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于網絡
又一個芯片產業鏈硬核IPO誕生了。
由華為、小米、深創投參與投資的納芯微(688052.SH)今日正式登陸科創板進行交易。此次IPO發行價格為230元/股,為年內最貴新股。開盤半小時內持續走高,一度上漲19.57%。截至上午收盤,總市值超過250億元。
這家高性能模擬芯片研發設計企業背后的掌舵人是3個80后,王升楊、盛云和王一峰。
一路走來,納芯微身后集結了豪華的投資陣容。其中國家隊大型基金子公司聚源聚芯、深創投等參與,也涌現了華為、小米長江等知名產業資本的身影。
眼下國內芯片行業一級市場投融資火熱,其中佼佼者接連登陸資本市場。這里就不得不提憑一己之力攪動芯片產業鏈江湖的華為。
自從在芯片領域被嚴重“卡脖子”之后,華為逐漸開始加碼在芯片產業鏈的投資布局。
-1-
納芯微正是華為通過私募基金紅土善利間接投資的一家公司。它是一家主營模擬及混合信號芯片設計研發的企業,背后的掌舵人是三個來自北大、復旦的80后碩士。??
王升楊和盛云是納芯微創始人。他們也曾是全球模擬芯片龍頭亞德諾的同事。
對于國內芯片行業來說,2013年是個頗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0億部。國內智能手機也開始走俏,芯片消費大幅增長。
在此背景下,各路關于集成電路(即芯片)投資的產業基金成立,芯片行業迎來發展機遇。與此同時,國內也出現很多傳感器公司。然而,這些廠商很難找到合適的企業來幫他們做傳感器后面的信號處理芯片。
基于自身技術積累和對市場需求的判斷,2013年5月王升楊和盛云共同出資10萬元成立納芯微。同年9月,與王升楊同年畢業于北大信息與通信工程系碩士的王一峰也加入一起創業。
除三位創始人外,納芯微的核心團隊也云集了一批畢業于國內知名院校微電子半導體專業人才。其中不少有供職于亞德諾、德州儀器等美國知名半導體公司上海研發中心的經歷。
納芯微剛成立時,從時下流行的信號調理芯片市場切入,后來又圍繞各個應用場景,向前后端拓展了信號感知芯片、隔離與接口芯片及驅動與采樣芯片。其中,隔離與接口芯片業務貢獻近一半營收。目前納芯微能提供 800 余款可供銷售的產品型號。
納芯微產品不僅順利進入華為、中興通訊、匯川技術、霍尼韋爾、智芯微、陽光電源、海康威視、韋爾股份等公司供應體系,其未來要重點發展的車規級芯片也開始向比亞迪、東風汽車、五菱汽車、長城汽車等終端廠商供貨。
據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數據,納芯微傳感器信號調理ASIC芯片2020年國內市場占有率為18.74%;Markets and Markets數據顯示,公司數字隔離類芯片2020年全球市場占有率為5.12%。
IPO之前,王升楊直接和間接持股合計27.65%;盛云直接持股13.6%;王一峰直接持有5.1%。三人合計持股46.35%,為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今日,納芯微正式登陸科創板,市值250億元。這三個80后初步實現創業夢想之際,身價也暴漲。
-2-
近幾年來,芯片國產化浪潮洶涌澎湃。納芯微的發展也堪稱迅猛。
具體到經營數據,2018年-2020年,納芯微營收分別為0.4億元、0.92億元、2.42億元。三年營收規模翻了五倍。
然而,在此期間納芯微凈利潤并未同步增長,甚至一度出現虧損。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分別為230.85萬元、-910.85萬元、5090.77萬元。
此時的納芯微還處在“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境地。但2021年納芯微營收8.62億元,凈利潤2.2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256%、334%。?
