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融媒體記者 杜壯
“十四五”開局之年,面對國內外風險調整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復雜,經濟轉型升級中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題。在這一背景下,責任投資發展的趨勢是什么?創投領域的關注點在哪些產業?投資界如何加快綠色發展?
12月15日,在第十一屆中國創新資本年會暨第四屆中國創投責任投資峰會上,圍繞2021年雙碳背景下責任投資的熱點和焦點以及2022年行業發展重點的討論在江蘇南京展開。
科技創新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如今,科技創新正成為支撐和引領2021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表示,科技創新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戰略利器,決定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地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全球創新版圖重構,中國的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半導體、消費電子、軍工等領域正在迎來最好的投資期。
值得注意的是,加大對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已成為業界共識。以盛世投資為例,據了解,目前盛世投資在江蘇的管理規模超250億元,直接或間接投資項目400多個,重點投向了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同時,盛世投資管理的南京江北發展基金,破解高端創新資源不足、生態承載超負荷、產業結構偏重化工等問題,通過金融+科技、基金+產業,將資本和產業緊密結合,強弱項、補短板,助力江北新區“集成電路”、“生命健康”兩大主導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區域創新和綠色發展的催化劑。
“在推動科技創新,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創業投資雖然不是萬能的,還需要各類資本協力,但離開了創業投資是萬萬不能的。”在沈志群看來,科技創新之所以能夠開始發力,成為支撐和引領“十四五”開局之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支持科技創新的資本力量——創業投資的快速發展。創業投資作為推動科技創新,支持實體經濟的創新資本,是一種具有正能量的、需要大力促進發展的新經濟時代重要資本力量。
如今,創投主體朝多元化發展,股權投資產業鏈正在形成。近幾年我國一批大型實業企業上市公司,如華為、騰訊、阿里、字節、小米、美團、寧德時代等企業。與此同時,在我國發展時間不久作為個人創投的天使投資人隊伍不斷壯大,一批創業成功的優秀企業家轉型為天使投資人。
“創投機構想要為投資人創造更多回報,絕對不能停留在‘術’的層面,靠資源優勢‘吃浮食’;必須上升到‘道’,去建立強大的產業研究能力,摸清產業的本質、規律和趨勢,這樣才敢于去投早、投小、投長、投新,去陪伴企業成長,掙成長性的錢。”應文祿說。
服務綠色發展成重點
當前,在ESG的實踐中,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焦點,各大經濟體已經或正在建立相關的管理體系,中國也已經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出臺相關政策、配套指引。在應文祿看來,對投資行業來說,良好的秩序可能是綠色發展、ESG標準、自律信義。
ESG 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單詞首字母的縮寫。ESG指標分別從環境、社會以及公司治理角度,來衡量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與傳統財務指標不同,ESG指標能夠更有效地衡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道德影響,幫助投資者更好地預判公司未來的財務情況以及績效。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行業發展報告(2021)》顯示,受訪管理人關注ESG的比例逐年上升,機構有望把握新能源、碳中和轉型機遇,落實ESG責任投資理念,積極布局環境友好型和社會友好型的綠色產業。
“國內私募股權行業ESG投資雖處于發展初期,但已呈現出了快速發展態勢。特別是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來,許多國有資本、保險資金、銀行理財子公司等紛紛加強ESG投資體系的建設,成為資金端推動ESG投資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姜明明表示,盛世投資近年來也一直在深入研究和踐行ESG投資,并于2021年3月發布了行業首份碳中和戰略聲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認為,ESG投資的本質是和諧發展。ESG投資實際上是從公司的角度把自然的關系和社會的關系都納入到公司整體發展里面統一考慮,把可能對自然、社會的外部性都內化于公司的運行過程中,讓公司內嵌于自然和社會的運行過程,使得整個共同體能夠更可持續。
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當下各行各業追求的共同目標。姜明明認為,對于私募股權行業而言,高質量發展有雙重含義。第一,“高質量”指的是私募股權行業機構自身發展質量的不斷提升。在國家“雙碳”目標戰略下,倡導ESG理念、踐行ESG投資能有效助力機構創造長期財務回報與環境社會價值。第二,ESG理念有助于推動私募股權行業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助力中小企業紓困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主要創造者、稅收的主要上繳者、技術創新的主要實踐者、就業崗位的主要提供者。如今,私募基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中小企業。
中基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私募基金投向各類股權項目本金達到7.6萬億元,其中投向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種子期和起步期企業本金占比分別達28%、26%和33%。在301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上市前獲得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支持的比例高達83.7%。作為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募股權投資已成為實體經濟的重要融資渠道,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推動力量。
“我們希望我們的股權投資,能幫助中國企業家能實現在未來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奠定業務優勢。舉個簡單直觀的例子,就是全球任何一個生產制造服務,各種生產物流場景你所看到的逾90%工作生產機器人,都有中文標識。”創世伙伴資本創始合伙人周煒直言。隨著全球大量產業鏈集中在中國,且中國產業鏈大量使用AI機器人與智能設備時,可以想象未來中國將培育出上百家全球最頂級的AI機器人與智能設備企業。
近日召開的定調2022年經濟走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加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力度,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抓好重點群體就業,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投入。
“在拓寬創投募資渠道的基礎上,我國的創投行業有望形成包括政府引導基金,國有、民營、外資創投基金,市場化母基金,企業創投(CVC),天使投資人,并購投資基金等在內的完整的股權投資產業鏈。”沈志群說。
對于未來股權投資業的發展,沈志群表示,我國包括創業投資在內的股權投資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結構調整,優化重組、優勝劣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完成這樣一個“大洗牌”的歷史任務,不能靠政府部門行政手段關停并轉或“拉郎配”,也不能靠簡單的大機構、頭部機構并吞小機構。母基金的功能不僅是增加行業管理的資產規模,也是通過對市場上眾多的基金,包括大型的基金和“小而專,小而精”的基金進行精準選擇專業測評優化投資,實現基金管理機構的結構調整,解決行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我國加快發展的股權投資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正在發揮股權投資調整存量優化結構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