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零售商業評論(ID:xinlingshou1001) 作者:錢洛瀅
現在的拉伸,更像是當年的瑜伽。
在大眾點評上搜索“拉伸”,一秒鐘都不到就跳出了Dr. Stretch、New Body、PSHM普斯曼功能拉伸(簡稱“普斯曼”)、優復拉伸等拉伸專門機構,而健身房、私教所提供的拉伸課程則被排在了后面。
這些拉伸專門店通常開設在中高端購物中心內,由于需要放置若干張拉伸用床而需要不小的店鋪面積,以及3~4名教練駐店。
雖然在中國大陸已經發展了5年多時間,但拉伸專門機構在消費者認知中仍是一個新鮮概念,甚至都搞不清楚“拉伸”到底應該算作健身的哪一環節。
大眾點評上把拉伸專門機構分別劃入了“瑜伽”“私教工作室”“按摩/足療”“健身房”等不同版塊中。
“我們希望拉伸能成為一個單獨的分類。”接受新零售商業評論采訪的拉伸教練李唐說道。但這一天不知道何時會到來。
不僅如此,拉伸的高昂收費也提高了這個新服務項目的門檻,令尚未接受這個新概念的人咋舌不已。
然而,這些因素并沒有阻礙拉伸專門機構的發展腳步,近兩年來如雨后春筍般的開店速度似乎預示著,這是一門頗有前景的生意。
拉伸也需要專門店?
拉伸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而是許多生物天然就會的動作——人伸懶腰,貓狗下犬式,都是身體自然而然的伸展動作。
只要有一些運動基礎的人都知道,運動之后要拉伸肌肉,才不會在第二天腰酸腿疼到像被卡車碾過。
因此,很多健身教練會帶領學員在運動前后進行適當的拉伸放松,甚至有些健身房、工作室也會推出專門的拉伸課程。
然而,在拉伸專門機構看來,最佳拉伸時機其實應該是在運動后的第二天。李唐解釋說,這是因為剛劇烈運動完的身體并不適合做非常深度的拉伸,會導致肌肉過度緊張,甚至可能造成損傷。
除了針對運動人群,對于沒有運動基礎的人,拉伸運動也足夠友好——基本只要躺著或者坐著,由教練的指引和幫助下完成一些牽拉的動作。
事實上,針對普通人群的拉伸放松和按摩的市場需求不容小覷。財富證券曾指出,國內按摩器具的市場規模在逐年上升,商城內的投幣式按摩椅仿佛已經成為了一種“基建”。
而在2020年3·15晚會上,央視也給出了筋膜槍產品的相關行業數據:同比增長2177%。
不過,所有的拉伸專門機構都在宣傳中強調所提供的拉伸服務,同自給自足式的按摩放松以及按摩店的按摩服務,有著本質區別。
Dr. Stretch以及普斯曼的公眾號上做過關于拉伸和按摩區別的相關科普:“按摩只能按壓到表層肌肉,或許最多能達到3天左右輕松舒服的體感,但并不能深層改變肌肉。而拉伸是根據肌肉走向,牽拉相應整塊肌肉……可以充分有效并科學地放松相應的肌肉。”
也就是說,按摩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放松,拉伸才是身體酸痛的更好解決方案——顯然,拉伸專門機構希望通過這樣的科普,形成與按摩店、按摩器材的差異化競爭。
除此之外,拉伸還吸引著另一撥想要矯正體態的消費者。這方面的需求有多大,看看微博、小紅書、B站上那些能夠改善駝背、圓肩、“富貴包”、腰間盤突出、骨盆前傾,以及O型腿、足內翻、假胯寬、韌帶過緊等形體問題的跟練視頻就知道了——幾乎每一條都是播放破百萬甚至千萬的熱門內容。
B站上播放量達3000多萬的歐陽春曉消除圓肩駝背教程
在容貌焦慮如此嚴重的今天,許多拉伸機構打著“改善體態”“躺著變美”的旗號,為學員定制矯正不良體態的計劃,吸引了不少有此需求的消費者。
基于不同的服務內容,拉伸機構幾乎涵蓋了所有消費群體。李唐透露:“我們接待的會員18~55歲的都有,有和沒有運動基礎的人差不多五五開吧。”
不過,雖然這些服務通過其他渠道也能獲得,甚至有不少人不花一分錢跟著視頻也能練習、放松,但李唐還是強調了拉伸機構的專業性:“拉伸還是需要專業一點的指導,很多動作需要有專業的人幫忙才能做到位,否則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
拉伸技術哪家強?
