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以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專精特新”一詞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亮相就吸引了各方注意,如何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跑起來”成了代表委員熱議的重點。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表現亮眼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成果非常豐碩,從去年數據來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占中小企業的比例雖然不高,但是營收增速、利潤率和發明專利成果占有量都分別達到了規上工業中小企業的2.2倍、1.4倍和3.4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說。
“專精特新”企業,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企業。它們專注于產業鏈上某個環節,打造“一技之長”,對筑牢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基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經公布了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家,帶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入庫企業11.7萬家。今年,國家層面擬新培育3000家左右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各省份擴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規模。
政策加碼,推動“專精特新”加速發展。《“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提出,要推動形成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還將通過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重點支持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
形成支持“專精特新”發展合力
發展“專精特新”必要且急迫。一方面,我國制造業需要增強發展韌性,進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在當前國際局勢下,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空前重要。全國人大代表、藍光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楊鏗表示,通過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政策支持來推動核心技術及領域國產化替代,是中國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可行路徑之一。同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專精特新”也是實現國內產業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關鍵主體,是國家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如何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釋放更加強勁的活力?楊鏗建議,政府應該從資金、服務、人才方面,提供相關配套措施,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促進中小企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尤其對于關注深耕于細分領域的公司,能夠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成為真正產業化的“小巨人”。地區政府能夠聯合行業具有技術標桿作用的“專精特新”企業,統一建設公共技術平臺,實現行業共享,以此減少中小企業的固定資產投入,為中小企業的工業化賦能。
全國人大代表、森馬服飾董事長邱光和表示,產業鏈是“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的生態系統,政府一方面實施財政資金扶持,另一方面應當更關注企業“建鏈”“強鏈”“補鏈”能力,集聚產業鏈龍頭企業、配套企業、科技團隊、高端人才,完善產業鏈。
全國人大代表、工大高科董事長魏臻建議,應重點扶持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升其創新能力,優化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基礎科研項目等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優化“專精特新”各梯度企業培育指標體系;加強對“專精特新”企業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方面的精準扶持;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等。
中小企業穩,中國經濟運行才會穩如磐石。相信在政策驅動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將實現“小步快跑”,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穩住中國經濟“底盤”、助力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