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證券交易所定位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致力于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與滬深交易所錯位發展,是國內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部分。”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3.110, -0.01, -0.32%)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以來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合格投資者開戶數超460萬戶,但也存在尚未充分發揮公司制交易所優勢、上市公司估值和交易量偏低等問題。郭田勇認為,接下來,北京證券交易所應充分發揮公司制交易所優勢,拓寬上市企業篩選范圍,進一步提高市場流動性。
郭田勇認為,北京證券交易所要充分發揮公司制交易所優勢,優化公司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引入戰略投資者,如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等一批實力強、經驗豐富的機構,借鑒港交所、納斯達克等交易所先進經驗,提高北京證券交易所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另外,在管理隊伍上,要通過進行市場化招聘,引入高水平專業人才,通過薪酬激勵和股權激勵等措施激發管理團隊的創新性、服務性和能動性。同時,要完善公司治理體系,保證公司董事會決策的獨立性、科學性和合理性,健全獨立董事制度,保障投資者利益。北京證券交易所未來可根據發展情況,適時實現就地上市。
北京證券交易所與滬深交易所錯位發展,與基礎層、創新層形成層層遞進關系。目前,相關制度規定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由新三板創新層產生,新三板中原有的精選層公司已全部轉移到北京證券交易所。
在郭田勇看來,應合理統籌北京證券交易所和新三板的戰略發展定位,給予北京證券交易所和新三板各自相對獨立的發展空間,可采用分開辦公、分開管理的方式支持北交所和新三板獨立發展。
“北京證券交易所應牢牢把握政策機遇,通過制度創新提高競爭力,結合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特點,制定靈活適度的上市標準,在全國范圍內篩選優質企業,吸引企業到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郭田勇建議,北京證券交易所增設國際板,吸引中概股回歸以及境外優質企業來國內上市,加強北京與其他國際城市之間的金融交流,順應金融開放的潮流,既能夠為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供金融助力,也能為北京“兩區”建設提供金融支持。
在他看來,北京證券交易所應拓寬上市公司來源,不局限于新三板企業,通過調整上市公司門檻、優化業務經營機制、提高服務水平、擴大交易所影響力等舉措,提高在全國范圍內吸引優質企業的能力。同時也要賦予新三板企業自主選擇權,新三板中的企業可依據自身發展情況自主選擇京滬深交易所轉板上市。
市場流動性是交易所發展的關鍵所在,在全面推行注冊制的背景下,要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和信息披露準則。
對此,郭田勇建議,一方面,從上市公司層面提高市場流動性,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機制,要在保證公司質量的前提下積極擴容。要建立暢通的轉板機制和再融資機制,為企業提供適合不同發展階段和發展目標的轉板服務和融資服務。
另一方面,從投資者層面提高市場流動性,要完善交易制度和投資者保護制度,加強投資者教育,引導個人投資者樹立長期投資的觀念,在保證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個人投資者的門檻,吸引個人投資者參與市場投資。同時,通過制度創新提高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積極性,可適時推出北交所指數類型投資產品以及ETF類型投資產品,擴大投資者參與北交所投資的范圍和渠道。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和待上市企業的研究,提高新股定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降低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擴大北交所上市企業的影響力,提高投資者的參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