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消費者爆料,在一個叫做“拼多多”的APP上購物遇到問題:有人手機剛買沒幾天就壞,退貨要收180元的折舊費;有人購買三條裝的短褲,到貨卻只有兩條。消費者認為,拼多多的低價搶購和免費活動都是“套路”,拼單背后只是為了擴大用戶量。《天天315》本期聚焦:“拼多多”,APP購物拼單套路多。
央廣網北京9月12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在購物時,大家可能會發現,當你一個人購買一件商品時很難砍價,但幾個人一起買,砍價的空間就大多了,這也催生了時下非常流行的“拼團平臺”。這不,一款叫做“拼多多”的購物APP,就打出了拼單購物的廣告,并且大范圍地在各種網絡視頻中插播廣告,循環洗腦的主題歌曲,大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
“拼多多”是一款社交電商平臺,它最大的特點是,消費者通過與他人拼團,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東西,有點類似于線下的團購。因為商品品類多、活動多,吸引了不少用戶。許多人知道這個電商平臺是在微信上。好友之間也流行起“拼單”搶某某視頻網站免費會員。
“一個人買東西不劃算,不如找人一起拼個單。”在“撿便宜”的心理作用下,這類電商平臺迅速聚攏大量人氣。但這種模式究竟靠不靠譜?《天天315》欄目就接到了多名消費者的爆料,在拼多多APP上購物出現問題。
消費者小張通過朋友的推薦,得知拼多多的這個購物APP,他想給父親買一款手機,在這個平臺上發現,一款二手的蘋果6PLUS價格還不到2000元。于是就立刻下單了。可是,手機到貨才用了12天就壞了。小張希望退貨退款,卻非常不順利。
小張告訴記者:“我朋友說我拼的這個手機不是二手的,是翻新的手機。然后我就找賣家退款退貨,他不給我退,說有七天無理由退貨,我已經超過了時間。于是我給拼多多客服打電話,說了我的情況之后,拼多多客服同意我退貨,但是他只是口頭說同意。在聯系過拼多多那邊客服之后,突然我的訂單顯示可以退款和退貨了,但我把手機退給商家之后,商家又強行給我發了一個快遞,直接在糾紛記錄里留言說,‘我維修好了,手機發給了買家。’而當時這個物流信息我還沒有收到,拼多多客服就直接給退錢了。之后我又找了這個客服,客服才把錢給我。很不專業,沒看到物流信息,我沒有簽收,他直接就把錢退給了商家。我聯系了好多次,才解決這個問題。”
最終,拼多多客服人員確實給小張退了錢,但卻要扣掉180元的折舊費,小張認為這種規定很不合理,對拼多多這個平臺十分失望。說到拼團買到便宜貨的拼多多,小張感覺“都是套路”,因為他買的這款手機,竟然是商家自己拿小號跟他拼單的。
小張說:“最后要了我180元錢,拼多多客服說是折舊費,其他的錢給我退了回來。當時我是聽別人說這個平臺買東西便宜,我就買了,沒想到是壞的。其實他們平臺是什么情況呢,就是雖然你拼單買了,但是商家自己拿了小號拼單也是可以的,比較貴的東西肯定拼單的比較少,就是說,只要你拍了,不用和朋友拼單也可以,他一般都能發貨。”
使用類似拼購平臺的用戶以年輕人為主,許多20來歲的女孩經常拼零食等物品。剛畢業的大學生小徐說:“這些東西不貴,也不用講究品牌,吃著開心就行。”有時候,為了拼一樣東西,她會發動同學一起拼,這樣既能買到便宜的東西,還挺有樂趣。可拼來的零食質量差,有的沒吃就扔了。
實際上,類似的拼購平臺,不斷收到來自消費者的投訴。小尹是一名90后,前段時間,她在拼多多上看到一個活動,以遠低于市場價的價格購得辣條等一批零食,但寄到家的產品讓她很失望:“質量不是很好,有一部分后來也沒吃”。在網絡上,對拼來商品不滿意的帖子也并不少見。
消費者小李的愛人跟微信好友拼單,在拼多多上買了一盒三條裝的短褲,到貨后發現只有兩條。客服人員對此回應,這盒短褲的重量是150g,所以沒有問題。小李跟愛人哭笑不得,這短褲什么時候還按重量賣了?