值得注意的是,納芯微披露的報告期內公司前五大客戶名單中,隱藏著一家頗為神秘的公司——客戶A。2019年這位大客戶貢獻4206萬元收入,占納芯微當年營收17.4%。該大客戶正是華為。
據了解,納芯微自2018年開始向華為直接供貨。同時,作為華為指定的經銷商,亞美斯通以買斷方式從納芯微購買芯片產品,再獨立銷售給華為。
數據顯示,2018-2020年,納芯微對華為直接或者間接的銷售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分別為0.36%、29.5%、22.98%。但自2020年第四季度起,華為已暫停向納芯微下達新訂單。?
雖然華為不再是納芯微的客戶,但兩者“藕斷絲連”,關系非比尋常。而這還要從納芯微背后的資本講起。
2016年8月,納芯微在新三板掛牌,后又于2018年9月摘牌。恰巧,2018年美國開始加大對中國一些科技企業的限制。“缺芯”讓國產替代勢在必行,國內芯片產業鏈企業成了資本眼中的“香餑餑”。
納芯微也開始頻繁地進行資本運作。由此,它的身后也聚集了一批知名半導體投資機構。
2019年10月,納芯微獲得中芯聚源、千乘資本的數千萬元B輪融資。
此外,納芯微通過頻繁地進行股權交易和增資行為,公司整體估值也水漲船高。招股書顯示,納芯微共進行11次股份轉讓和5次增資擴股。目前其共有42名股東。其中,29家為機構投資者。
創頭條注意到,納芯微投資方陣容中還涌現出國家隊的大型基金子公司聚源聚芯、深創投以及華為、小米長江等知名產業資本的身影。
2020年9月,納芯微納芯微的第四次增資擴股,深創投、紅土善利等機構認購入股。其中紅土善利認購20萬股,獲得納芯微2.37%股權。
紅土善利是一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規模6億元。其背后出資人包括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及華為旗下的哈勃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其中,華為出資1.9億元,占紅土善利出資比例的31.67%;哈勃投資出資1000萬元,占比1.67%。
兩者均通過紅土善利間接持有納芯微的股份。雖然此次是間接持股,但納芯微成功上市,意味著華為又收獲一家上市公司。
作為納芯微股東,華為自然也通過紅土善利小賺一筆。但對于并不缺錢的華為來說,賺錢顯然不是目的。
-3-
曾經被芯片“扼住命運咽喉”的華為除了是一家科技公司之外,在投資方面的出手也絲毫不遜色。
2019年4月,華為打破任正非定下的“不投供應商”的原則注冊成立哈勃投資,由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全資持股,開始在半導體領域進行規模化布局。
過去三年,哈勃投資累計參與73次投資事件,至少投資了48家企業。哈勃投資的企業大多是半導體領域的佼佼者或初創型企業。
光“扶上馬”還不行,還得再“送一程”。華為還通過為被投企業提供大量訂單,從業務上扶持他們快速成長。
不止如此。華為入局,往往會吸引一級市場的VC/PE們慕名而來,從而帶動被投公司估值開始大漲,甚至還會被送上市。
截至目前,哈勃投資已經收獲思瑞浦(688536.SH)、燦勤科技(688182.SH)、東芯股份(688110.SH)、天岳先進(688234.SH)炬光科技和東微半導(688261.SH)六家科創板上市公司。
此外,哈勃投資入股的好達電子、長光華芯等也已過會并提交注冊,源杰半導體科技上市申請已受理,而中科飛測也即將上會……
入股企業接連IPO,也讓哈勃投資賺得盆滿缽溢。但對華為來說,做投資顯然不只是為獲取投資回報。
培養像思瑞浦和納芯微這樣的芯片企業并將之納入華為供應鏈,也不止為解缺芯的燃眉之急。其真正的目的是通過扶持國內半導體產業鏈,補齊自身短板。
投遍半導體產業鏈之后,哈勃投資又開始活躍在新能源賽道上。不久前,它剛剛出手投了衛藍新能源和中科海鈉兩個電池獨角獸。
隨著投資版圖擴大,哈勃投資注冊資本也從最初的7億元一路飆升至30億元。今年1月,哈勃投資新備案成功一家私募基金。
目前,時逢政策史無前例地鼓勵硬科技大發展的時間窗口,一個更加不差錢的哈勃投資正朝著“硬科技第一VC”的目標飛奔。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