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開市已滿百天,市場上呼吁“北交所指數盡快推出”的聲音越來越多。隨著上市企業數量的增加,北交所編制指數的條件逐步具備,需要適時推出能夠代表北交所運行狀況和上市公司特征的指數產品,打造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晴雨表。
指數和交易量價信息是股市行情的基礎指標,既是投資者研究、判斷股市走勢的重要信息,也是開發指數衍生產品和其他金融創新產品的基礎。滬深交易所有著非常豐富的指數體系,能夠綜合反映上市企業的整體運行狀況,北交所需要補上這塊短板。當前北交所上市公司雖然數量不多,但儲備的擬上市企業不少。截至1月底,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條件的公司超千家,正在進行上市輔導的企業近300家,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占比超過四成,具有發展快、盈利能力強、研發強度大等特點。隨著儲備企業的登臺亮相,北交所編制指數的條件逐步具備。
自去年11月開市以來,北交所的市場生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準入、分層、持續監管、發行融資等各方面基礎制度不斷完善,投資者數量大幅增加,長期資金持股占比穩步提升。然而,市場整體估值較低,活躍度和流動性欠佳,仍是制約北交所發展的關鍵問題,要解決這一難題,就需要推出能夠代表市場真實情況的股票價格指數,吸引機構投資者研發指數型投資產品參與投資,提升交易活躍度。一方面,指數編制上要更加突出“創新”屬性,聚焦北交所有代表性的企業,向全巿場提供一個北交所成長參考指標;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部分上市企業權重過高而使指數出現失真,不能充分反映絕大多數上市企業的實際情況。與其他指數相比,北交所指數應更多反映中小創新型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
北交所的改革始終在路上,形成初步規模,實現高質量的企業持續供給是北交所高質量建設的重中之重,研究發布北交所指數是提升市場流動性,帶動更多資金入場的關鍵之舉。北交所此前已經公示了指數采購項的情況,指數的編制工作已經箭在弦上,期待著北交所指數能夠盡快落地,讓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更趨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