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真學習了一份某省級政府發布的“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培育工程意見。
《意見》有工程時間結點(仿佛神機妙算),有詳細的培育企業數量(數量振奮人心),有獎勵金額明細(咱們不缺錢),布局了“專精特新”產業園(好奇這些園如何從天而降),保障措施似乎很有力(統統耳熟能詳)。
讀著讀著就有了種魔幻的感覺。
如果“專精特新”能夠這樣規劃,這么些條件滿足就能雨后春筍般冒泡出來,神州大地真要滿園春色關不住,萬枝紅杏出墻來了。
其實,稍微了解一下“專精特新”企業的特征,尊重一下市場規律,知曉創業的風險艱辛,我們就應該回歸常識。
對城市區域經濟而言,已經被嚷嚷得開始變味的“專精特新”們,絕對都是一些可遇不可求的人中之鳳。

2
從創業者、企業家角度看,具備創業稟賦、企業家精神特征者,萬里挑一。
為什么呢?
因為蕓蕓眾生中,拋棄安逸安全者少,能不懈學習蛻變者少之又少,甘愿承擔風險并險中求勝者極其稀缺,求勝成功后還能承擔社會責任分享財富者更是寥若晨星。
這很正常,也是現實。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幾乎具備了優秀者能具備的所有特征特質。
而“專精特新”企業,必須是這樣的優秀者才能創建打造。
也必須是這樣的優秀者,才愿意寂寞風險前行,耕耘出屬于自己的天地。
所以,他們永遠不可能通過培育、規劃產生或成長。
換句話說,對他們的所謂培育、規劃,更像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一廂情愿。
3
從技術細分市場機會看,“專精特新”還體現了技術創新的前沿性。
尤其是無人區范圍和前無古人的特征。
技術創新需要多因素資源集聚迭加,最終厚積薄發才能獲得靈感機會。
然后,通過強大的商業能力獲得市場回報。
獲得技術創新機會,遠不只是企業研發投入、科研院校共同發力這么簡單。
往深層次尋根究底,基礎教育、創新文化、根植于大眾心底的價值觀、財富觀,都是繞不過去的坎。
任何忽視深層次基礎條件,只夢寐以求光鮮結果的機會主義行為,都將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4
從創新創業文化方面看,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更是迫在眉睫。
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和快速轉型,實際上已經掉隊了整整一代人,甚至更多。
與創新創業文化背道而馳的投機功利、官僚主義、見利忘義和不擇手段的風氣,需要社會文化文明的整體刮骨療傷,血透化療。
需要由上到下的新時代創新創業文化植入、浸泡和弘揚。
做到或做好這些,本身就是最為直接的挑戰,本身就是最為直接的自我革命,本身就是無數人懵懂無知的自然淘汰。
如果創新創業文化不濃郁,不彌漫繚繞,不能成為主流文化氣質,“專精特新”者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5
圖片來源:攝圖網
從營商環境條件看,問題更加顯而易見,差距觸目驚心。
至少在中國,哪些省、市、區營商環境好,其實所有人都一目了然,所有企業心里都明鏡似的。
任何一個行政區域決策者和部門,到今天,還不把營商環境作為頭等大事真抓實干,必然隨著自己的被淘汰,而影響成千上萬百姓的生活質量。
“專精特新”們的有無或多少,恰恰是衡量營商環境好壞的試金石。
不從源頭上解決營商環境問題,改善營商環境條件,剔除阻礙影響營商環境的人、權和種種頑疾,“專精特新者”將永遠遙不可及。
自以為是的培育者、規劃者將貽笑大方。
(完)
范偉軍:火炬眾創孵化博物館館長、《中國孵化器》雜志主編。 著有《小企業如何長大》、《千方百計離成功近一點》、《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5模式》、《創業家:城市拯救者》、《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10亮點》、《創業·枕邊書》、《眾創孵化8樣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