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明輝
編輯|六耳
來源|直通北交所
從北京西二旗地鐵站出來,向南大概兩公里,一棟灰白色的五層建筑躍然眼前。
這里是生物醫藥園,中關村各個園區中最不起眼的一個。像是“消了音”的老北京大雜院兒,園區內聽不到喧囂聲,也看不見顯眼的企業LOGO——盡管40多家公司藏身其中。
諾思蘭德(430047.NQ)在這棟建筑的四層,一家從事基因治療藥物、重組蛋白質類藥物的新三板精選層公司。最近,因為將要搭上北交所的“首班車”,諾思蘭德成了資本市場上的“香餑餑”,股票交易多了,媒體采訪也多了。
然而,回憶起曾經的窘迫場景,公司副總經理聶李亞感慨:“如果不進園區,我們很難發展起來。”聶李亞的感受,不少從中關村走出來的企業都深有體會。
2021年9月,北交所橫空出世,中國資本市場迎來新變局。中關村又一次走在了改革前列。據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統計,將平移到北交所上市的66家精選層企業中,北京占了10家。10家北京企業中,又有8家是從中關村園區里走出來的。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中關村的傳奇還在上演。
-1-
“嗨!那兒當初就是一片墳場,埋太監的地兒。”海淀的土著大爺們興許一邊搖著蒲扇一邊跟你侃侃而談中關村。
在成為“中國硅谷”前,中關村曾叫“中官村”。明清時期,混得好的太監多在此地建宅子、修墳地。由于太監又稱中官,中官村一名由此而來。
新中國成立后,村里迎來一批大咖,有造原子彈的,有搞人造衛星的。理工科的“粗人”到底還是不如文科生對文字敏感。在時任北師大校長陳垣的提議下,中官村改名“中關村”,屬于中關村的歷史才緩緩拉開。
大咖中有個叫陳春先的中年男人,帶領小組成員研制出中國首臺托卡馬克6號,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核聚變的壟斷。早年間,陳春先曾到美國訪問,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到了——大學教授和學生扎堆在硅谷開公司,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后賺得盆滿缽滿。
回到村里的陳春先徹底被“洗腦”了,逢人就講硅谷,說惠普、英特爾先進、蘋果公司真香。可惜沒人聽得進去,他先成了“鼓動家”。
1980年,陳春先決定單干。“我們要建中國的硅谷!”他拿著北京市科協提供的200元經費,創辦了一家叫“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的民辦機構,靠著為鄉鎮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賺取服務費。
頭一年,陳春先就賺了3萬塊,夠在北京買好幾套四合院了。
不過,那個時候科學家搞錢可不是什么喜聞樂見的好事情,那屬于歪門邪道、損公肥私、抹黑科研。
好在官方及時站臺,在“搞活經濟”的總體方針下,允許確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先富起來。以中科院專家為代表的科學家們才敢打破鐵飯碗,下海創業。
改革開放初期的創業潮,也正是從中關村萌芽。
1984年,“兩海兩通”(四通、信通、科海、京海)相繼面世。“特別想干事”的柳傳志,創辦了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前身)。此后幾年,近百家公司在中關村聚集。
它們的業務都大同小異:給惠普等國外IT廠商銷售整機和零件。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稱號隨之而來。
不過,由于產品魚龍混雜,大街上、小樹林兒里賣盤的比比皆是,早期的中關村也被全國人民調侃為“騙子一條街”。
-2-
中關村真正與高科技掛鉤,是在1988年以后。
那一年,國務院批準《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條例規定以中關村區域為中心,從海淀劃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作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
中關村搖身一變,成了新技術的代名詞。
在政策扶持下,新一輪創業潮席卷中關村。從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辭職的王文京和搭檔蘇啟強創立用友公司,并拿到了我國第一家私營高新技術企業牌照。求伯君加入金山,開發出了日后橫掃中國辦公軟件市場的WPS。
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也在悄然降臨。
白頤路口(現在的中關村大街)有幅巨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那個地方叫瀛海威,曾讓一眾互聯網大佬頂禮膜拜。
1999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同年8月,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管理委員會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中關村不再只是在海淀的一畝三分地,而是在全市多區相繼落地,“一區多園”的格局逐漸形成。
張朝陽帶來了搜狐,王志東帶來了新浪,李彥宏的百度悄悄開張,劉強東也創辦了京東多媒體......那一年,中關村全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864億元,在全國高新區排第一;工業產值完成527億元,增量占北京市工業總產值七成;全區4000多家企業稅費超過5個億。
爭當科技創新排頭兵的中關村,迎來了新使命。
-3-
從中關村大街驅車20多分鐘,就能來到西城區金陽大廈。這里是全國股轉公司所在地。
最初的新三板市場,其實就是專門為中關村的一些企業準備的。
2003年,科技部與北京市政府聯合向國務院上報了《關于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進入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試點的請示》。后來方案獲批。
