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邊震? 編輯|六耳? 來源|創頭條

每日優鮮,每日都有新鮮的辟謠。
“徐正跑路了”“資金斷鏈無法經營”,近幾日類似的消息層出不窮。每日優鮮和徐正不得不出面辟謠。
只是無論如何辟謠,徐正和每日優鮮正陷入困境卻并沒有什么疑問。
2018年夏天,趣店離開北京,落戶廈門。趣店創始人羅敏躊躇滿志,立志要打造廈門的新名片。
時隔兩年,每日優鮮也緊隨其后,將總部搬遷至青島。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準備從這里開始了他的第二個五年。
如今,這兩家離開北京的獨角獸命運類似,一個在艱難求生,一個已處在彌留之際。
1-
“誘惑”之下離開北京
2014年,聯想出身的徐正創立每日優鮮。當時正值風口,生鮮電商屢獲資本垂青。那幾年,每日優鮮在資本的追逐下發展勢頭迅猛,連續獲得多輪融資。
然而,每日優鮮并未向股東們交出一份美麗的答卷。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每日優鮮屢戰屢敗。五年之后,每日優鮮面臨瓶頸。
2019年,每日優鮮曾試圖向老股東們再完成一筆融資,卻遭到拒絕。老股東對媒體表示:“不能忍受每日優鮮繼續虧錢。”這一年也成為每日優鮮上市前唯一沒有融資入賬的一年。
時光來到2020年,青島提出要立足青島制造業基礎與品牌優勢,深入推進互聯網應用,加快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每日優鮮迎來大契機。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陽光創投、青島市政府引導基金組成聯合投資主體,向每日優鮮戰略投資20億元(約合3億美元)。
當時,輿論普遍給出的解讀是,青島要奮起直追,彎道超車,抓住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青島國資重金下注每日優鮮也有一個前置條件,要求每日優鮮將總部搬至青島。
在投資20億的同時,青島還劃定城陽區流亭機場附近一塊約200畝的土地作為建設每日優鮮全國總部產業園。
就這樣,每日優鮮離開了獨角獸密度最高的北京。與每日優鮮類似的案例,就是趣店的南遷。2016年,趣店在廈門召開一次戰略會議。廈門市政府得知羅敏一行人在廈門開會,主動邀請開了個座談會。
廈門官方提出,趣店砍掉了線下地推業務之后的主要業務在線上,不必受限于地域。而互聯網企業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廈門擁有廈門大學等高等學府。而且,趣店如果入駐廈門,將會成為閩南及周邊人才在互聯網產業的首選公司之一。
政府方面還開出了為員工提供稅收優惠,以及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優厚的條件,以幫助趣店留住人才。趣店聯合創始人何洪佳曾在回議那次會談時說,“政府領導開門見山地給我們講解把趣店搬到廈門的種種好處。”
久經“誘惑”的羅敏,這一次被廈門官方的誠懇和務實“打動了”。他開始認真思考“搬家”的問題。2017年夏天,廈門市政府和趣店團隊在北京又見了一面。最終,趣店下定決心“搬家”。
-2-
“搶人”,也要“搶公司”
“白色機翼迅速掠過錯落有致的樓宇群,你可以看到這座海濱城市山海般蔓延的燈火。”這是羅敏為即將搬離北京的趣店員工描述的畫面。
羅敏明白,搬家最重要的還是團隊問題。趣店的快速發展都是團隊中的優秀人才貢獻的,而如何說服他們離開已經扎根或待了許久的北京集體搬家?這需要真誠,也需要一些實實在在的行動。
一般而言,即便一家公司從北京一個區搬到另外一個區,所帶來的離職率平均接近20%。遑論一家公司將總部搬遷到外地。每日優鮮的創始人徐正也曾面臨這個問題。
2014年,每日優鮮在北京成立。每日優鮮聯合創始人、總裁曾斌在一次大會上透露,員工人數曾達到3000多人,服務用戶1900萬人。青島市政府也給予了每日優鮮大量的人才政策支持。
