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也指出,廣西要“打造領航企業新方陣,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企業。”發展“專精特新”企業是國內產業發展的最新著力方向。在國際產業合作方面,RCEP已于1月1日正式實施,以中日韓東盟為主的東亞產業鏈將進一步強化。抓住產業發展的這兩大趨勢,廣西可以籌劃建設RCEP“專精特新”集聚區,實現產業發展換道超車。
RCEP正式實施為“專精特新”企業帶來重大利好
RCEP實施的自由貿易中獲益最多的是區域內主要的貿易商品——資源和中間品,而中間品生產的主力正是“專精特新”企業。東亞、北美和歐盟是全球三大高端制造生產網絡。相比于其他兩個網絡,東亞生產網絡、貿易網絡以中間品和零部件貿易為主的特點更為明顯,而且比例還在提升。以日本為例,2000年日本中間品流入區域內的份額為44.46%,到2017年該份額上升至58.32%。
RCEP采用區域原產地累積規則利好“專精特新”產品靈活投資。原產地累積規則是指在確定出口產品原產資格時,來自RCEP任一締約方的價值成分都可能被認定為原產。顯然,企業在考慮中間品和零部件的來源、生產、供應布局時,將更具靈活性和多樣性。而中間品和零部件的生產,正是“專精特新”企業的主戰場。這些企業可以從原產地累積規則中挖掘擴大中間品生產和進出口貿易的機遇。
相比其他類似協議,RCEP為促進中小企業合作和發展設置了專門章節,給予了中小企業更高的關注度,旨在服務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合作搭建更廣闊的信息平臺。同時,鼓勵中小企業更積極地利用協定及協定衍生創造出的經濟合作項目,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區域價值流和供應鏈中來。
可以預見,RCEP正式實施也將為中國發展“專精特新”企業帶來重大利好,形成一波發展浪潮。
中國產業鏈升級關鍵在于發展“專精特新”產業
RCEP涵蓋了世界上最大的產業鏈。區域中,日韓具有研發優勢,中國具有產業體系完整性優勢,東盟具有人力等方面優勢,大致形成一個梯度發展態勢。我國工業制造業雖然體系完整,但是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關鍵零部件、關鍵元器件和關鍵原材料的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一,這正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卡脖子”問題。中國在RCEP區域乃至全球產業鏈中由中端向高端躍升,關鍵在于消除這些“卡脖子”環節,也就是提高關鍵零部件、關鍵元器件和關鍵原材料的自給率,方向就在發展“專精特新”產業。RCEP提供了開放的新空間,提供了國際循環和國際競爭的大舞臺,同時也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壓力,推動我國企業往“專精特新”發展。我國正在堅定地將經濟發展的重點轉向這些技術密集型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它們將提升我國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搶抓先機在廣西建設RCEP“專精特新”集聚區
廣西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應充分發揮處于RCEP覆蓋區域中心位置的獨特區位優勢,建設RCEP“專精特新”集聚區,加快建設成為RCEP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新節點。
“專精特新”雖然往往是中小企業,但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后,就會成為不可替代的“隱形冠軍”,創造巨大價值。廣西可以抓住建設高質量實施RCEP示范區的先機,建設一批在全國、乃至區域內的“專精特新”企業,完全可以實現產業換道超車。除了常規的措施方法,廣西建設RCEP“專精特新”集聚區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做出特色:
廣西建設高質量實施RCEP示范區可以聚焦于中日韓“專精特新”產業合作。RCEP生效,實質上在中日韓之間形成了期待已久的自由貿易區,將進一步強化中日韓產業鏈合作。目前,中國高端制造業的實力,還不足以重構區域產業鏈,日韓的市場體量,也不足以支撐區域產業鏈的重構。RCEP帶來的市場效應、產業機會,則為中日韓三方在高端制造業重構方面帶來巨大的合作空間。