記者采訪到的一位拼多多的入駐商家表示,拼多多的商品的確比淘寶便宜,這是因為拼單方式,一個商品至少能賣出兩件,所以商家還是比在淘寶上賺得多,消費者也能得到實惠。“價格真的比淘寶便宜,賺的比在淘寶多。比如,在淘寶一單賺15,因為拼多多是兩個人成團,一人10塊,兩人就是20塊錢了。”
但消費者小楊發現了拼購平臺的另一個問題:有時拼單并非真正便宜。有一次,小楊在拼多多上看上了一款某品牌的掛燙機,標注的原價是500多元,如果單獨購買的話是200元,如果拼單,則只便宜1元錢,199元。小楊又跑到天貓和京東上逛了一圈,發現199元在這兩家平臺一樣能買到這款掛燙機。
不僅消費者,拼多多商家對于拼多多的活動規則也有質疑。一商家說:“比如那些優惠券,買滿多少錢會有優惠券。有時候用自己的號去買自己店的東西,然后用優惠券,就會被罰款,但有些時候是客人用優惠券,他依然覺得是你用的,然后自己如果去說了,就會被罰錢。”
除了這些,不少拼購平臺還經常推出超低價甚至免費拼單活動,但因為成功率低而引來了大量的質疑聲。8月底,沒下載過拼購APP的馮女士在微信上收到妹妹發來的拼單鏈接——在拼多多上,0元就能購得一款價值3000多元的雙卡雙待手機,但需要10人拼單。馮女士有些猶豫,但仍然想幫妹妹一下,就在點擊進入后拼了單。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馮女士點擊關注了拼多多的公眾號,還填寫了地址等個人信息。當晚拼單成功,參與的都是妹妹的親朋好友。馮女士以為,既然拼單成功了,就起碼應該有一個人能獲得手機。但三天后,她的公眾號收到中獎結果通知,要“到APP中領取獎品”,點開后就是拼多多APP的下載地址。這時她覺得這大概只是一種推銷手段,并沒有放在心上。后來,妹妹告訴她,這單的幸運兒是一個自己并不認識的人,也就不可能是拼單的10人中的一員。此時她仔細閱讀了規則:活動是從拼單成功的所有訂單中隨機選取一名使用者贈送手機。那么全國究竟有多少人拼單成功,她無從知曉,何況,她也不知道這其中是否有貓膩。
不少消費者反映,這種超低價甚至免費活動,參加后得到的結果幾乎都是失敗,拼購平臺所謂的超低價甚至0元購活動,要求必須是新用戶參加,只是通過幾何式擴散進而擴大用戶量的手段。也有人擔心,參加這種活動,要付出的代價是泄露大量用戶信息。對此,拼多多客服人員解釋,他們已經提醒消費者在參與這些活動時最好仔細閱讀活動規則。
上述報道的這些拼團購物案例都不是個案。電商研究機構——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在最近發布的《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顯示,社交拼團電商貓膩多。以“拼多多”為典型代表的新型社交移動拼團電商,在依賴“拼團”模式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眾多問題。前期因快速擴展,商家入駐門檻低,或導致產品質量差、售假、服務差等,后因平臺規范需要,對商家進行處罰,眾多商家反饋平臺凍結貨款、不予退還保證金等。而實際上消費者端也問題頻發,產品、服務、物流問題突出。經過整理發現,拼購平臺容易出現四種“坑”,提醒消費者千萬別掉進去。
第一種“坑”是:?發貨打“時間差”,價格不便宜。有個消費者進行芒果拼購,商家給出的價格是25元/5斤,相當于5元一斤,當時市場上芒果的價格在6~8元/斤之間,所以拼購也劃算。但是拼購成功后,商家說要半個月后才能發貨。孫先生昨天發現市場上的芒果價格降了,比拼團還便宜。
第二種“坑”是:?價格雖然便宜,但質量卻有問題。
第三種“坑”是:“進口商品”無中文,真假難辨。
第四種“坑”是:“拼”洋貨遭遇虛假發貨。
針對拼團購物涉及的相關問題,北京潮陽律師事務所律師胡鋼和裘葉做出了分析點評。
經濟之聲:拼團平臺現在的貓膩真不少。我們先來看看消費者遇到較多的,買到質量有問題的商品。比如今天案例中的消費者小張,他買到的二手蘋果手機才用了12天就壞了,要退貨的話還被扣了180元的折舊費。這個折舊費應不應該收?
