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在上市路上一波三折的喜馬拉雅,又一次來到港交所大門前。
近日,喜馬拉雅重新向港交所遞交了更新后的招股書。這已經是其第三次沖刺IPO。如今與資本市場也僅差臨門一腳。
喜馬拉雅在在線音頻賽道已奔跑10年,歷經9輪融資,估值超200億元。在它背后站著騰訊、京東、小米等知名公司。
雖然投資陣容豪華,但是也難掩喜馬拉雅“增收不增利”且連年虧損的尷尬。
在線音頻賽道競爭激烈以及短視頻、直播生態的擠壓背景之下,喜馬拉雅該如何向資本市場講一個關于“聲音”的好故事?
-1-
喜馬拉雅創始人余建軍出生于福建南平。1994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學力學專業,后來獲得工學碩士學位。
大概是承襲了福建人“愛拼才會贏”的特質,余建軍在西安求學期間便開始創業。讀碩期間,他做了一個名為“模擬中國”的創業項目。
此后,他又先后創立3D全景軟件杰圖軟件、街景地圖“城市吧City8”、虛擬世界項目“那里世界”。
其中,“那里世界”是余建軍與合伙人陳小雨于2009年共同創立。
兩人相識的時候,陳小雨還是曾經的上海灘大佬戴志康旗下證大集團的投資總監。后來與余建軍一起創業,她從“老東家”手中拿到2000萬元天使投資。
不過這個項目并沒有火起來。兩年后錢燒完了,余建軍發現自己走錯了創業方向,公司80人的團隊,最后僅剩7人。
但兩人并未就此消沉。2012年,智能手機及移動互聯網開始普及,“耳朵經濟”生意漸火。他們又產生創建在線音頻平臺的想法。
當兩人“厚著臉皮”再次找到戴志康,并向戴志康和證大集團匯報創建喜馬拉雅FM想法時,沒有一個證大高管看好,還被痛斥“又來騙錢了”。
但戴志康再次投了1000萬元,加上此前投資的2000萬平移過來,成為喜馬拉雅最大股東。
據說,在創立喜馬拉雅之前,余建軍曾花3個月時間調研,從虹橋火車站問到浦東機場,記錄下每一個路人的意見。
由于喜馬拉雅FM創辦在上海喜馬拉雅中心,因而取名“喜馬拉雅”。2012年8月,喜馬拉雅上線。
這一次,余建軍獲得了成功。創立初期,喜馬拉雅用戶數滾雪球似的增長。2014年5月喜馬拉雅喜提第一筆1150萬美元融資,6月用戶數增超5000萬。
此后4年間,喜馬拉雅又至少獲8輪融資,其中最高一筆為E輪9億美元融資。自此,它成為估值240億元的獨角獸。?
喜馬拉雅背后站著騰訊、京東科技、小米、閱文集團、好未來、索尼音樂、歌斐資產、中視資本、春華資本、普華投資、華山資本、高盛、華泰證券、General Atlantic泛大西洋投資等20余家知名機構。
從2012年創立,喜馬拉雅已連續奔跑10年。作為在線音頻行業巨頭,早在2019年喜馬拉雅就傳出上市消息,最終被官方辟謠。
2021年5月,無數次“被上市”的喜馬拉雅開始放棄“佛系”,計劃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后來受到滴滴事件影響,上市進程被迫暫停。
對于同樣坐擁大量敏感“用戶數據”的喜馬拉雅來說,港股似乎是更好的選擇。同年9月,喜馬拉雅轉戰“港股”。
今年3月初喜馬拉雅招股書因審計數字過期失效。3月29日,余建軍帶著更新后的招股書卷土重來。
-2-
多年前,余建軍曾經寫給自己一句話:夢未盡,心未死。
他的夢想是:做一個用戶量上億,有巨大影響力的互聯網平臺。歷時10年,他做到了。
喜馬拉雅擁有三年持續增長的營收和一騎絕塵的月活用戶規模。
2019-2021年,喜馬拉雅營收分別為26. 8億元、40. 5億元和58. 6億元,同期,毛利率分別為44.5%、49%、54%,均呈現穩定增長趨勢。
從營收結構來看,公司主要收入來自付費訂閱、廣告、直播三塊業務,2021年營收分別為29.9億、14.9億、10億,同比全都實現增長。
其中,付費訂閱業務增速最快,較2020年增長了近一半。該業務也是喜馬拉雅營收支柱,占據半壁江山。
喜馬拉雅過去幾年這項業務能保持良好增長,得益于不斷增長的月活用戶規模。
截至2021年底,喜馬拉雅全渠道平均月活躍用戶(MAU)為2.68億,同比增長24.4%。這一數據超過荔枝FM、蜻蜓FM,是目前在線音頻行業最高的。
喜馬拉雅的付費用戶規模和付費率也讓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2021年喜馬拉雅當前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用戶和付費會員分別為1490萬和1440萬,付費率分別達12.9%和12.4%,在行業內屬于最高水平。
雖然各項關鍵數據增長向好,但是喜馬拉雅也未能繞開虧損“魔咒”。
