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
自9月2日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交所的消息向社會公布,到11月15日“開門迎客”,僅用了短短75天,“北交所速度”令人矚目。
北京證券交易所的定位,就是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打造符合中國國情、有效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專業化發展平臺。它與滬深交易所將實現錯位發展、互聯互通。
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日晚在服貿會上視頻致辭,支持北京等地開展國際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規則對接先行先試,打造數字貿易示范區;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交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9月2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發文稱,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不僅是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內容。對于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作用、促進科技與資本融合、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提出設立到開市僅用75天,“北交所速度”的背后,充分體現出了中國特色資本市場此輪注冊制改革的全面性與效率,以及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急迫性。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詳細分析了北交所。比如為何在北京設立證券交易所;北交所與新三板有何關系;北交所與上交所、深交所有何聯系和區別;什么是“專精特新”企業;北交所的交易規則有什么特點等等。以下,Enjoy:
9月2日,中國創投業迎來特大利好:北京證券交易所橫空出世。
當日,總書記宣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這意味著繼滬深交易所之后,第三個全國性證券交易所即將成立。自此,中國的三大經濟區域(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將擁有自己的交易所。
中國有4000多萬家中小企業,其中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雖然他們貢獻了全國半數以上的稅收、GDP和就業,但融資難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北京交易所(簡稱“北交所”)的成立,不僅能補上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短板,也將多方面推動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化。
1 、如何看待北交所?
我認為,作為一家公司制的交易機構,北交所可以被看成是一家具有高成長潛力的初創公司(startup)。它具有清晰可見的愿景、目標、策略,以及值得期待的成長潛力。
* 愿景使命
就是總書記的話:深化新三板改革,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關鍵詞是“中小企業”和“新三板”。
北交所的服務對象是中小企業群體,不是大型國有或民營企業。中國的中小企業數量為世界之冠,基于龐大的國內市場和日趨向好的創業環境,一大批有潛力成為細分市場龍頭的企業呼之欲出。
“新三板”是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的俗稱,成立于2013年。由于種種原因,新三板交投清淡。北交所將以新三板掛牌公司為基礎,激活了新三板市場。
*?發展目標
根據官方的說法,第一是構建一套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上市、交易、退市、監管的基礎制度安排,補足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普惠金融的短板;
第二是暢通北交所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紐帶作用,形成相互補充和促進的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成長路徑;
第三是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創新創業熱情高漲、合格投資者踴躍參與、中介機構歸位盡責的市場生態;
關鍵詞是“專精特新”和“合格投資者”。
“專精特新”來源于201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一份文件,鼓勵發展“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中小企業。截至7月19日,符合工信部“專精特新”標準的企業有4700多家,其中已被資本市場服務的不到10%。這也是北交所的潛力所在。
“合格投資者”指的是投資門檻。由于中小企業發展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相信北交所會設置較高的投資門檻,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之前新三板的自然投資人,最低的門檻為100萬元(賬戶資產日均)。《北京證券交易所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個人投資者準入的資金門檻為證券資產50萬元,機構投資者準入不設置資金門檻。
*?競爭策略
第一是與京滬交易所錯位發展,互聯互通,發揮轉板上市功能;第二是與新三板現有創新層、基礎層統籌協調與制度聯動;
三個關鍵詞:錯位發展、轉板上市,與新三板聯動。
錯位發展意味著不搞同質化競爭。
上交所科創板的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即硬科技型企業;
深交所創業板定位于創新、創造、創意,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我們可以理解為新經濟企業。
北交所定位的“專精特新”企業,可以理解為是“更早、更小、更新”的中小企業。
由小到大,“專精特新”與滬深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一道,構成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環節。
由此,我們也能夠清晰地看到一條“轉板上市”的融資發展脈絡,即北交所–深交所–上交所。同時,小河有水大河滿,做大北交所,深滬交易所會更有活力。
與新三板聯動如何做到?
目前新三板掛牌公司有7000多家,它們按風險高低、投資門檻和交易方式又分為精選層、創新層和基礎層三個層級。
北交所的首批企業將來自新三板的71家精選層企業,它們將被平移至北交所。同時,創新層的1000多家企業也能通過注冊制的方式,實現北交所上市。據了解,未來在新三板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公司,可直接掛牌北交所。
如此看來,新三板企業可由基礎層、創新層、北交所“層層遞進”的方式實現北交所上市。這意味著新三板將成為作為“場內市場”的北交所的“場外板塊”。
*?成長潛力
關鍵詞:公司制
證券交易所是一個古老和有生命力的商業模式。
但歷史上,成功的證券交易所,其背后大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經濟體的崛起、技術的進步、富裕的城市,以及創新的氛圍。在這些方面,北交所可謂占盡優勢。
在機制方面,全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采用的都是公司制結構,而不是非營利的會員制。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倫敦交易所、東京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都已經超越了交易所業務,成長為多元化的金融科技企業。
與作為事業法人的會員制滬深交易所相比,北交所采用的是之前新三板運營企業的公司制模式,起步就與現代企業制度接軌,給未來平添了的想象空間。
2、交易所行業的未來
北交所要想走得更遠,還需要把握全球行業大勢。
根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的統計,全世界共有130多家證券交易所,從事股票、基金、期權、期貨、互換產品及衍生品的交易和運營。
隨著技術進步,全球化以及資本項目的自由流動,交易所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市場集中度超高。WFE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最大的十家證券交易所,總市值占比約80%,交易額占比約90%。
WFE還發現,由于全球上市資源,特別大型企業的數量有所減少,各交易所都在加大創新力度,或增加板塊、或調整上市標準,或引入SPAC這樣全新的上市方式,總之都在全方位爭奪中小科技企業資源。
另一方面,新興交易渠道層出不窮,傳統交易所的交易份額出現下降,連紐交所和倫敦交易所這樣的巨頭也不能幸免,被迫在全球開展收購,包括一些另類交易系統,以捍衛市場份額。
當然,對于相對獨立的中國市場而言,這些尚屬“遠慮”。但對各方都寄予厚望的北交所來說,未雨綢繆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