裘葉:“因為他在拿到貨之后使用了一段時間,咱不管是一天還是十幾天,他使用過了,那使用過了以后可能會對這個產品的再次銷售產生一定的折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折舊,所以說他要收折舊費是可行的。但是,這個費用的多少由誰來定,是雙方協商還是有一個相應的標準來計算,這里沒有提到這個問題。
關于商品質量的問題,還需要鑒定是由于消費者使用過程當中造成的,還是說手機本身的質量存在問題,這需要一定的程序才能做鑒定,結果出來以后才能區分說消費者要求退貨的理由能否完全成立。如果說是由于賣家的原因,是手機本身的質量問題,那你要求消費者掏折舊費我覺得可能不太合適。但如果說是由于消費者使用過程當中造成的問題,然后雙方就退貨達成一致,那消費者可能確實需要支付一定的折舊費。”????
經濟之聲:遇到手機質量問題至少還能退貨。但更多的消費者遇到的是在拼團平臺上買到質量不好的水果這類情況。水果又不能再寄回去,這種情況是否能維權?拼團平臺銷售生鮮是否也屬于電商平臺的一種銷售行為?應該受到哪些法律法規的約束?
裘葉:“對于生鮮或水果這種帶有保質期的食品,在我們消法當中明確規定,它是不屬于七天之內無條件退換的商品,所以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必須要明白,購買這些生鮮或者水果,首先是不能無條件進行退換的。
第二,如果說質量跟描述的不一致,那這個前提是,它在描述當中要有一個比較準確的可參考的數值。比如說這個水果的個頭大小,是100克還是80克,或者說僅僅考慮整體重量是多少。
案例中提到這個水果的情況,他可能覺得質量不好,你得明確說哪些叫質量不好,是因為大小不符合或者是別的什么不好,這個東西可能就沒有辦法去衡量。所以,要求退貨可能在法律上也很難得到支持。
我們提醒消費者,在購買這種生鮮類產品的時候必須要謹慎,你不能貪圖便宜,要考慮到它經過運輸等等過程才能送到消費者手里,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可能出現很多問題,是消費者無法掌控的。所以我們建議消費者要謹慎一些。”
經濟之聲:有消費者發現,在拼團平臺上買到的商品和在其他更大型一些的電商平臺上買到的價格相同,并沒有便宜。但以這種拼團形式來促銷的話,讓消費者感覺更便宜,不對比的話就不會發現,這種情況算虛假宣傳嗎?
胡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商家,對于很多的商品,會進行不同的報價,我們沒有必要過多的苛求。但同時也揭示出一個問題,你拼團也好,或者什么團購也好,或者某個商家的什么特殊打折也好,它的價格可能并不一定真的那么優惠。
請特別注意,按照價格法的規定,如果它價格提高,是謀求了暴利,這種情況的話,我們可以向價格主管部門,也就是各地的發展改革委員會進行投訴。
當然,如果還涉及到其他消費欺詐,我們可以找工商部門進行投訴,可以向消費者保護機構進行申訴,以維護自己的權益。”
經濟之聲:不少消費者發現拼購平臺還經常推出超低價甚至免費拼單活動,但因成功率低而引發了大量的質疑聲。消費者參加這些低價和0元活動都要填寫自己的個人信息,這種行為是否侵犯消費者權益?
裘葉:“首先,商家在推出這些活動的時候,他必須有一些活動的規則,而這些規則應當向所有參加活動的消費者進行明示;
第二,由于這些活動規則是一種格式條款,在這當中規定的一些內容不能違反我們現行的法律法規。
消費者參加這些活動的前提是你必須要清楚活動的規則是什么,然后你再考量是不是參加這個活動。如果真要參加,可能要填寫各種消費信息、個人信息,你要充分考慮值不值當去填寫。
如果商家明確要求收集這些信息,那作為商家來說,你就必須對收集到的這些信息,采取相應的保密措施。如果有證據能證明消費者的一些個人信息是從你獲取的信息當中泄露出去的,那商家是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