2019-2021年,喜馬拉雅經調整年內虧損分別為7.48億、5.39億和7.59億元。三年累計凈虧損超20億元。而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內容成本和銷售及營銷費用高居不下。
喜馬拉雅的內容由PGC(專業生產內容)、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UGC(用戶生產內容)構成。
2021年,喜馬拉雅PGC和PUGC內容時長占內容總時長不到10%,卻貢獻55%收聽總時長。想要持續增加收入,擴大PGC和PUGC內容投入必不可少。
內容成本主要包括內容創作者的收入分成和購買版權的成本,其中收入分成是大頭。2021年,喜馬拉雅僅給內容創作者分成就是16億,占到總營收近三分之一。
唯一的出路是擴大用戶規模,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但隨著互聯網流量已觸及天花板,營銷獲客成本也很貴。過去三年,喜馬拉雅銷售及營銷支出平均占比44%。
雖然營銷推廣、版權、內容等方面“大手筆”投入,對于積累龐大用戶基數功不可沒,但是也讓喜馬拉雅陷入增收、增用戶,卻不增利的“怪圈”。
有業內人士直言,“音頻已沒有多少紅利,也缺乏更多變現渠道。喜馬拉雅巨虧,主要是受互聯網新興行業跑馬圈地思維的影響,走高投入高增長的模式。如果不盡快IPO,恐怕接下來怎么燒錢都成問題”。
曾幾何時,前期通過燒錢營銷提升用戶規模、搶占市場份額,之后再考慮盈利,是中國互聯網界屢試不爽的成功模式。
只是,互聯網黃金時代已過去,流量的神話也在褪色,在線音頻行業的春天來得也比想象中更晚。
-3-
2020年1月,荔枝FM在美股上市,一時風頭無兩。也讓人為穩坐在線音頻市場頭把交椅的喜馬拉雅感到“意難平”。
雖是國內音頻第一股,但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FM贏在了起跑線,市場反響平平。
半個月前,荔枝FM發布2021年財報,營收21.2億元,凈虧損為1.27億元。股價相比最高點更是慘遭腳斬。
虧損也并非僅是喜馬拉雅和荔枝FM的狀態,其實整個在線音頻行業的日子都不好過。
在線音頻也曾經是被資本爭相追逐的風口。在2016年至2018年的紅利期,更是誕生一批實力強勁的玩家。
從2020年起,騰訊音樂、網易云音樂、字節跳動、快手、B站等新玩家,通過不同方式相繼涌入在線音頻賽道。
騰訊音樂推出酷我暢聽、并購懶人聽書;網易云音樂上線“有聲劇場”欄目,增加“播客”入口;字節跳動、快手,分別推出番茄暢聽App、皮艇App;B站10億元全資收購二次元音頻社區貓耳FM……
然而,“耳朵經濟”生意并不好做。“聲音”紅利期如曇花一現,在線音頻平臺也在一級市場遇冷。
喜馬拉雅在2018年8月份E輪融資后,就再也沒有引進新的投資。蜻蜓FM在2019-2020年期間僅完成一輪融資;一度被十分看好的懶人聽書也曾連續兩年沒有引入新投資,最終賣身騰訊。
IT桔子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在線音頻行業相關企業投融資數量及金額分別為2起和4億元,相比2018年巔峰時期為15起和82.8億,可謂跌至谷底。
沒有了資本提供的充足“彈藥”,一些在線音頻玩家也相繼折戟。截至2022年2月,國內在線音頻主要玩家就僅剩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得到app和懶人聽書等幾家。
當喜馬拉雅還在版權和培養戶用付費的道路上掙扎時,短視頻、直播等平臺已勢如破竹大量搶占人們時間與注意力。在線音頻的市場受到大幅擠壓。
雖然近年來在線音頻用戶量也一直增長,但是相比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類平臺,在線音頻產品的滲透率就相去甚遠。
據灼識咨詢的數據,2020年,國內在線音頻用戶滲透率16%,在線音樂為57%,而長視頻、短視頻為74%。
為了打開新局面,喜馬拉雅講起新故事。通過布局智能家居、智能音箱和車聯網,提升了平臺內容滲透和用戶黏性。
招股書顯示,2021年,喜馬拉雅物聯網及其他開放平臺月活用戶已達1.52億,同比增長35%。其中,車載智能終端和家用智能終端月活躍用戶為0.49億。
為抓住AI風口,喜馬拉雅也強化AI和大數據能力。其基于自研的TTS框架,推出兩項被“IEEE國際音頻、語音與信號處理會議”收錄的語音技術成果,還推打造了AI主播“喜小道”和AI電臺“彩云小夢”等。此外,喜馬拉雅還在泛娛樂音頻、播客等賽道進行過嘗試。
這些尚未激起太大浪花的新故事,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提振市場想象力?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