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港股研究社?
近兩年,隨著疫情的爆發,大眾健康意識逐漸增強,與之相對的是,醫療行業正在成為融資、上市的熱門領域。不管是眼科、口腔還是互聯網醫療領域,在資本的加持下,紛紛摩拳擦掌,也催生了不少上市欲望。
前有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后有思派科技、官渡醫療、零氪科技、智云健康提出上市申請,雖然它們都處于醫療大賽道的不同細分領域,卻足以證明醫療企業們高漲的上市熱情。
近日,又一家醫療企業――圓心科技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據了解,圓心科技是一家醫療科技企業,依托于院外綜合患者服務、供給端賦能服務及創新醫療健康服務三大主業。
在三大板塊共同的作用下,使圓心科技成為中國首家打通線上線下、院中和院外,以及醫藥險一體,完成全病程管理服務的醫療企業,背后站有騰訊、紅杉資本等豪華資本陣容。
據其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圓心科技的營收復合年增速高達110.5%。不過,這組“三年虧損累計超6億”的數據同樣顯眼。不禁讓市場產生疑問,此時沖擊IPO的圓心科技,是否正當時?
醫療領域的投融資熱情高漲,這也吸引了不少行業巨頭在醫療領域的布局。如阿里、京東、百度、中國平安都有對標的自建醫療平臺,反觀騰訊在醫療平臺領域主要以投資為主。
圓心科技同樣也有騰訊站隊,事實上,今年8月剛遞表港交所的思派健康,亦或是新氧、微醫、好大夫在線、丁香園等也都有騰訊的身影。
對外投資,這也符合騰訊一貫的打法,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這一行業本身巨大的市場需求以及對峙多年的阿里、百度均有自建互聯網醫療平臺的考量。因而也不難看出騰訊投資圓心科技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圓心科技本身釋放出的價值。
圓心科技成立至今已有近6年時間,依托于首批進入“互聯網+醫療”賽道優勢,成為中國互聯網醫療及慢病管理領域獨角獸企業,致力于為患者提供可信賴、高品質的全周期醫療健康服務。也憑借互聯網科技優勢連接就醫場景、用藥場景、支付場景,打造“醫-患-藥-險”服務閉環;旗下包含了妙手醫生、圓心藥房、圓心惠保等業務平臺。
作為中國首批取得醫療執業牌照的互聯網醫院平臺,妙手醫生現合作的醫生已超過25萬名,平臺日均訪問量更是達到700萬次;圓心藥房也憑借200多家院邊及DTP自營藥房實現全國30多個省、70多個重點城市、370多家三甲醫院戰略覆蓋,為患者提供藥品交付以及藥事服務。
正是依托于這兩者,圓心科技向患者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問診和藥房體驗,涵蓋治療和康復過程的整個醫療服務周期。
在服務后端,圓心惠保通過對患者治療和用藥數據的解析,與保險公司推出更精準、更優質的保險保障,為患者解決支付問題的同時,更為患者提供精準的醫療和藥品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按照2020年的營收計算,圓心科技是中國第一大專注于處方藥的綜合醫療交付平臺。
正是基于圓心科技自身不錯的發展潛力和互聯網醫療市場的火熱,圓心科技已斬獲8輪融資,并獲得了騰訊、紅杉等明星資本站臺,融資金額超61億元。
隨著業務體系的搭建與完善,能夠發現的是,圓心科技有著不錯的核心增長力。從2018年至2020年,它的營收分別為8.19億元、23.52億元、36.3億元。到2021年8月31日止的營收36.12億元幾乎達到了2020年整年的營收,營收增長速度非常快。
但在營收高速增長的同時,不難發現,行業內的弊端同樣出現在圓心科技身上。
在醫療行業,盈利難成為行業內的普遍現象。就算是運行多年、已上市的阿里健康在2014-2020年也累計虧損約7億元,盈利狀況同樣不樂觀。
招股書顯示,圓心科技2018年-2020年虧損分別為1.18億元、2億元和3.63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6億元。算下來,平均日虧186萬元,數額較大。到了今年,圓心科技的虧損額還在增加。2021年前8個月,圓心科技虧損4.62億元,上年同期虧損1.77億元。
其次,在業務方面,院外綜合患者服務(院外綜合患者服務主要包括藥房及院外醫療服務)為圓心科技的主要營收來源,2018年至2020年占總收入比例達到97%以上。但是細觀整個營收情況,可以發現這一業務占據主要的銷售成本,高達99%以上。導致了整體銷售成本過高而拉低了整體的毛利率。