2006年1月,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報價轉讓系統(即“新三板”)正式推出。隨著當年10月底,中科軟和北京時代正式公告定向增資,新三板融資大門由此正式打開。
諾思蘭德是最早掛牌新三板的企業之一。2004年6月,諾思蘭德搬入中關村生物醫藥園,同年11月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不同于其它企業,做創新藥的企業在新藥研發階段看不到任何效益。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鴻溝,往往很難逾越。
十六年前,諾思蘭德落戶生物醫藥園,園區提供了價格低廉的房子、幾十塊錢就能租的實驗設備;十六年后,諾思蘭德13個在研新藥中,已有3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如果不進園區,我們很難發展起來。”諾思蘭德的高管后來回憶,“創業型的研發企業一開始就那么點錢,要是用來買設備,你就沒錢往后做試驗。”
為了幫助園內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還制定了“瞪羚計劃”和“展翼計劃”,給企業爭取低成本貸款和政府補貼。據了解,單是瞪羚計劃,每年就可以幫助園區“瞪羚企業”解決超過50億元的流動資金貸款。
2009 年2月,諾思蘭德在新三板掛牌,時任副總經理聶李亞感慨:“我們特別慶幸在海淀、在中關村,在這個園區,各種政策都在這邊試點,我們正好都趕上了。”
諾思蘭德掛牌新三板一個月后,中關村又一次迎來變革。
國務院《關于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發布,明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新定位是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目標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緊接著,中關村科技園調整為“一區十六園”,石景山、門頭溝、密云、房山、通州、昌平等區也都落地了中關村園區。
海淀園初步形成了以IT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昌平園主要圍繞新型能源、高端現代制造、生物醫藥三大支撐產業組織建設;順義園重點發展航空航天產業;亦莊園已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制造、裝備制造四大主導產業......
這些園區在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個棲息地的同時,也為中國資本市場培育了一批優秀的專精特新企業。
它們之中有的成了行業巨頭,有的成了獨角獸,還有一批企業正在養精蓄銳等風來。
-4-
金陽大廈里的北交所,就是新風口。
9月3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注冊地址為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丁26號。也就是全國股轉公司的所在地——金陽大廈。
為了等待這一刻,中關村憧憬了好多年。
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秘書長郭偉瓊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稱,早在2016年,中關村就曾建議設立北京交易所,此后也多次提出這一建議。郭偉瓊還配合過“戰略新興板塊”“新藍籌板塊”的調研,最終卻都未能落地。
北交所讓中小企業重燃熱情,也讓他們有了更多“暢想”。
“有家很優質的企業因為顧慮會影響在其他板塊上市的可能,就沒有申報首批進入精選層。后來他們發現精選層運行情況還不錯,就挺后悔。北交所一落地,現在已經開始著手準備申請材料了。”郭偉瓊回憶。
作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最密集的區域之一,中關村共有912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占北京新三板掛牌公司的90%多。據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統計,平移至北交所的中關村精選層公司有8家,占北京80%。
8家精選層公司中,除中關村生物醫藥園走出來的諾思蘭德外,還有海淀的同輝信息(430090.NQ);昌平生命科學園的穎泰生物(833819.NQ);朝陽園的流金歲月(834021.NQ);華僑創新園的殷圖網聯(835508.NQ);豐臺園的中航泰達(836263.NQ)、凱騰精工(871553.NQ);亦莊園的三元基因(837344.NQ)。
進入園區的“后來者”還包括觀典防務(832317.NQ)。觀典防務的北京分公司就位于通州園金橋科技產業基地;而9月24日通過核準的擬精選層掛牌企業恒河股份(832145.NQ),分公司同樣位于中關村。
除了精選層公司,中關村還有不少符合北交所上市條件的創新層、基礎層公司。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拉出一張符合要求的97家“潛力股”名單,其中創新層71家,基礎層26家。
一座中關村,半部改革史。四十多年來,中關村始終走在改革前列,爭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從海淀區的一片農田到“一區十六園”,中關村圓了一個又一個人的創業夢,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創業英雄。
中關村生物醫藥園的墻壁上貼著一張畫滿分子式的表格,包含了每年全球銷量前200名藥品的成分。然而,200個格子里卻沒有一家中國公司。
“我們國家唯一的原創新藥是1969年的青蒿素,后來就再也沒有了。”時任中關村生物醫藥園投資事業部部長的王華曾對媒體表示:“要是我們園區里將來能出一個,哪怕是最后一格呢……”
(完)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