元化的程度與企業發展階段緊密相關,初創企業市場相對聚焦,成熟企業相對多元化,但通常表現為縱向一體化和同心圓多元化等形式,幾乎不存在非相關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二、專精特新觀測指標體系的構建
依據專精特新的基本內涵以及外部影響要素,本文擬構建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維度的觀測指標體系。內部指標包括創新能力、專業化程度和精細化程度,其中創新能力以專利情況和國家科技獎項兩個指標表征;專業化程度以標準制定情況為依據;精細化程度以企業數字化轉型、綠色制造情況來反映。企業外部影響因素包括開放環境、金融服務、R&D經費投入強度、知識產權等營商環境構成要素。指標體系、數據來源、數據時效等具體信息詳見表1。
表1專精特新觀測指標體系

三、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基本輪廓
數據統計顯示,98.7%的“小巨人”企業獲得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創新是“小巨人”企業鮮明的底色?!靶【奕恕逼髽I的區域分布、成長時間、注冊資本、人員規模等基本情況如下。
(一)區域分布

圖2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區域分布
“小巨人”企業區域分布如圖2所示。從空間布局來看,主要集中在長三角、東南沿海以及北京、上海等經濟活躍、創新要素集聚地區。
(二)成長時間

圖3企業從注冊成立到獲得“小巨人”認證所需時間
“小巨人”企業成長時間如圖3所示,統計口徑為企業從工商注冊到獲得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認證所需的時間。數據顯示,成長為“小巨人”最短需要3年,最長歷經56年,平均需要15年,中位數為14年,下四分位數和上四分位數分別為10年和19年。
(三)注冊資本

圖4企業注冊資本
各省市“小巨人”企業注冊資本數如圖4所示。平均注冊資本為1.1165億元,中位數為6030萬元。
(四)人員規模

圖5企業人員規模
“小巨人”企業的人員規模如圖5所示。超過半數的企業規模在兩百人以下,規模在1000人以上的企業約為百分之二。
四、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顯著特征
?。ㄒ唬﹦撔履芰?/strong>
1
各省市“小巨人”企業企均專利情況

圖6各省市“小巨人”企業企均專利數目
各省市企業平均專利數如圖6所示,為排除極值干擾,每個省市去掉一個專利最大值的企業,然后求平均數。全國企業平均擁有專利數82個,廣東、江蘇、上海、天津、北京、四川、福建、安徽、浙江、河南10個省市的企業平均專利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
我國“小巨人”企業的核心技術領域
根據“小巨人”認定辦法,國家重點支持在十四大產業鏈中生產工業六基產品的“小巨人”企業,體現了國家層面的核心產業布局和核心產品布局。十四大核心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制造強國十大領域,以及集成電路、高端軟件、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四大戰略新興產業。在產品布局方面,重點支持上述產業的核心基礎零部件、核心基礎元器件、關鍵軟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六大基礎領域。國家政策層面的小巨人企業布局如圖7所示。

圖7國家政策層面的“小巨人”企業布局
本文根據國際通用的專利分類方法(IPC分類),統計每一家“小巨人”企業有效專利中數量最多的專利類別,作為判定該企業核心技術賽道的依據。排名前20位的核心技術領域如圖8所示,主要分布在基本電器元件、測量測試、機床、工程元件和部件等領域。

圖8我國“小巨人”企業核心技術領域
3
各省市“小巨人”企業核心技術領域

圖9各省市“小巨人”企業核心技術領域
國家層面的20個重點技術領域在各省市的分布情況如圖9所示,圓點越大,表示該領域的企業越多。生產基本電器元件的企業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和湖南。北京市的“小巨人”企業主要分布在G01測量測試、G06計算/推算/技術和H04電通信技術等技術領域。各省市在產業布局方面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
4
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情況

圖10 各省市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的企業數目

圖11國家科學技術獎核心技術領域分布
截至目前,累計有130家“小巨人”企業獲得國家科技獎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江蘇和北京地區獲得國家獎的企業最多,其次是山東、四川、遼寧、湖南和河北。獲獎企業主要集中在G01測量測試、A61醫學、C02水處理、G06計算、推算或計數以及H01基本電器元件等領域。
(二)專業化程度
1
各省市小巨人企業企均標準數
參與制定相關標準的企業數目和比例如表2所示。約37.1%的企業參與制定了國家、行業、地方或團體標準。在標準的類別上,企業分布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特點,參與制定團體標準、國家標準的企業較多,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企業較少。“小巨人”企業在專業化程度上存在較大差異,少部分企業已具備影響行業的話語權,大部分“小巨人”企業在行業范圍內的影響力仍顯不足。
表2參與制定相關標準的企業數目及比例

各省市企業的專業化程度也存在顯著差異,企業平均標準數如圖12所示,其中平均標準總數做了去極值處理。北京、浙江、江蘇、遼寧、上海等9個省份的企均標準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企業平均參與制定的四類標準總數為2個。

圖12各省市企業平均制定標準數
2
標準的技術領域分布

圖13國標/行標/地標/團標的技術領域分布
如上文所述,共有1767家企業制定了相關標準,他們的行業賽道分布如圖13所示,主要集中在基本電器元件、測量測試、工程元件部件等領域。
3
國家強制性標準制定情況

圖14 各省市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的企業數

圖15國家強制性標準的技術領域分布
在參與制定國家標準的1117家企業中,有109家企業制定了強制性的國家標準。強制性標準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企業在相關領域的規則制定權,企業的省份分布及核心技術賽道分布如圖14和圖15所示。
綜上所述,專利情況和標準制定情況是代表企

