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文丨陳根
發展新能源汽車已然成為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成為拉動消費、加大投資、提振經濟的戰略舉措。然而,雖然新能源汽車得到了史無前例的關注,但是汽車充電站的建設卻并遲遲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充電樁的短缺嚴重制約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這在不久前的十一黃金周就可見一斑。
一個國慶假期,足以擊碎所有新能源車車主“充電樁自由”的幻覺。因高速服務區的充電需求暴增,有新能源車車主排隊等候充電,“充電一小時,排隊四小時”,甚至不敢去洗手間,也有車主為爭奪充電樁大打出手,還有車主因為擔心堵車時間長、充電樁不夠而選擇放棄開空調。
為什么已經發展了這么久的新能源汽車,卻依然面臨“充電不自由”的窘境?“充電不自由”背后,又是什么在制約充電樁的發展?
充電樁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基石,充電樁之于電動車的意義,就好比加油站/加氣站之于傳統ICE?化學燃料汽車的意義。按照充電方式的不同,充電樁可以分為直流充電樁和交流充電樁兩種。
直流充電樁也就是通常說的“快充”,能直接為動力電池充電。直流充電樁將交流電轉化為直流電,通過充電插口直接給動力電池充電,輸入電壓采用三相四線?380V±15%,頻率50HZ,功率一般在?60KW以上,輸出為可調直流電。
由于輸出的電壓和電流調整范圍大,直流充電樁可以實現快速充電,但同時也存在成本高,一般在交流樁的?10倍以上,且對電池壽命不利的問題。
交流充電樁俗稱“慢充”,即不能直接為動力電池充電,需連接車載充電機來充電。交流充電樁只提供電力輸出,沒有充電功能,通過連接車載充電機為電動汽車充電,相當于只是起了一個控制電源的作用。
雖然交流充電樁功率小、充電慢,但成本低,電池壽命不受影響。這也是交流電樁多適用于公共停車場、大型購物中心和社區車庫的原因。
按照應用場景的不同,充電樁又可分為公共樁、私人樁和專用樁。公共充電樁由政府機關等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機構建設,服務對象面向任何電動汽車車主,例如公共停車場。而專用充電樁多為企業建造,服務對象為指定的客戶或內部人員。自用充電樁為私人充電樁,安裝于私人領域,不對外開放或經營收費。
充電樁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擔任著重要角色,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高增長,從無到有,再到普及。幾年間,充電車位也已經成為停車場標配。然而,雖然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的建設已經得到了政策和市場的廣泛關注,但充電樁的短缺依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窘困現狀。
中國充電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底,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和充電樁數量分別為492萬輛和168.1萬臺,車樁比約為2.9:1。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爆漲,截至今年6月,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為603萬輛,增長了22.6%,同期全國充電樁數量為194.7萬臺,只增長了15.8%,車樁比下降到3.1:1。
不僅如此,194.7萬臺充電樁中有102.4萬臺是私人充電樁,安裝在車主小區,以夜間自用為主,對外提供充電服務的公共充電樁只有92.3萬臺。以公共充電樁來計算,車樁比從去年底的6.1:1升至6.5:1,平均每個公共樁需要對應6-7輛車。
與此同時,充電樁在全國范圍內的分布并不均勻。以國內最大的充電樁運營商特來電為例,它的充電樁分布總體呈東部多、中西部少的局面。中國充電聯盟今年6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等前10個省市建設的公共充電樁數量達到66.7萬臺,占全國公共充電樁總量的72%。其中,前5個省市的充電樁占比又超過一半。
除了地域不均衡,充電樁在場景上的分布也不均衡。大量充電樁設置在市區,高速公路充電樁目前的保有量為10836個,在全國公共充電樁總量中的占比不到1.2%。按此計算,如若全國的新能源汽車都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平均每603輛車才能共享一個充電樁。
多重因素造成的懸殊的車樁比例,顯然無法招架得住十一黃金周巨大的出行車流量。這才有了不久前的十一黃金周里,新能源車車主排隊等候充電,“充電一小時,排隊四小時”,甚至不敢去洗手間等窘迫情況。