日本是對華技術凈輸出最多的國家,韓國輸出規模也不小(僅次于日美德排第四位)。日韓在華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多于美國、歐洲。RCEP在WTO基礎上全面提升了區域內知識產權整體保護水平,技術、研發、管理咨詢等服務開放程度也擴大很多,這些都為積極開展與日、韓、澳等發達國家的研發合作消除了阻礙。
可以在廣西RCEP示范區中設立中日韓RCEP合作專區,以高端制造業為基礎,聚焦于“專精特新”產業;同時,參考中新(加坡)產業園,探索“三國共同管理園區”的合作模式,達到三國利益共享,為整個RCEP產業合作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以RCEP產能合作重點行業作為廣西“專精特新”集聚區的產業主攻方向。在RCEP區域產業鏈中,廣西“專精特新”集聚區一個主攻方向是日韓和中國存在互補性的產業。研究發現,中日韓的化工制造、機械制造、光電設備、交通運輸等高端制造業的生產網絡都在向本區域內聚集。這些可以成為廣西RCEP“專精特新”集聚區的主要產業領域。
另外一個主攻方向是,建構基于“中日韓+X第三方市場”的產業鏈,尤其是東盟國家作為第三方的新興產業鏈。第一批“中日韓+X”合作早期收獲項目清單鼓勵三國企業在基礎設施、節能環保、裝備制造以及新業態(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發揮互補優勢,嘗試在第三方市場開展共同合作。廣西RCEP“專精特新”集聚區可以將中國的優勢產能、日韓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國家尤其是東盟國家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
第三個主要項目來源是區域外。域外跨國企業為了享受區域原產地累積規則的紅利,也會加大對RCEP區域的投資。歐洲國家中,德國對華技術輸出規模最大,發動機、基礎材料、造紙、運輸、高分子化學、藥品、專用機械等,都是德國具備創新優勢的領域。
廣西建設RCEP“專精特新”集聚區,尤其要著重引進RCEP中新增的和更加開放的服務部門支撐技術和產品。海洋藍色經濟、新能源(包括新能源汽車)是新增合作重點。更加開放的服務部門有金融、醫療、運輸和建筑等,為此提供支撐的技術和產品,也會有較大的發展。
通過舉辦全產業鏈展會和RCEP創新大賽吸引區域“專精特新”企業。圍繞RCEP重點合作領域,舉辦全產業鏈展會。會展業是入口級平臺,能夠有效帶動商品交易、項目投資、技術交流、信息共享,還能引領各領域人才的聚集。一方面,我們可以不斷增加中國—東盟博覽會的RCEP元素。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根據RCEP產能合作的重點領域、潛力領域,比如電子信息、電力、機械、石化、建材、紡織服裝等,創辦更專業性的、單個全產業鏈展會。這樣,等于將整條產業鏈“搬”過來,將這條產業鏈上的“專精特新”企業請到了廣西家門口。
舉辦RCEP創新大賽。基礎研究方面突破一個關鍵技術,往往能夠創造一個細分行業,還有可能給整個產業帶來顛覆性影響。2021年11月22日,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聯合聲明提出,建立更加緊密的科技創新伙伴關系,共同制定落實《中國—東盟建設面向未來更加緊密的科技創新伙伴關系行動計劃(2021—2025)》,對接雙方各自創新發展戰略,培育合作新動能。2021年10月26日,李克強總理在第24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中也指出,要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2021年第18屆東博會期間召開的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啟動了中國—東盟技術交易平臺、中國—東盟科技人才創新驛站。目前,雙方已經在廣西柳州共同舉辦了中國—東盟工業設計周,有了良好的基礎。可以在此基礎上,將設計周擴展為RCEP創新大賽,吸引各種創新發明、創業項目參賽,進而落戶廣西。
最新創設的北交所把定位重點放在了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中央財政正在加大對市場主體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對“專精特新”類中小企業重點發力。我們要乘風而起,抓住機遇,配備力量和政策,加快建設RCEP“專精特新”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