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既是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兩年來,中小民營企業轉型發展支持舉措成效如何?記者采訪了工信部中小企業局有關負責人、相關企業負責人和專家。
強化創新支持、優化融資服務
憑借天空地遙感數據高精度智能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小巨人”企業武大吉奧信息技術公司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從立項到獲獎,得益于產學研用的緊密合作。”企業負責人王琳介紹,2013年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發起科研項目,學校科研團隊貢獻底層技術,吸納吉奧提供應用支撐共同作為研制主體,2017年技術成果出爐后,又經國家測繪局進行中試和產業化,前后歷時8年,最終獲此殊榮。
重大科研項目將中小企業引進來、融進去,為企業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我們連續多年研發投入占比保持在8%左右,以創新驅動企業持續發展。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明顯。”王琳說。
“小巨人”支撐“大創新”。在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有14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參與申報的13個項目獲獎,占企業參與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項總數的10.2%。“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超五成年研發投入超1000萬元,超六成屬于工業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在多個領域‘補短板’‘填空白’,已成為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工信部中小企業局有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工信部將培優企業與做強產業相結合,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該負責人介紹,在創新支持上,中央財政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分3批重點支持100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在優化服務上,推動22個省份與金融機構聯合印發專項融資方案,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量身打造“小巨人貸”“專精特新貸”等專屬信貸產品。
數字化轉型成制造業中小企業“必修課”
濟南章丘,走進位于三澗溪村集約型工業園,山東明風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正酣——鑄造、機加工、檢測噴漆,自動機器人忙碌不停;智慧車間監控大屏上,設備運行數據實時跳動、一目了然。
“生產全掌控,一屏覽車間”源自一場數字化改造。“不轉型,就跟不上了!”公司董事長趙震昌說,生產設備過去相互孤立,設備數據難以反饋指導生產,精細化管控難度大,影響生產效率。
明風機械采用了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解決方案,實現聯網管理和實時監控。改造后,生產管理效率提升15%,訂單轉化率提高10%。
火山引擎發布“火種計劃”,限時免費開放AI(人工智能)平臺,扶持上千家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國網嘉興供電公司建立基于電網基礎設施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降碳生產方案……“借助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吸引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有助于解決‘成本過高、效率低下’等難題,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說。
為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信部部署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已發布254項服務產品及活動,開展一批技術培訓。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調研的數據顯示,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總體向好,轉型取得初步成效。
從階段看,超半數被調研的中小企業處于踐行實施階段,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處于數字化轉型領軍梯隊,轉型程度較一般中小企業更深入。從投入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效滿意度較高,投入力度不斷增強,投入重心由購買硬件向軟件服務和解決方案傾斜。從路徑看,轉型呈現由“單點應用”向“全面賦能”轉變的特征,轉型越深入,全流程賦能成效越均衡。
轉型初顯成效,但中小企業普遍數字化基礎較為薄弱、風險抵御能力弱、安全顧慮較多,面臨不會轉、沒錢轉、不敢轉的問題。魯春叢認為,“探索起步階段的中小企業往往資金壓力大、人才供給不足。在這一階段,政策和技術支持的普惠性和滲透性有待提升。”
“對制造業中小企業發展而言,數字化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必修課’。”工信部中小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將采取措施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打造100個可復制可推廣賦能應用場景,供中小企業自主對接使用。同時,培育一批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發展綜合評價診斷服務,有針對性地提升數字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