失衡的車樁比帶來的“充電難,難充電”似乎并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畢竟,從客觀角度來看,在新能源汽車熱潮的帶動下,作為最重要的配套設施,新能源汽車供電需求水漲船高,充電樁理應處在一個前景光明的黃金賽道。
事實上,在國家的鼓勵和支持下,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下游市場,充電樁產業一度被資本方看作是“萬億級藍海”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國內與“充電樁”相關的企業多達8.9萬家。
充電樁企業的發展本應該順風順水,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據《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的規劃,到2020年,國內將完成近五百萬個充電樁的建設,屆時車與樁的比例可以達到約1比1,市場潛在的價值十分巨大。但現實卻是,大量的充電樁企業不得不面臨淘汰的結局。
早在2019年,就有50%的企業或倒閉或退出這一行業,還有30%的企業在盈虧平衡線上掙扎。如今,僅特來電、星星充電、國家電網、云快充、南方電網5家公司就占據了公共充電樁市場73.5%的份額。
不僅如此,即便是一番廝殺過后存活下來的公司,在充電樁產業上依然難賺到錢。根據特來電控股母公司特銳德(特銳德持有特來電79%的股份)的財報,特來電2016-2020年分別虧損2942.3萬元、1948.9萬元、1.36億元、1.11億元、7769.6萬元,五年合計虧損3.74億元。
究其原因,從產業鏈來看,新能源汽車行業可分為上游的充電樁設備制造商、中游的充電樁運營商和下游的充電樁用戶,即整車企業與個人消費者。其中,中游運營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但卻往往容易吃力不討好。
充電運營即企業自建充電樁,建成后運營,收入主要包括電費、服務費,以及樁體廣告費等附加收入。成本端主要包括電費、折舊和后期運維費用。從利潤角度來看,電費收支基本持平,服務費是充電樁盈利的主要來源,影響服務費的最重要因素是充電量。
以典型的7kw交流/60kw直流充電站為例,如果充電服務費為0.5元/kwh,達到盈虧平衡點的使用率分別需要6.27%、6.92%左右。而事實上,行業整體單樁使用率僅為4%,整體都難以達到盈利狀態。
根據?2019年5月公共樁充電量可計算得單樁日均充電量約?30kwh,假設直流樁和交流樁輸出功率分別為?60kw和7kw,根據2019年5月全國公共樁直/交流充電樁占比為42.7%和57.3%進行加權平均,得到單樁平均功率為29.63 kw。由此推算,公共樁單樁日均使用時長僅約1小時,使用率僅為4%,行業整體未達盈虧平衡點。
充電服務費與利用率作為運營環節盈利關鍵,提升難度也較大。充電服務費整體是在地方政府的一定限價下,最終由市場化競爭決定,地方政府通過規定最高充電服務價格、最高收費指標、充電價格(含電費)等多種形式指導制定乘用車充電服務價格。
盡管理論上充電服務費有提升空間,但由于競爭激烈,大部分地區實際服務費水平較難提升。長期來看,作為基礎設施的環節之一,充電服務費與新能源車應用成本高度相關,未來充電網絡的分布與盈利模式也將拓展,單一充電服務費整體金額也應呈下滑趨勢。
其中,時間與空間上的錯配,是一直困擾充電樁運營商的難題。因新能源汽車充電時間較長,如若在單位半徑內設置充電樁的數量不足,在高峰時期便容易發生擠兌現象;如若在單位半徑內設置充電樁數量過多,雖然能夠滿足高峰時期的需求,但在用電低谷期,又容易造成充電樁使用率不高。由此可見,充電自由道阻且長。
此外,早年間,受政策支持,2014至2016年,國內的充電樁行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民營資本迅速進入,跑馬圈地。2014充電樁增速僅為22%,一年后便達到驚人的743%。
然而,由于當時充電樁建造標準不一、質量參差不齊、各家運營商惡性競爭大打補貼價格戰搶占市場等亂象迭起。后來,國家針對亂象更改充電樁建造標準,增速又陡然回落。而供過于求的命運,就是大量充電樁因利用率低不得不閑置。
國慶長假,是對中國充電樁行業的一次“壓力測試”。遺憾的是,其結果并不算理想,其背后是自身商業模式上的困境、早年間需求尚未爆發卻被政策助推遺留下來的后遺癥。但作為“新基建”的重要領域之一,充電樁建設無疑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前置條件。
充電樁數量少、充電慢、找樁難、利用率不高、里程焦慮、安全焦慮等,雖然如今仍影響著電動汽車的用戶體驗,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掣肘和梗阻。但是,加速充電樁落地,解決用戶痛點,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是勢在必行的。只是實現理想也是不易的,充電自由似乎依然道阻且長。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