另一方面,盡管醫藥電商、互聯網醫院以及線上問診及保險是目前市場上大多互聯網醫療企業都在發展和經營的方向,但藥品的銷售仍是主流的盈利模式。如之前遞表的智云科技、思派健康、零氪科技都是干著賣藥的“老本行”。
圓心科技也不例外,它的院外綜合患者服務收入主要來源于院外藥房服務及院外醫療服務、批發藥品服務,但是據圓心科技招股書表示其中來自院外醫療服務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并不重大。這意味著院外綜合患者服務的營收也主要來源于藥物的售賣。
這也就意味著,圓心科技的“科技”元素或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突出。當然,萬事不能以偏概全,畢竟行業趨勢已經成為業內共識,萬億級別的市場蛋糕也已經成為了各路玩家爭相蜂擁的理由。
受去年疫情的影響,醫療行業獲得快速發展,中國新經濟巨頭在這領域的投資也有所增加。
據IT桔子統計的2021年Q3中國新經濟巨頭對外股權投資領域的占比來看,醫療行業以9%的占比排在第四。當然,這也使得在巨頭的相繼布局下,醫療行業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圓心科技雖作為聯網醫療及慢病管理領域獨角獸企業,但絕不是躺贏的存在,也避免不了受到阿里、百度等和其他市場激流的沖擊。
圓心科技自身方面在構建醫、藥、保、健的生態閉環。有著從“醫”到“藥”、從“消費”到“支付”、從“治已病”到“治未病”有健康管理模式。但是放到整個行業中,不論是阿里健康還是平安健康3P理論(3P是指Patient,Provider,Payer),在模式上都大同小異。
這也意味著,在極其相似的運作模式中,圓心科技面臨的競爭是巨大的。再加上其他如丁香醫生、京東健康等互聯網平臺以及共有醫院的分流,增加了圓心科技在模式上推進的壓力。
此外,后端處方市場監管的加強或許會給圓心科技的業務發展帶來一些挑戰。通過上文中對其業務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圓心科技瞄準的是承接診后處方外流的這一市場,而這一市場正是強監管轄區之一。
在招股書中提到,處方藥的售賣需要進行嚴格的審查。處方藥后續相關法律的改動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后續都將直接影響到圓心科技在線上平臺的售賣。而藥物作為圓心科技的營收支柱,對處方藥售賣的限制,或將從根本上影響其整體營收的體量。
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技術賦能醫療健康解決方案市場的爆炸性增長和大眾消費需求的增加為圓心科技提供了有利的環境。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技術賦能的醫療健康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在2023年將突破一萬億元,2026年突破兩萬億元,這也為新技術、產品的出現提供了可容納的空間。
行業發展至今,創新醫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未得到滿足、商業保險體系尚未完善等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這或許可以成為圓心科技突圍之處,在產品、技術和服務上不斷創新優化。
事實上,圓心科技在研發上的投入在不斷增加,從2018年1230萬元增至2021年止的8月止的5750萬元。外加背后騰訊的支持,在有資金上就有了產品創新、完善的前提,只需后續加大在這方面的研發力度,增加產品優勢。
而在后端服務保險產品同質化的問題上,圓心科技也可以加強保險產品向更細分領域的劃分,建立起多層次醫療保險體系,服務不同人群。如此來造就差異化,進行突圍。
總而言之,圓心科技在沖劑IPO的路上,有著首批入局“互聯網+醫療”的先發優勢,累積了不少客戶群體,在融合線上線下的發展模式,打通前端消費支付后端服務、保險。但仍面臨著百度、阿里、京東、中國平安等巨頭的擠壓,故而沒有差異優勢,僅靠騰訊的坐鎮去突圍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產品和服務上建立起更多層次,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才能在巨頭的包圍之下形成差異化,推動其更好地發展。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