圖16各省市企均專利數和企均標準數
(三)數字化水平

圖17?各省市獲得智能制造等試點示范項目的企業數

圖18試點示范企業的技術領域分布
數字化轉型是企業降本增效、拓展供應鏈和價值鏈的重要路徑。截至目前,累計有124家“小巨人”企業獲得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天津、山東、安徽、北京、河南、廣東的示范企業較多,示范企業主要集中在H01基本電器元件、B23機床、G01測量測試、G06計算/推算/計數、H02發電/變電/配電領域。
(四)綠色發展

圖20綠色制造企業的技術領域分布
綠色制造是“小巨人”企業落實國家雙碳戰略,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的重要體現。截至目前,累計296家“小巨人”企業獲得工信部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安徽、浙江、湖南、河南的綠色制造企業最多,相關企業主要集中在H01基本電器元件、B01一般物理或化學方法、B65輸送/包裝/貯存、C09染料/涂料、H02發電/變電/配電領域。
(五)各省市“小巨人”企業綜合質量
“小巨人”企業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排頭兵,就全國范圍來看,企業平均專利數82件,創新能力遠遠超過了中小企業的平均水平。然而,擁有行業規則制定權的企業還相對較少,只有約37%的“小巨人”企業參與制定了相關標準。只有不足3%的企業獲得智能制造等數字化轉型試點示范;不足300家企業獲得綠色制造示范項目,精細化發展之路道阻且長。
各省市“小巨人”企業的綜合質量如表3所示。專利的篩選依據為圖17位于一、二象限(即大于60)的省份;標準的篩選依據為圖17中位于一、四象限(即大于2)的省份;國家科技獎、數字化水平、綠色制造的篩選依據為排名前五名的省份(包括并列省份);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篩選依據為所有相關企業涉及的省份。北京、山東、江蘇、安徽位于第一梯隊。
表3各省市“小巨人”企業綜合質量

五、專精特新企業茁壯成長的外在要件
試驗性研究要成功實現產業化,需要分別跨越從理論研究到小試生產、從小試生產到商業化、從商業化到大規模產業化的三重障礙。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歷程與之有相似之處。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年,很多企業夭折于商業化和產業化的鴻溝之中。
(一)有為政府優化營商環境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優化工作,2019年,李克強總理簽署國務院令,頒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條例》不同于一般的政策文件,屬于法規性公文,具有黨政機關公文和法律條文的雙重屬性。2021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的意見》,在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六個城市首批開展試點工作,涉及破除地方保護、營造開放透明的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機制、提升市場主體創新能力等方面內容。
本文參考中科營商環境大數據研究院《中國營商環境指數藍皮書(2021)》31個省市自治區營商環境評價結果,將各省市入圍“小巨人”企業數目與營商環境二級指標的排名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相關系數在0.8-1表示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在0.5-0.8表示具有較為顯著的相關性?!靶【奕恕逼髽I數目與當地金融服務、開放環境、R&D經費投入強度高度相關;與知識產權、企業整體活力、電子政務水平、交通水平、當地經濟活力、政商關系呈現較為顯著的相關性。
表4各省市“小巨人”數目與營商環境相關性分析

此外,參考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2021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對于4個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和27個省會城市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價結果,“小巨人”數目與城市的創新環境高度相關,與融資環境、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有較為顯著的相關性,詳見表5。
表5代表性城市“小巨人”數目與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相關性分析
(二)有效市場涵養融通發展生態
2022年,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2022-2025年)的通知》,圍繞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七大鏈條,布局一系列重點建設任務,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在打造創新鏈方面,推動大企業聯合中小企業完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加強知識產權合作,共同完善產業鏈專利布局。在優化資金鏈方面,推動大企業支持配合上下游中小企業開展供應鏈融資,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龍頭企業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指出,龍頭企業代表了行業的專業方向和發展潮流,這些企業具有深厚的產業背景,他們更有能力識別出具備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他們更有意愿在自身所涉及的產業鏈中布局。引導龍頭企業聯合中小企業開展開放式創新、鼓勵中小企業技術人員到龍頭企業交流交換、促進龍頭企業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產業投資,對于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協同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統計數據顯示,騰訊、小米、華為等25家龍頭企業通過產業投資的方式,已投出了近400家國家級和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六、結語
專精特新是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發展的基本原則,也是廣大中小企業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路徑。專精特新四要素中,創新是根本驅動、專注和精細是重要支撐、特色是外在表征。我國《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分層次制定了優質中小企業的認定標準,為不同成長階段的中小企業提供了路線指引。指標的意義在于引導企業認識專精特新的核心內涵,對標對表,強優勢、補短板,十年一劍,久久為功,而非急功近利追求指標意義上的專精特新。
“小巨人”企業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排頭兵,“小巨人”的未來是繼續“小而美”還是做“大優強”,沒有統一的發展路徑。赫爾曼·西蒙教授筆下昔日的中國隱形冠軍,隨著市場影響力的壯大,已無法做到真正的隱形,??低暋⒔痫L科技都是從“小而美”到“大優強”的典型例證,唯有深挖技術與品牌的護城河,方能將企業核心能力應用到廣闊多元的場景。
政府和龍頭企業在促進大中小企業資金鏈、人才鏈、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相互貫通、打造優質營商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區域開放程度、融資環境、創新環境是顯著影響“小巨人”企業發展的外部要素,北京、山東、江蘇、安徽、廣東、浙江等省市“小巨人”企業呈現了良好的綜合質量特征,這離不開各省市營商環境的助力與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