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今年重卡新能源變速箱產量將從去年的5400臺增加到超2萬臺,銷售額預計1.4億元。”4月19日,韶能集團韶關宏大齒輪有限公司(下稱“宏大齒輪”)董事長陳昌鎮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宏大齒輪這款產品銷量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稅務部門推行的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
2021年,宏大齒輪共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1560萬元,這筆資金被投向新能源變速箱的研發生產,直接拉動了產量和預期銷售額的大幅提高。
高回報的杠桿效應讓“鼓勵科研創新”成為2022年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的關鍵詞之一。
2022年全國進一步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同時,全國全年安排約1.5萬億元留抵退稅,明確將全面解決制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
在企業占據重要創新主體地位的廣東,科技創新相關稅惠政策也受到廣泛關注。近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出臺工作方案,提出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稅收減免電子臺賬跟蹤機制,廣東省稅務局也明確將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巨人”企業“一戶一檔”服務措施落實,確保科技型中小企業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應享盡享。
此外,廣東還將落實珠三角地區境外高端人才個稅補貼政策,并對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創平臺自用及提供給在孵對象使用的房產、土地,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為資金、人才、營商環境等創新要素注入活力,多措并舉撬動科創發展杠桿。
減稅降費撬動企業科創“杠桿”
通過稅收優惠反哺研發投入成為近年全國開展規模性減稅降費的重要邏輯之一。
2021年,中央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在此基礎上,2022年再提出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進一步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
“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后,公司預計可以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約150萬元,更加堅定了企業持續投入研發對食藥用菌有效成分提取及應用的信心底氣。”廣東林中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林中寶”)總裁王清說。
在農業領域,無論是種植還是深加工也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持。
“如果說芯片是現代工業的核心和靈魂,那么小小的種子就是現代農業的芯片。”王清說,得益于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2021年林中寶共享受增值稅免稅銷售額1900萬元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95萬元。2021年上半年,林中寶營業收入達1867.59萬元,同比增長154.54%,實現扭虧為盈。
在國家普惠性政策基礎上,廣東各部門也正“各出奇招”,充分利用政策工具,撬動企業更大的創新潛能。
近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出臺關于貫徹落實《科技部辦公廳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的工作方案(下稱“工作方案”),明確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稅收減免電子臺賬跟蹤機制,確保企業應知盡知,應享盡享。
為盡快落實科創企業稅收優惠,激發創新潛力,廣東省稅務局也在121條便民辦稅繳費措施中明確,將在年內推進落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巨人”企業“一戶一檔”服務措施,確保科技型中小企業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應享盡享。
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完善設備器具加速折舊等“一攬子”政策,帶來的變化正加速從“賬上”落到生產線上。
“受益于高新技術企業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預計2021年我們可享受約6200萬元企業所得稅減免。”廣州華凌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經理王帆說,在稅收政策紅利加持下,企業空調器年產量從2019年的600萬套攀升至800萬套,產值也連年實現新突破。
國家稅務總局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有32萬戶企業提前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優惠,共減免稅額3333億元,其中18.6萬戶制造業企業享受減免稅額2259億元。
而同年,廣東地區有近3萬戶企業提前享受加計扣除額1267億元,超過30萬戶次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繳稅款超140億元。
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多項政策助力下,廣東的科技經費投入也逐年提升。
廣東省2020年科技經費投入公報數據顯示,2020年廣東各類企業R&D經費支出達2998.60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高技術制造業R&D經費達1388.19億元,投入強度為2.77%,同比提高0.19個百分點。
稅惠多角度支持科創人才孵化
除資金要素外,激活市場科技創新活力還需要人才支撐,孵化平臺、發展環境也正成為培育科技創新成果的沃土。
2022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延續執行涉及科技、就業創業等11項稅費優惠政策至2023年底。同時,免征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眾創空間孵化服務增值稅,對其自用及提供給在孵對象使用的房產、土地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
在此基礎上,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出臺工作方案提出,要進一步強化科技型中小企業人才支撐。具體包括,落實珠三角地區境外高端人才個稅補貼政策,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引進境外高層次人才。
“目前我們研發團隊有6人,2021年整體研發投入達約200萬元,共減免近34萬元所得稅。節省下來的資金將繼續投入科技創新、技術改造,2022年預計再投入200萬元優化生產線。”潮州市懷盛新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朝懷?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減稅、緩稅等優惠政策落地增強企業發展信心,未來計劃進一步擴招研發人員及一線工人。
作為全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也正加速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今年3月,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出臺《關于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對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工作的境內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征。
除直接招聘研發人才外,部分企業也在積極尋求與高校專業技術團隊展開合作。
“高校具備較強、較豐富的智力資源,我們也計劃聚焦節能、環保及廢紙造紙相關研究方向與相關高校或行業專家開展產學研合作。”中山永發紙業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張培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持續與專業學科院校探討新的想法和研究方向,將有助于企業進一步實現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形成綠色循環產業鏈。
《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21)》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公開量達149.84萬件,遠超其他三大灣區。
在創新人才帶動下,2020年廣東省高新企業存量超5.3萬家,實現高位“五連增”、全國“五連冠”。
“今年初我們搬入粵港澳創業孵化基地后確實享受到政府為小微企業提供的很多幫助。”廣州農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岸發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希望未來能夠針對小微企業人才招聘推出進一步扶持政策,比如提供落戶指標等,以幫助小微企業更好吸引人才。
2021年廣東省統計年鑒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數量已達約109.15萬人,其中約95.56萬人來自企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