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頻陷“裁員風波”、“討薪風波”的愛屋吉屋再次引發關注。盡管愛屋吉屋高管出面辟謠,澄清事實,但該事件仍然余溫未了。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跟愛屋吉屋名字極為相似的“吉屋”,卻無辜躺槍。
日前,吉屋官微發出澄清聲明引起關注。聲明中強調,吉屋并非愛屋吉屋,雖然都是探索“互聯網+房地產”模式的企業,但兩者實際業務模式與性質完全不一樣。
在業內人士看來,吉屋的“天貓”模式與市場上眾多探索房產領域的互聯網模式并不相同。可事實上,普通大眾卻難以分辨。下面,小編就來微盤點一番。
2011年8月在深圳成立,吉屋是典型的互聯網公司,可能這與其創始人團隊來自阿里和騰訊有重要關系。作為一家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房產交易平臺,吉屋在今年5月完成了1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由賽富亞洲基金領投,中城聯盟參與共同投資。
其他房產電商,如愛屋吉屋,其創始團隊出身原土豆和大黃蜂打車團隊,五輪融資令行業驚嘆,房多多團隊傳統代理出身,已完成C輪融資,好屋中國獲得軟銀中國千萬美元A輪融資……這些企業先后在融資的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激烈的競爭中謀得了一席之地,實在難得。對比之下,吉屋慢中求穩,低調屬性名副其實。
當前,吉屋主要通過流量平臺“吉屋網”、交易平臺“吉屋惠”及金融平臺“房利通”等,為行業及終端用戶提供移動互聯網體驗的房產交易相關服務。全面積累了四年的線上客戶流量優勢和移動互聯網平臺技術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吉屋平臺月度線上訪客超過千萬,注冊房產經紀人超過60萬,國內主流新房代理商也已經全面入駐吉屋開放平臺,業務覆蓋全國80多個城市,擴張之迅速,可見一斑。
如今,早先迅速搶奪市場的房產電商們或借助龐大的經紀人團隊,勢頭強勁;或借助其他超流量平臺展開跨界合作,強強聯合;或在數千家門店里展開業務布局,集結資源……但據最新的《移動互聯網行業盤點·秋》數據顯示,不少平臺的房產服務APP月活躍用戶和轉化率逐漸呈下降趨勢。這或許會引來新一輪的行業思考和改變,前進中的競爭格局畢竟難以預料。
定位做“房產O2O行業的‘天貓’”,吉屋主要為房地產開發商和新房代理商構建“互聯網+”的開放式房產交易平臺,并圍繞新房銷售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簡言之,吉屋的價值就是幫助傳統房產交易機構能夠更高效率低成本的賣房,幫助傳統房產機構實現互聯網轉型。
因此,吉屋主要是運用移動互聯網的力量,幫助傳統代理公司打造新的線上客源、線下渠道以及金融資源的連接模式,以房產交易結果為導向,這種交易平臺型的模式在國內實屬創新,給普遍陷入困境的傳統房產代理帶來了新的生機。
而像愛屋吉屋、鏈家,定位于二手房產中介O2O,將中介角色搬上互聯網,整合線上線下資源謀求更大的市場。這些中介自營型企業在線上打造了一個個信息真實透明的房源數據庫,及時更新房源信息,以促進線下交易實現。這其中,尤以愛屋吉屋去門店化模式,極大顛覆了傳統中介門店的經營方式。
不過,在另一個新房交易市場領域,傳統新房代理公司在互聯網模式的沖擊下,也逐漸意識到轉型的迫切性,需要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已成為一致共識,實踐成功的亦不在少數。
目前,廣州經緯、天津浩華、南寧居樂惠、杭州威武聯盟……不少來自廣州、天津、南寧、杭州、青島、三亞、宜昌、臺州、滄州等地的傳統房產代理商已借助吉屋平臺轉型成功,更多嘗試或仍在摸索。
雖然不少模式在發展中深受輿論之擾,但新事物的成長難免遭受挫折,這些房產電商模式后續發展如何,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