到目前為止,和健身、瑜伽相比,拉伸技術似乎還是一門“玄學”,但它同時也構成了拉伸專門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在美國,Stretch Zone聲稱自己的拉伸手法能夠減少肌肉疲勞度并增強肌肉的供氧能力,同時還能排除肌肉中的代謝廢物;StretchLab的拉伸手法更像是拉伸、推拿和瑜伽相結合,還會搭配泡沫軸等道具進行拉伸。
來自日本的Dr. Stretch,則獨創了放松全身肌肉、調整肌纖維、拓寬可活動區域的三段式獨創拉伸技術,主要以教練輔助的被動式拉伸為主,換句話說,學員基本躺著放松就行。
顯然,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拉伸,拉伸專門機構的專業度都集中體現在了教練的手法上,而這才是拉伸機構真正的核心資源。
新零售商業評論了解到,歐美拉伸教練的準入門檻很高。
例如,美國的Stretch Relief要求招聘的教練不僅需要具備NASM(美國國家運動醫學會)等認證,還要有至少3年的實操經驗;Stretch Lab則需要物理治療DPT(Doctor of Physiotherapy,物理治療博士)的職業執照證明……
嚴苛的教練資質規定,成為了海外拉伸專門機構高昂收費的合理理由。
而當這門生意進入中國后,在尚未有任何行業標準出臺的情況下,成為一名拉伸教練的門檻可能還沒有健身私教的高。
在Dr. Stretch官方公眾號上的招募企劃中可以看到,對拉伸教練沒有運動、健康行業經驗背景要求。
招聘完成后,由日本老師進行培訓,最后以證書考核的方式完成認證,通常耗費1個月到半年不等,之后方可正式上崗。
在接受《懶熊體育》采訪時,Dr. Stretch的管理層表示,學歷和資格證書并不重要,理念和價值觀一致是教練招聘的核心標準。不過,Dr. Stretch仍有約70%的教練擁有體校等運動背景。
普斯曼則聲稱自己的教練全部是體院運動康復或相關專業畢業生,或是擁有相關資質的從業者。
總體而言,對教練準入門檻的大打折扣,損害了中國拉伸專門機構的專業度,連帶影響的是用戶的信任與購買決策。
需求是新的,但走的還是老路
和傳統的私教工作室、瑜伽工作室一樣,除了技術上的獨特性,拉伸專門機構在商業上走的仍然是開店、賣課的傳統健身行業的老路,沒有任何模式上的創新。
因此,他們所面對的風險也是相似的——
首先,在成本架構上,拉伸專門機構通常開設在高端熱門商圈中,開店租金以及教練培訓等運維成本占了大頭;
其次,在用戶獲取上,主要依靠線下體驗和口碑傳播,渠道相對單一。
不難想象,這些拉伸專門機構最后也會陷入類似傳統健身房、私教工作室那樣的賣課、賣卡模式,讓教練承受過大的銷售壓力;
第三,在用戶關系上,拉伸專門機構十分仰賴用戶的消費黏性——在改善了酸痛、體態問題或是新鮮感過去之后,消費者還會繼續買單嗎?
這就像健身行業,在超級猩猩這樣快節奏、高頻次消費的新型健身機構面前,傳統賣年卡,甚至10年卡的健身房瞬間失去了競爭力。拉伸行業的鲇魚或許很快就會出現……
現在的拉伸更像是當年的瑜伽,它們都是運動健身這個大類下的細分,面向的是不同運動需求的人群。
參考瑜伽運動的普及,拉伸也需要經歷一個推廣科普期,而最能接受這個新概念并為之消費的人群大多數還是在一二線城市。
如今在國內規模最大的Dr. Stretch,于2016年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目前,已經在上海、北京、深圳、常州等多地開設了200余家門店,且在近2年內明顯加快了開店速度……
據悉,Dr. Stretch主要依靠口碑傳播,復購率在80%以上,并且在進入中國市場3年后便實現了盈利,每家店平均月收入在30萬元左右。
毫無疑問,隨著人們保健意識逐漸增強,愿意接受并嘗試拉伸課程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只不過,在碩大的健身行業中,以目前拉伸專業機構的商業模式來看,這注定只能是一樁小而美的生意。
* 文中李唐為化名
相關參考:
1. 《這個店只做拉伸卻能開160家,在中國復購率80%是為何?》,懶熊體育
2. 《肌肉拉伸成了一種單獨的鍛煉方式,而且正在美國遍地開花》,懶熊體育
3. 《拉伸能成為一門新健身生意嗎?》,GymSquare精練
2023-03-28 i黑馬發布了 《網紅文和友,只能是長沙限定嗎?》的文章
2021-11-08 i黑馬發布了 《悠絡客成為首批“可信人臉識別守護計劃”成員》的文章
2021-11-05 i黑馬發布了 《城市級數字停車企業「潤銘科技-停開心」獲百年鑫投基金戰略投資》的文章
2021-11-03 i黑馬發布了 《又一獨角獸即將破產清算:10 億美金往后的路也不容易》的文章
2020-05-05 i黑馬獲得了天子之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