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開市滿三個月。北交所官網顯示,截至2月16日收盤,北交所總成交額為11.84億元,總市值2254.55億元,自開市以來日均成交額約18.43億元。
交易所目前的84只股票是由71家精選層公司平移及13只新股構成。根據中金公司研報,北交所的日均換手率是2.9%,而同期精選層日均換手率是1.6%。北交所流動性前50%的股票的日均換手率4.5%。
2月16日,北京軟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軟體機器人”)CEO高少龍對記者表示,短期看流動性并不是很高,作為新設立的交易所,交易量的提升也需要一個過程。
軟體機器人在2021年被選入工信部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公司融到B輪,正考慮上市。因為北交所的2億市值門檻,相當于把企業上市的階段前移到了C、D輪。
根據中金公司研報,北交所企業的首發募資規模是2億元,平均市值是31億元,而科創板在這兩個指標上分別是14億元和150億元,創業板是6億元和124億元。
高少龍認為,北交所的定位是服務中小企業,這類企業初上市階段募資并不多,目前的募資規模和交易量是可以滿足它們的融資需求。
北交所官網顯示,目前有68家公司正處于排隊上市的階段。按照交易所規則,登陸北交所有兩條路,掛牌基礎層、晉級創新層、申報北交所,或者兩步走:掛牌同時進入創新層、申報北交所。從開始準備到上市,預計2年時間。
高少龍表示,作為一個待上市的中小企業,公司對北交所的信心充足,北交所仍然是上市的第一選擇。目前公司更關注的是,企業未來發展壯大后,交易所能否提供一個進入更大平臺融資的通道,也就是與其他交易所之間的通道是否順暢,例如能否轉入科創板。
北交所“后備軍”的困惑
北交所攪動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市場,在北交所、新三板的二級市場之外,還有大量中小企業正在積極籌備上市。
北交所北京基地企業上市輔導員趙云濤對記者表示,在對接資本市場的過程中,有一類企業最為積極:它們在行業內深耕多年,有穩定盈利,但是規模一直未有很大增長,營業收入規模在1億元左右,盈利在1000萬元到數千萬元左右。
業務上看,企業在專業領域內做比較專、比較精,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但是受制于整體的細分領域的市場空間,營業收入規模一直無法快速增長。
趙云濤表示,過去由于滬深交易所上市條件要求高,企業老板熬了多少年了也很難夠到門檻,北交所的成立給予了企業上市的新希望,以及這類企業家第二次創業青春,企業家的激情被重新燃起。
在幫助企業對接北交所的過程中,趙云濤發現,企業存在一些普遍的困惑:一方面,企業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上北交所,上北交所是不是自己的最優選擇;另一方面,企業想知道自己按照什么樣的路徑發展才能得到更好的市場認可,獲得一個較好的估值?有的企業已經有業務很相近的同類型公司上市了,市盈率并不理想,擔心自己上市時不能得到資本市場的充分認可。
趙云濤表示,北交所給中小企業提供了上市通道,也激勵它們提升和修補自身,快速轉變成一個公眾企業。在對接企業過程中,他發現有不少企業甚至不知道哪里咨詢上市,如何選擇合適的券商。對他們來說,大型券商實力強,但小項目不受重視,小型券商更重視自己,卻又存在保薦能力和承銷能力不足的問題;更多企業甚至沒有董秘,那些由財務總監升任的董秘,有一定的迷茫和壓力,迫切需求專業的培訓。
對此,趙云濤建議,第一,進一步加大企業和交易所的溝通,讓更多的企業家了解到北交所的好處和上市路徑;第二,加強對企業的一對一指導和服務,幫助企業做好資本市場規劃和選券商等方面的技術支持;第三,建議進一步加強突出北交所北京基地作為指導企業上市的官方地位和服務主陣地效應,讓更多的企業知道,遇到上市的事情該去找誰,誰是值得依靠和信賴的。
在新三板之外,更多尋求融資的中小企業也存在一些困惑。趙云濤表示,在做股權融資中,中小企業普遍很難找到目標投資機構,企業給自身的估值定位和機構給出的估值之間差距較大。另外,企業需要找戰略投資者,利用機構的戰略資源,或是需要有官方背景的政府引導基金為自己做背書。
而B輪之前的更早期企業,存在缺少投資人關注、接觸投資者的數量和傳遞信息的渠道有限的問題。北交所北京基地希望提高早期企業的對接效率,目前已經匯聚了建信股權基金、國海投資、北創投基金等機構的投資人,投資人以投資總監以上的級別為主。
新三板企業的期待
一些存留于新三板企業及更多中小企業間的問題,有望在北交所的框架中得以解決和修正。
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秘書長郭偉瓊對記者表示,根據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的調研,新三板企業反映最多的問題是研發費用該成本化還是費用化的問題。作為中關村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智庫和服務平臺,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為北京市450余家上市公司、新三板897家掛牌公司服務,其中創新層144家,北交所上市公司11家。
在郭偉瓊看來,尤其對中小科技創新型企業來說,企業研發費用占比相對較高,在收入規模和利潤中等偏下的情況下,利用研發費用資本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解利潤,這樣做不僅會對投資者帶來損失,也不利于資本市場的發展。因此在IPO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企業研發費用大規模資本化的情形,那么IPO審核的重點會放在核查資本化的過程以及金額是否合理等方面,這無疑會增加企業IPO難度和成本。
“如果允許范圍金額的資本化,那么對于企業而言又沒有太大意義,于是最后也就幾乎沒有企業在IPO過程中資本化了。事實上,對于科技型企業來說,研發費用化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因為研發費用資本化的措施可以從本質上解決軟件企業或科技企業所謂的“輕資產運行”的一個困局。因此如何規范新三板企業精選層“小IPO”、北交所上市過程中企業研發費用資本化還是費用化的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郭偉瓊認為,針對不認可研發費用資本化的會計處理的問題,應當結合新三板市場的經驗,對于長期合規、存在研發資本化的新三板掛牌企業,放開審核要求,轉而強調資本化的合理性與披露的詳盡和準確性。新三板既然是要求在很多制度上創新,并且是注冊制的試驗田,那么在研發費用資本化問題上有所寬容也是可以理解的。
郭偉瓊表示,另一個困難是,部分老牌新三板企業因新出臺的政策而導致前后信息不匹配,建議可為這些企業設立相關的綠色通道,做到專事專辦,從企業發展層面來講不要“一刀切”。
“例如證監會非公部新出臺的一項暫行規定,新三板企業不能以低于面值回購股份,在此項規定未出臺之前,低于面值的企業仍有交易,規定出臺后企業計劃回購股份用于股權激勵時只能被迫提高交易成本才能將股份贖回。同時對于第一批做市的老新三板企業,由于公司股票成本過于分散,成本過于懸殊,如這些企業在北交所IPO,那么將如何保證股東眾多的新三板企業的股票成本,這一點股轉公司、北交所需要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