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交所2021年年報披露完畢。直通北交所發現,89家上市公司中有11家公司年報犯低級錯誤,把“元”寫成“萬元”,董事長年薪動輒幾十億,多則過百億。
我們向這11家公司發郵件核實薪酬問題,有6家回復承認錯寫并正在溝通修改,有1家雖然沒回復但是悄咪咪地更正了,還有4家既沒回復也沒見更正。
信息披露是注冊制改革的核心,信息披露質量直接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治理能力,與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息息相關。然而,少數北交所上市公司對信披規范問題還是一副“who care”的態度。
每年財報季,都是大A股最熱鬧的時候。
老板們關心這一年來的業績,社畜們感受來自老板的薪酬暴擊。
五一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悉數披露了2021年年報。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逐個查閱,發現有11家公司的年報顯示董事長年薪動輒幾十億,多則過百億元。
什么概念?
北交所89家上市公司吭哧吭哧干一年,平均營收才7個億。也就是說,為了給自家老板發工資,財務還得跟銀行借錢?
按理說,北交所上市公司不至于如此張揚。這些年,因為董監高年薪太高,會被說不講武德;年薪太低,又會被噴惺惺作態。財不外露,才是老板們心照不宣的秘密。?
即便是剛剛買下Twitter的“世界首富”,也不好意思明目張膽地顯擺。
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統計,這11位“年薪過幾十億上百億”的董事長中,最高的是翰博高新(833994.BJ)董事長王照忠年薪143億元。連城數控(835368.BJ)總經理的年薪也不菲,達109億元。?
“烏龍薪酬”的北交所上市公司
難道這11位董事長不怕被逼捐?
11年前的這個時候,“A股之王”貴州茅臺(600519.SH)也發布了一份令人嘩然的年報。?
該份年報顯示,貴州茅臺董監高2010年的薪酬合計為1543億元,差點趕上廈門市當年的GDP。而時任公司董事長的袁仁國,稅前年薪也高達277億元。
毫無意外,袁仁國遭受了唾沫星子的洗禮。公司董秘這才發現,錯把“元”寫成了“萬元”。
董事長年薪動輒幾十億多則上百億,大概率是一場烏龍。
但抱著不被打臉的心態,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還是得求證一番。萬一,真有年薪幾十億上百億的“大神”藏在人世間呢。
于是,我們發了11封郵件,詢問年報中董監高薪酬的問題。其中:
有6家回復“確實把單位寫錯了”,并表示正在和北交所溝通修改;
有1家雖然沒回復,但是悄咪咪地更正了年報;
還有4家既沒回復,也沒在北交所更正年報。
“烏龍薪酬”問題回復情況
薪水這塊出問題,其實在大A股并不少見。
興業銀行(601166.SH)就曾在發布2008年年報時,因為“算不清”高管薪酬,推遲了年報的發布時間。?
高管薪酬為什么一年都沒論證明白,局外人不好妄加揣測。但薪酬的單位都能搞錯,小學生聽了怕是也要沉默。
類似的烏龍,還包括寫錯實控人名稱、算錯業績增減、搞錯披露日期等。
例如,廣濟藥業(000952.SZ)發布2018年度第三季度業績預告時稱,公司預計盈利1.28-1.46億元,同比增長156-178%。然而,上一年度同期,公司凈利潤為0.82億元。按這個數據計算,廣濟藥業業績增幅僅為36-78%。
廣濟藥業的董秘數學不好,格力電器(000651.SZ)的董秘語文拉垮。
格力電器在2021年度第八期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里,董事介紹中的“出生”寫成了“畜生”。
不過,同樣是大無語事件,各個上市公司的態度也大相徑庭。?
滬深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經驗越來越老道,至少在態度這塊拿捏地死死的,一般都會馬上“深表歉意”,并及時發布更正公告。
然而,仍有少數北交所上市公司對于信披規范問題,還是一副“who care”的態度。?
年報是投資者了解一家公司的窗口。
甭管你平日營銷做得天花亂墜,年報一發出來,是騾子是馬一看便知。
作為北交所開市后的第一個年度報告,北交所給了上市公司4個月的申報時間。去年12月27日,北交所官網就發布了《關于做好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披露相關工作的通知》。?
為了方便上市公司操作,北交所還舉辦了4期與年報編制有關的線上培訓會,并制定了年報模板。
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注意到,北交所給到的模板中,董監高薪酬的單位是“萬元”。這11家“董事長年薪動輒幾十億”的上市公司,多半是復制粘貼鬧出的烏龍。
北交所年報模板截圖
一般來說,董秘是上市公司年報的撰寫人,對信披的規范性直接負責。?
資本市場上,董秘因為信披違規被監管層處罰也比比皆是。尤其是2020年3月試行新《證券法》后,監管加大了對信披違規的處罰力度。
據媒體統計,2021年,A股有超過295位在職董秘違規被處罰,以當年底A股共有超4600位董秘計算,超6%的董秘受到了處罰。
信披違規和未依法履行其他職責是董秘受處罰的主要原因。
以彤程新材(603650.SH)的董秘為例,去年12月,因在日常信息披露中存在多處錯誤,時任董秘李敏被上交所予以監管警示的處分。
例如,李敏將可轉債擬募集資金“99453萬元”寫成了“999453萬元”;將高管簡介部分的時任董秘抄成了別家董秘......
監管層認為,公司日常信息披露文件中存在多處表述錯誤,影響了投資者準確獲知公司相關重大事項的知情權。?
之后沒多久,彤程新材就發布了更換董秘的公告。
事實上,強監管時代,不只董秘面臨挑戰,中介機構也不例外。
北交所發布的《關于做好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披露相關工作的通知》中寫到,保薦機構應當做好事前審閱,重點關注公司業績真實性、治理合規性和信息披露規范性,切實提高審計業務質量。
顯然,保薦機構也被“年薪幾十億上百億”驚得呆住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