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市界,作者丨華宇,編輯丨韓忠強
你愿意讓機器人為自己做手術嗎?這項科幻般的技術尚未普及,但在資本市場上已經受到熱烈追捧。
研發手術機器人的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創機器人”),11月2日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并成為微創醫療集團旗下第三家成功上市的子公司。
微創機器人開盤一度破發,跌超7%。后一路上漲,最終收盤漲6%,市值高達437億港元。
而這種股價過山車的走勢或許早就在公司及其背后股東的意料之中。
近幾年,微創機器人一直在大幅虧損。在招股書中,微創機器人更是直言:自成立以來已產生重大凈虧損,并預計將于可見的將來繼續產生經營虧損,且可能永遠無法盈利。
微創機器人之所以敢于虧損,一方面源于公司整體發展的大戰略布局,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一眾明星股東的“輸血”。目前,高瓴集團是微創機器人的最大機構投資者,持股7.74%。此外,CPE源峰、遠翼等明星投資者也有持股。
微創機器人從2014年開始研發腔鏡手術機器人,作為微創醫療的一個孵化項目而存在,并于2015年注冊成立,從母公司獨立出去。而這種操作對于微創醫療來說,并不少見。
微創醫療成立于1998年,誕生于集聚了1000多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有“藥谷”稱號的上海張江。
公司從冠脈支架做起,在醫用高值耗材行業越走越遠,研發的產品囊括了心臟瓣膜、骨科關節、心臟起搏器、主動脈和外周支架、腦顱支架、手術機器人、電生理等產品。
公司一貫的做法是,先在公司內部孵化產品,形成一定規模后,這塊業務便會被剝離出去,實現單獨融資并爭取上市。
這樣的發展路線,跟微創醫療創始人常兆華多年前定下的運營模式有關。
常兆華雖然出生于山東淄博,但他的足跡卻跟上海密不可分,無論是讀書還是回國創業,都是在這里。
20世紀80年代中期,常兆華先是在上海機械學院(現上海理工大學)攻讀動力機械系博士,后又赴美留學,改讀生物學科。
期間,他的導師想要籌建一家研究用于嚴重創傷手術的低溫血液替代品和治療癌癥醫療器材的公司,常兆華的工程背景為他爭取到了機會。
在隨后的5年,他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參與其中。這段經歷也成了常兆華回國自主創業的前奏曲。
然而,回國創業并非一帆風順,甚至九死一生,原因還不在于研發,而是公司管理。
公司成立不過一年多,常兆華和團隊便研發出了2個新品。還來不及慶祝,有團隊成員覺得自己掌握了核心技術,便想另立門戶。整個公司幾乎要垮掉,只剩三分之一員工。
類似事件此后不止一次發生,6年時間內,管理團隊換了七八次。嚴重時,常兆華陷入經濟糾紛,廠房被封,自己被限制出境。
盡管這種頻繁變更磨練出了他的韌勁,但也讓他意識到,一個公司不能光靠凝聚力去管理,利益的問題才是決定人心的關鍵。
“不能總是把企業放在自己口袋里”,吸引戰略合作伙伴,才能引入資金和管理經驗。于是,微創醫療后來有了職業經理人。
正如他后來的感慨,“一個公司的成功,像人一樣,不光來自于自己主觀努力的東西,更多的是周邊的人希望你成功”。
這種行事風格也延續到了他對子公司的態度上。
常兆華規劃的版圖是覆蓋整個高端醫療器械行業。如果只靠微創醫療一家公司,很難。倒不如“種小樹苗”,培育一個個子公司做大甚至上市,相互支撐,長成一片森林,能達到萬億市值規模。
所以,對于子公司,微創醫療只持股一部分,然后吸引其他投資方入駐,用股份去換資金,把盤子做大。
截至目前,微創醫療旗下已經上市的公司有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另有一家微創電生理目前在科創板進入問詢狀態。
盡管微創機器人承擔著微創萬億級市值規模的一部分,但現階段而言,公司只能戰略虧損。這或許跟公司所處的賽道有關。
醫療機器人是機器人技術與醫療技術的結合產品,屬于高端醫療器械。
按國際機器人聯盟的分類,醫療機器人包括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輔助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微創機器人處于手術機器人行列,主要是協助外科醫生完成復雜的外科手術。
手術機器人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可以追溯到1985年,工業機器人PUMA 560被首次用于臨床手術;其后1992年,ROBODOC面世,成為首個為臨床需要而設計的手術機器人。
2000年,外企直覺外科(Intuitive Surgical Inc.)開發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獲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又因為它能夠不斷更新迭代,整個腔鏡手術機器人國際市場10年內近乎被其壟斷,公司股價20多年時間內也漲了近180倍。
直到2010年后,不同術式(例如骨科及泛血管手術)的手術機器人才開始興起。微創機器人便誕生在這個階段。
據了解,微創機器人目前能協助完成的手術,覆蓋了五大主要和快速增長的手術專科,即腔鏡、骨科、泛血管、經自然腔道及經皮穿刺手術。
公司負責協助這些手術的產品,分別為圖邁、蜻蜓眼以及鴻鵠,其中圖邁及鴻鵠處于注冊批準階段,蜻蜓眼則獲得了國家藥監局批準。除此以外,公司還有6款在研產品。
具體而言,公司核心產品圖邁,是一款腔鏡手術機器人;蜻蜓眼是為檢查腹部、胸腔及骨盆區等器官而設計的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鴻鵠則是專為關節置換手術而設計的骨科手術機器人。
