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BT財經,作者 | 十里
9月中旬,港交所收到了來自瑞安房地產(下簡稱“瑞房”)分拆瑞安新天地上市的招股書。
有關瑞房分拆商業地產子公司單獨上市的傳聞,過去一直沸沸揚揚,官方也沒有明確態度表露,讓這家房企始終籠罩一層神秘感。
如今伴隨招股書的披露,瑞安新天地的經營情況浮出水面。也讓外界看清瑞安房地產的運營實力到底在哪一層級。
歷經9年曲折,瑞安新天地終于獨立闖關IPO。
瑞安新天地是瑞安房地產旗下獨立運作的全資子公司,負責商業物業,運營13個物業項目。在上海、佛山、武漢、重慶等地都有布局。
即使在全國都有項目,但瑞安新天地的主陣地還是在上海。
根據招股書顯示,2020年,瑞安房地產創造了25.28億元的租金和相關收入,其中77%來自上海房地產組合。截至2021年6月30日,該公司企業持有的物業總建筑面積為200.52萬平方米,其中52.7%位于中國上海。64.4%為零售,剩余的35.6%為辦公物業。
同樣以上海為中心,說到商業地產分拆上市,繞不開的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寶龍商業。從資產規模上看,相比瑞安新天地,早以輕資產模式上市的寶龍商業還是略勝一籌。
截至6月末,寶龍商業有71處已開業零售商業物業,商業運營服務的已開業建筑面積為880萬平方米,已簽約零售商業物業126個,總合約建筑面積為1350萬平方米,遠高于瑞安新天地。
再來看經營數據,瑞安新天地近三年的營收、利潤表現逐年下滑。其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3.93億元、25.8億元、23.58億元、13.77億元。同期的凈利潤分別為6.81億元、5.84億元、-2.63億元、4.74億元。
對比明顯看出,2020年的疫情對瑞安新天地的經營產生很大影響,在這一年,瑞安新天地的凈利潤直接由盈轉虧。而2021年上半年,寶龍商業的營業收入11.71億元,歸母凈利潤2.03億元,依然步步緊逼瑞安。
業務方面,瑞安新天地經營三大業務,其中,物業投資帶來的租金收入,占整體收入的大頭,過去三年,來自物業投資的收益由18.26億元增至18.36億元,對總營收的貢獻比由76.3%增至77.9%。除此之外,則分別是物業管理和資產管理等業務。
從構成看,投資物業這一項也成了影響利潤的關鍵因素。招股書顯示,2018年和2019年,瑞安新天地錄得投資物業的公平值增值分別為7.05億元、4.31億元。在2020年,投資物業的減值卻達到了11.11億元,直接導致當年利潤驟降。
為了讓瑞安新天地能夠更靈活的融資回血、獨立收購其他商業物業來提高資產價值,瑞安房地產這頭“龐然大物”,也選擇了拆分的“輕模式”。
不過相比之下,瑞安新天地無論在營收數據還是項目規模上,都暫不具明顯的領先優勢,想要在資本市場上“借東風”,仍需要進一步的“修煉”才行。
一直以來,為了降低成本和風險,企業淘汰一些開發前景不強的項目,同時促進優質資產擴大規模,將旗下資產分拆上市,是很多房企都會有的操作。
對于成立17年的瑞安來說,正在經歷“轉型期”,選在什么時間拆分上市、怎么拆分,成為瑞安以及一眾商業地產商共同面對的問題。
回顧過往,瑞安變輕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早在2012年,拆分新天地的建議已經出臺,但在次年的業績會上,主席羅康瑞宣布該計劃終止,2015年初好不容易再次定下拆分上市計劃,但在2016年的業績會上,又雙叒叕暫停了計劃。
瑞安之所以左右搖擺的原因,還是因為拆分以后的市場價格與理想存在差距。
瑞安房地產高層曾對外表示,2016年暫停新天地的上市計劃,是當時估值太低,主席羅康瑞也稱,“以當時的市場條件,不但可能拿不到市場價格,還要給一個比較大的資產折讓。”
近年來,瑞安不是沒有想過自救,做了一些動作——一方面是推進商業資產項目在當地市場的發展,二是加速輕資產模式,以發揮其商業價值。
提到輕資產模式,萬達算是較早運用這一模式的代表,其旗下的萬達廣場,至少70%以上都是輕資產,減少在開發資金的投入,避免陷入資金周轉率問題。這種開發模式,各大房企近年來都在逐步嘗試,并延伸出更多的玩法。
發展輕資產方面,瑞安也在不斷開疆擴土,與上海市黃浦區國資合作,各自出資50%開發太平橋項目、以及提供地區商業規劃整合方案服務,負責都是瑞安“去重”的。
與此同時,瑞安房地產還在不斷”瘦身”,近年來接連售賣資產以及退地,不過拉長時間看,具體的效果還并不明顯,截止2021年6月30日,瑞安房地產的土儲為840萬平方米,而2018年的土儲為850平方米,兩年僅少了10萬平方米。
這也是面對時代趨勢,瑞安房地產不得已的轉型。
隨著商辦行業進入管理紅利期,資產管理和輕資產運營,將成為未來的兩個主流發展模式。
輕資產模式能夠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受政策的影響也比住宅地產更小,對于房企來說,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瑞安如今算是一步步在向這個方向發展靠攏,并試圖發展出成熟的產品線,不過隨著競爭對手的入局,蛋糕是越來越小還是逐漸做大?市場估值是否能支撐后續發展?一切還是未知數。
這些年,已經有不少分拆商業板塊上市的房企,比如上市成功的寶龍商業、中駿商管等,都在重點發力商業地產。
2021年7月,花樣年控股、彩生活宣布將物業管理業務、商業運營管理業務分拆,單獨上市。
商業板塊拆分上市,瑞安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在瑞安之后,未來或將迎來商業運營管理業務分拆上市潮,商業地產界的競爭勢態仍在繼續。
把商業地產從一眾板塊中抽離,單獨上市,能扛起資本市場的希望嗎?這在過去一直是瑞安們避不開的問題。
一方面,商業板塊拆分之后,整體規模縮小,融資規模相對有限,另一方面,實體商業地產也有躲不開的項目空置率、運營效率不強、存量市場競爭激烈等老問題。
若上市成功后,如何向市場講出更多的新故事?是實體商業地產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在分拆上市這條路上,瑞安新天地不是沒有勝算,以“前輩”寶龍商業為例來分析可以看到,一條路是橫向,在資源整合、商業經營、人工智能等領域進一步深化,比如近年來,寶龍在“新商業”領域積極開拓。2018年與騰訊合作啟動了“紐扣計劃”,開啟智能化轉型,發掘小而美的商業模式。
另一條路,則是縱向的戰略聚焦。萬變不離其宗,精細化運營永遠是房企的核心和重點,只有提高商業運營管理水平和招租能力,才是向資本市場證明可持續商業價值的最佳方式。
寶龍商業旗下項目這幾年的整體出租率明顯提升。隨著疫情逐步控制,商業地產復蘇,截止2021年上半年,寶龍商業的整體出租率提升到92.3%。
分拆上市后,寶龍商業的市盈率目前已達29倍,對比過去較低的市盈率,雖然有泡沫風險,但市場給出的反應,已經初步體現了分拆上市的優勢,也讓寶龍地產實打實地回了波血。
對比寶龍商業,瑞安新天地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不過,正如此前所提到的,在成本攀升、融資環境收緊的下半場,論及營收和輕資產規模上,瑞安新天地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沒有明顯的優勢,瑞安新天地想成為寶龍商業,難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