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對外稱,“青島是為創新創業人才、資金、產業、環境做了非常多、非常具體的務實政策的城市。”盡管獲得了青島政府的重金投資,但是搬遷還是會帶來人才流失。
搬遷因素疊加這些年的發展不利,每日優鮮時至今日僅剩不到400名員工。除了人才流失之外,搬遷還涉及到公司業務的影響,那么為什么還搬遷呢?寧當雞頭不做鳳尾?對于一家搬遷的獨角獸而言,可能還并不僅如此。
按照羅敏的風格,聚焦線上可快速實現裂變和規模化,同時減少人員和運營成本。all in線上使得趣店對辦公城市沒有太多依賴。據說,這也是它搬遷廈門的主要原因。可是,在公司搬遷背后,涉及到產業、人才、稅收等方方面面的大挪移。
隨著一線城市的高房價、高用工成本等問題,一些企業在猶猶豫豫中會尋找新的可能。加上一些產業價值高、科技含量高、人才學歷高的企業,對于一些二三線城市來說無疑是香餑餑。
“搶人”,也要“搶公司”。盡管難度很大,但是這種招商見效快,尤其是這種“一鍋端”的招商更是如此。
一些地方政府當然也就不遺余力,土地、資金、人才等各種支持政策齊齊上陣。“一個鍋要補,一個要補鍋”,地方政府與科技公司往往一拍即合。
-3-
牽手與否考驗雙方的眼光
曾經有人調侃,制約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最大瓶頸不是別的,恰是每天早上從西二旗地鐵站通往中關村軟件園的堵車。
在西二旗、后廠村這片并不太大的區域及周邊,聚集了騰訊、網易、新浪、百度、快手、滴滴等大型的互聯網大廠,此外還有聯想全球總部。
賽迪科創近期發布的《賽迪科創獨角獸百強(2022)》顯示,從城市分布看,有53家分布在直轄市,32家分布在副省級城市與省會城市,15家分布在地級市。
北上深杭最為搶眼,累計占百強榜的7成;從區域層面來看,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江浙,分別上榜26家、25家、14家、13家、12家。
另外,7月初中關村科學城創新合伙人黨建聯合會等聯合發布的《中關村科學城獨角獸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2022年)》報告顯示,北京市共有92家獨角獸企業,累計估值超過3萬億元,數量全國第一。而在科創資源高度集中的海淀區,獨角獸企業數量為42家,占北京市46%。
這些眾多的科技型、創新型企業,都是各地想爭取的目標公司。為了奪得這些科技創新公司的“芳心”,各地政府往往誠意滿滿。與趣店、每日優鮮類似,還有一些互聯網科技公司往往能以較低價格拿地、買樓。這也并不僅只是新近才發生的事情。
市場經濟之下,各個城市之間的產業競爭從未停歇。比如,2018年華為在東莞松山湖設立第二總部就曾引起廣泛關注。事實上,華為外遷傳聞曾經一度被演繹為深圳和東莞的城市之“戰”。
事實上,不只是廈門、青島,在新經濟產業版圖重塑過程中,不少二線三線城市甚至同一個省域內不同城市區縣之間的爭奪也已經赤膊上陣。
為了爭奪獨角獸等優質潛力企業落戶,各個城市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撒錢”是其中最常見的方式之一。
比如,2017年成都市政府基金6億元領投錘子科技,當時羅永浩就將錘子科技總部從北京搬遷至成都;2019年,在成都市金牛區提供了40億元的資金支持后,人人車也在成都建立了第二總部。
2022年以來,政府主導的百億母基金在各地已經遍地開花。據創頭條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有超70只大大小小的母基金出爐,其中僅百億規模以上的母基金不下于40只。
許多曾是資本市場上“小透明”的省份也開始嶄露頭角,其中安徽發展勢頭最為兇猛,東北老鐵也在發力。然而,這世界變化太快。
如今,每日優鮮走在生死邊緣,青島政府20億的投資已所剩不多。趣店艱難轉型之下輿情滔滔,也不知道廈門官方作何感想?
這像極了一場戀愛,考驗著地方政府和公司雙方的眼光。
(完)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