與傳統的微創傷手術或開放手術相比,機器人輔助的微創傷手術成功率更高、傷口更小、出血量更低及術后恢復周期更短。
優勢的另一面,便是不菲的研發支出。
根據招股書,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6個月,公司的研發成本分別為6190萬元、1.35億元、1.6億元,尤其2021年,僅上半年的支出已經超過了2020年全年。
可以想見,隨著未來研發活動增加,公司的研發成本也將大幅增加。
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產品并未上市銷售,這也就意味著公司研發的所有產品,尚不能帶來銷售收入。可以說,目前公司收入為零。
另一部分費用則集中于行政開支,2019年-2021年上半年分別為1066.2萬元、2688.4萬元、5247.1萬元。
只出不進,也正因此,公司2019年-2021年上半年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凈虧損額分別為6980萬元、2.09億元、2.43億元,同樣2021年上半年的虧損金額超過了2020年全年,可見虧損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手術機器人本身屬于高值醫用耗材行業,是基于多項底層技術融合多學科而創造出的一個尖端領域。這也就意味著研發并非一蹴而就,而要細水長流。
公司高管就在近期的調研會上表示,未來2到3年,公司研發費用將保持在6到8億元左右。
盡管公司目前仍在虧損,但在資本市場上,微創機器人市值已有400多億港元,是母公司微創醫療的三分之二。但公司能在資本市場上徜徉多久,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所在賽道未來的想象力。
就區域市場而言,手術機器人市場的前兩名分別為美國和歐盟,規模分別為46億美元、18億美元,分別占全球市場的55.1%和21.4%。
我國與前二者相比差距明顯,規模僅有4億美元,全球市場占比也僅為5.1%。截至2020年年底,國內腔鏡手術機器人及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的滲透率分別僅為0.5%及不足0.1%。
(腔鏡機器人)
正是因為手術機器人進入臨床手術的時間不長,無論醫生還是患者,對于手術機器人的了解和認知都處于起步階段,需要一定培育期。
以腔鏡手術機器人為例,截至目前,國家藥監局批準注冊的只有國外的達芬奇Si及達芬奇Xi手術系統。在這樣的先天優勢下,其在我國三甲醫院中使用的比例還不足10%。
微創機器人生產的圖邁,對標的競品正是達芬奇, 但對于已經應用了達芬奇的醫院來說,圖邁日后想要進去并不容易。
這是因為,手術機器人并不能單獨完成手術。以圖邁為例,該機器人主要由一部人體工學外科醫生控制臺、一輛擁有四個互動機械臂的患者側手推車以及一個三維高清影像系統組成。
外科醫生坐在控制臺,觀看高清影像,并通過控制機械臂操控手術器械,完成手術。
因此,每臺手術機器人是一個綜合系統,操作人員必須接受過培訓,這些全都建立在廠商獨占的技術信息之上,要想更換,就得花大價錢。
而這也就意味著,引進了達芬奇的醫院,可能并不想更換新的機器人。
此外,醫療機器人高昂的價格,也讓很多未引進機器人的醫院望而卻步。以天智航骨科手術機器人為例,公司9月6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其終端銷售價格為千萬左右。
機器人還要配備相應的器械(如鑷子、剪刀及超聲手術刀)和配件(如無菌保護罩),這些僅能使用有限次數。
以達芬奇機器人(中國進口價350萬美元)為例,屬于耗材的關鍵部件機械臂,每臺手術平均至少要4條,在使用10次后會自動鎖死,更換新的后才能重新啟動,而每條機械臂進口價10萬元左右。
此外,機器人后期還需要維護;同時還要給相關人員提供培訓等。
這部分雖然看似不起眼,但并不便宜。例如2020年,耗材及服務的收入就占了美國機器人輔助腔鏡手術市場74.7%。
基于以上原因,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的收費一般高于傳統手術。比如,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引入的骨科手術機器人“天璣”,在2018年時就要收取患者約2萬元的手術開機費。
如此高昂的價格,卻多數還沒有納入醫保的報銷范圍,這便增加了患者的考慮成本。
此外,使用機器人輔助手術帶來的安全隱患,更讓患者生畏。
以目前較為成功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根據浙商國際的研報數據,它在2000年-2013年間近60萬次手術過程中,共涉及144人的醫療事故死亡;除致死患者外,在手術中拉弧或打火造成了193名病人燒傷;脫落零件掉入病人體內發生100余次;視頻故障或系統錯誤造成的不良事件多達800例以上。
此外,該研報還指出目前無法得出較為精確的數據來說明,手術機器人的引入,可以帶來醫院效益的提高,因此醫院的購買意愿與動力并不充足。
微創機器人一旦上市進入推廣階段,倘若無法解決醫院、醫生和患者面臨的難題,即便生產出了機器人,也可能面臨產能利用率不足的問題。
比如生產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公司天智航,在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三年半的時間內,僅賣出了47臺,產銷率在50%左右。
對于國內市場來說,手術機器人還處于一個新賽道。盡管微創機器人的出現,有利于加快手術機器人國產替代的大門,但仍舊有很多風險在路上。
未來,如果有機器人幫你做手術,你會放心嗎?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